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宏观经济 > 2020年一季度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详情

2020年一季度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中国债券信息网 / 2020-05-12 10:38:04
 
2020年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国经济承压运行。财政、货币、金融政策“稳”字当先,确保做好“六稳”工作,果断采取一系列宏观支持政策,进一步扩张逆周期调控政策,聚力支持疫情防控,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呵护实体经济发展,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同时,社会政策围绕“六保”,切实发挥托底作用,全力对冲疫情对社会和民生等的负面影响。
 
(一)财政政策
 
财政“三支箭”落地,全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要求。3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就积极的财政政策做出明确指示,适当提高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均被提及,广义财政空间打开。一季度,专项债扩容规模空前、节奏前移明显.两次下达提前批额度合计1.29万亿元,旨在发挥积极财政政策撬动投资、对冲疫情消极影响的逆周期作用。与此同时优化专项债资金投向,将重点领域扩大至公共卫生、应急医疗救治、老旧小区改造等方面,体现防疫需要和投资领域变化。截至季末,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08万亿元,同比增长超60%,预计约提前两个月完成计划发行任务。此外,特别国债定位已明确为“抗疫特别国债”。考虑到疫情导致“两会”推迟召开,故今年的赤字率安排尚未明确,预计财政政策的边际扩张幅度将视后续疫情影响及经济发展需要而定。
 
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双降,财政运行面临“紧平衡”。1-3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约14%,支出同比下降近6%,均不及上年同期。整体税收收入同比下降超30%,除个人所得税、印花税小幅正增外,其他所有税种收入均为下降,其中第一大税种增值税同比下降23.6%。
 
财政收入下降明显,既反映出疫情对税基的拖累作用,表现为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文化体育娱乐等与疫情关系密切行业税收降幅较大,同时还有积极财政政策主动为之的结果,包括对防疫保供、企业纾困、复工复产等采取的减免税和缓交税等措施,合计拉低全国财政收入增幅约10个百分点。此外,3月CPI高位回落,油价暴跌等因素加剧国内PPI通缩,导致价格因素也对税收产生一定下拉。支出方面,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3.7%,体现出中央财政积极发力对冲疫情影响的成效,并且与防疫直接相关的卫生健康支出也保持正增,领跑各项支出项目。同时,社保就业支出降幅较小(-0.7%),表明财政政策全力支持稳就业和民生。此外,因疫情影响经济活动和项目开工,一季度基建领域支出增速明显较低,三大类基建支出增速均为负增长。
 
各级财政进一步挖潜,积极打开财政空间。多渠道盘活资源,积极盘活政府性基金土地出让收入增速转正,带动政府性基金收入改善;专项债发力支撑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高增。
 
(二)信贷与货币政策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市场利率稳步下降。一季度,人民银行通过降准、OMO、MLF及LPR降息、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释放长期流动性2万亿元。多轮定向降准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降至较低水平,尤其是农村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到了6%的历史最低水平。
 
与此同时,货币政策传导效果明显改善。从数据看,一方面,代表金融机构之间融资成本的货币市场利率中枢同比降幅明显,银行间市场7天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和存款类机构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DR007)季内均值分别为2.11%和2.33%,分别较上年全年均值降低42bp和34bp。另一方面,代表实体企业融资成本的市场利率也出现一定下降。据人民银行数据,与上年高点相比,今年以来金融机构一般贷款利率下降了26bp,其中3月份单月更是下降了60bp。截至一季度末,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较上年8月改革前下降了26bp;1年期中债企业债到期收益率(AAA)和中债中短期票据到期收益率均呈明显下行走势,一季度末均降至2.5%以下,创2009年10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适度扩大信贷投放规模,推动信用条件走阔。今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提出,以适度的货币增长支持高质量发展,这表明在当前疫情冲击经济的特殊时期,货币供应量增速有望较上年小幅增加,且人民币贷款仍是较主要的投放渠道。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速超10%,为2017年3月以来最高增长水平,金融机构各类贷款(非金融机构,短贷及票据融资、中长期)的同比增速和增量均有提高,恰印证了这一点。此外,防疫阶段性成效、生产活动逐步恢复,也从需求端对金融数据产生一定提振。上述两方面因素使得一季度后期出现“信贷回补”。
 
