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宏观经济 > 【经济走势跟踪】疫情冲击中国一季度经济增长 改革才是应对经济减速的根本之道 详情

【经济走势跟踪】疫情冲击中国一季度经济增长 改革才是应对经济减速的根本之道

社科院经济所 / 2020-03-14 12:51:59

中经国济:中国如何应对供应链洗牌?

 
 
中经国济:中国如何应对供应链洗牌?
 
近期由于新冠病毒疫情,全球股市动荡。FT中文网专栏作家刘裘蒂认为,由新冠病毒疫情引起的全球股灾,主要还不是基于病毒迅速传播对人体的危害,更多是对于全球经济景气的打击。其中最核心的焦点是对供应链的重创,不但是短期内中国复工困难构成的挑战,更多是关系到长期供应链的重组。
 
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说,新冠病毒并不是“黑天鹅”,而是“指日可待”的灰犀牛。早在2018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WHO)便在预示性“优先疾病清单”中罗列了“疾病X”,意指任何未来可能导致大流行传染病的未知新病原体,提议早日在研发方案上为之做好准备。
 
更重要的是,两年来中美贸易战下的关税和报复性关税,已经惊醒了跨国企业,使其反思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根据邓白氏商业资料公司的评估,几乎所有的《财富》1000强企业直接或间接承受了供应链上的“中国因素”风险。
 
中国美国商会在2月27日发布了新冠病毒的影响报告,基于2月17-20日进行的问卷调查,169名回复的成员公司包括大中小型企业,许多是跨国公司,有些在湖北和/或疫情爆发中心附近省份有业务。这是前兆性和系统性地对美国在华企业受疫情影响情况的研调。整体的反应是影响很大。中国美国商会的研调虽然对于美商是否将供应链从中国撤出没有提出具体的指标,但在此之前,上海美国商会在2月16日发布了2月11-14日对位于长三角的109家美国制造业公司进行调查的结果。48%的会员公司的全球业务已受到停工的影响;78%的公司没有足够的员工来运作一条完整的生产线;41%的公司表示缺少人员是其未来2-4周的最大挑战;30%的公司表示物流问题将是其最大的担忧。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有58%的公司预计其产量需求将低于正常水平;38%的公司没有足够的口罩或其他用品来保护员工免受新冠病毒感染。三分之一的公司计划在工厂无法开业的情况下将业务迁出中国。
 
上海澳大利亚商会2月10-13日对100家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有92%表示此次疫情将对其今年第一季度的收入产生负面影响,其中一半以上表示可能会使其第一季度的收入缩水20%以上。
 
欧洲和德国商会2月27日发布的一项在中国进行的调查显示,病毒的影响“全面且严重”,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计划降低年度业务绩效目标,其中56%表示病毒已经导致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下降。有四分之一的欧盟企业预计今年收入将下降20%以上。中国欧盟商会会长约尔格•伍克认为,这次疫情暴发使许多企业意识到必须向其他国家多元化发展,以避免“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尽管中国市场“总是很诱人……人们现在已经意识到必须有备胎计划。”这些研调结果表明,外国公司正在重新评估与中国产业的关系。
 
伍克认为企业必须重新认识供应链“多元化”的意义。“中国作为唯一故事的时代,可能已经过去了。”从这个角度而言,疫情极可能打破全球化语境下供应链的分工前提,也就是每个经济体都应该致力于其长项的“神话”。
 
目前《财富》 1000强企业中有94%经历了新冠病毒带来的供应链中断。许多观察家认为,如果疫情造成的停工拖延到3月以后,将会造成供应链的长期错位。因为停产不超过两个月影响还是有限,但如果时间放长,下游企业可能就死了,因此得赶快去找下家替代,那么中国作为供应链里面一环的地位就会消失。这说明了中国当局与时间赛跑争取复工的压力。
 
重要的是,目前在疫情发展中解读供应链的重组趋势固然为时过早,但中国美国商会在2019年5月对会员企业进行的关税影响调查已经显示,为了应对关税的影响,美国公司越来越多地采用“在中国,为中国生产”的战略(35.3%),或推迟和取消投资决定(33.2%)。当时约39.7%的受访者正在考虑将制造工厂迁至中国境外。对于那些将制造业转移到中国之外的企业,东南亚(24.7%)和墨西哥(10.5%)是其首选。
 
叠加新冠病毒的影响,可以说近40%因关税问题已经有外移意向的美国企业,如果还未着手,很有可能会在解决病毒危机之际或之后付诸行动。这多少呼应了前述上海美国商会调查的结果:三分之一的会员公司计划在工厂无法开业的情况下将业务迁出中国。保守地估计,至少30%-40%的在华美国企业可能把部分的业务迁出中国,这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可想而知。
 
供应链重组已不可避免,只是时间和幅度的问题。根据目前粗糙的数据,至少有30-40%的外商可能把供应链从中国撤出,这是因为贸易战关税的影响已经迫使它们对于替代供应商进行研究,病毒只是加速这方面的落实。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