2020年一季度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需要指出的是,一季度金融机构新增短贷及票据融资超2.8万亿元,同比多增近6200亿元,这表明通过短期贷款输送流动性支持,是疫情当前金融机构支持企业正常经营的重要且必要手段。中长期信贷累计4.3万亿元,同比增速较上年末及上年同期均明显提升,这主要与3月起新老基建投资“双轮驱动”有关。
 
视防疫需要和实体部门融资需求,实现社融规模高增与结构改善。总量方面,初步统计,一季度新增社融规模累计高达11.08万亿元,较上年同期高出近2.5万亿元,季末社融存量同比增速也高于上年末及上年同期。考虑到社融存量增速往往领先于宏观经济表现(工业增加值增速、GDP增速)约1到2个季度,故预计一季度社融高增对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应在二、三季度逐渐显现。分月看,3月新增社融规模及增速显著高于前两月,其中前者更达到创纪录的历史高位(5.15万亿元),表明一季度实体部门的融资需求基本取决于疫情防控形势和生产活动恢复进度。
 
结构方面,贷款和债券是一季度社融高增的主要贡献项目,二者合计在新增社融中占比超85%。2月下旬至3月中旬,我国企业复工复产稳步推进,同时海外疫情尚未暴发,需求窗口打开带动企业中长期信贷恢复。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相对宽松、市场利率持续下降、实施注册制等因素,利好企业债券融资,一季度非金融企业债券净融资近1.8万亿元,超过上年全年总规模的一半,其中3月企业债净融资规模创单月最高水平。为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一季度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力度显著加大,净融资约1万亿元,同比增加超4700亿元。实体部门直接融资力度有所加大,一季度新增社融中,企业债、股票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合计占比超17%,为十年来的较高水平。人民银行通过再贴现等政策,有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流动性的支持,加上票据融资的便利性和可获得性较高,一季度票据融资总体供需两旺。
 
(三)金融政策
 
引导金融体系全力支持疫情防控。一方面,加大与财政、货币政策的防疫协调配合。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债券融资,确保提前下达的专项债额度发得出、用得快。适时适度下调LPR报价,促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功能,多渠道支持金融防疫工作。一季度,商业银行积极认购地方政府疫情防控专项债;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大力发行金融债券募集资金,投向疫情防控和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并通过债券承销、资产证券化、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等方式帮助缓解企业流动性压力;保险机构依托保险保障功能积极发挥社会稳定器作用;金融基础设施通过开辟发行“绿色通道”、简化线上流程等方式,全力为疫情防控金融债、企业债、公司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提供服务支持。
 
以“结构性”的金融支持服务防疫需要。聚焦优化防疫领域金融服务,包括优先确保卫生防疫、医药产品制造及采购、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融资需要。加大对产业链协同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通过支持核心企业融资,带动上下游企业渡过难关。优化信贷支持的期限结构,依托票据融资、短期贷款等缓解企业流动性压力,同时完善续贷政策,适度增加中长期贷款,为企业增加投资提供资金保障。强化银行保险机构对稳外贸的作用,与境外金融机构开展合作,优化对外贸型企业的跨境金融服务。
 
确保国内金融市场总体平稳运行。受疫情冲击,一季度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与境外相比,国内股债汇市保持平稳。债市整体利率持续震荡下行,与上年末相比,中债1年期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降约70BP,1年期中债企业债到期收益率(AAA)和中债中短期票据收益率则下降超100BP;我国债市的国际吸引力不断增强,一季度境外投资者净增持境内债券规模同比增近50%。受风险偏好降低等影响,股市指数震荡下跌,但跌幅明显低于其他主要国家市场。人民币汇率围绕“7”双向小幅浮动,市场预期平稳,一季度各月国内银行代客结售汇持续顺差,且顺差高于上年同期。
 
(四)社会政策
 
新冠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公共消费、就业等产生较大冲击。因此,“六保”的社会政策也在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
 
一季度后期,政策在复工复产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复商复市”,以期推动生活秩序回归常态。一方面,积极发挥政府支出的社会乘数效应,通过向居民发放“消费券”来激活线下消费、餐饮等,支撑相关产业逐步恢复。另一方面,打好就业组合拳。例如,地方政府与企业联合组织线上招聘、包车集中运送春节返乡工人返岗,落实社保费减免、稳岗返还等措施。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