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宏观经济 > 林毅夫、魏尚进获"2019年当代经济学奖" 奖金共200万 详情

林毅夫、魏尚进获"2019年当代经济学奖" 奖金共200万

新浪财经 / 2019-12-11 12:02:21

竞争性储蓄理论

 
 
  第一部分
 
  1、竞争性储蓄理论
 
  魏尚进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创新工作是他发表于《政治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的文章,“竞争性储蓄:来自中国失衡的性别比和储蓄率的证据”。在该文章中,魏尚进首次引进了“竞争性储蓄”的概念,并在之后的一系列论文里将此概念用于分析房价、汇率、经常账户、企业创新等多个问题。[1]
 
  具体来说,魏尚进首先观察到中国性别失衡与储蓄率的关系。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居民储蓄率一直在上升,现在几乎是世界最高水平。由高储蓄、低消费所导致的国内经济失衡,已引发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可是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比如永久收入理论、预警储蓄动机、金融发展欠缺等很难解释这个现象。按不同年龄段来计算的中国家庭储蓄率呈现U型,与永久收入假说的预测正好相反。在过去二十年里,中国政府已经在社保和农村医疗保险方面大大增加了投入,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所面临的养老和健康风险应该下降了。可是与预警储蓄理论预测的相反,中国家庭储蓄率仍然持续上升。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金融市场从无到有也在逐步完善,所以很难将中国不断攀升的储蓄率归结为金融市场不完善。
 
  为了解释中国的储蓄之谜,魏尚进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竞争性储蓄理论。和以前的理论最大的不同之处,这个理论考虑了人们在社会中的相对地位。传宗接代是人类存在的重要动机之一。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地位高的男人找到配偶的概率要大于地位低的男人,所以人们会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在现代社会,财富是显示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随着男女性别比例的失衡,有男孩的家庭在婚姻市场上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男孩的家庭不得不依靠更多的储蓄来增加他在婚恋市场中的议价能力。这样就导致全社会的竞争性储蓄,推高储蓄率。魏尚进用中国家庭层面的证据验证了上述理论,他发现竞争性储蓄动机可解释1990年至2007年中国家庭储蓄率实际增长的一半。
 
  人们在婚姻市场上的竞争也会影响到经济的其它方面,魏尚进在发表在《发展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的一篇文章中,讨论了婚姻市场竞争对房价的影响。魏尚进提出,房子除了作为消费品和投资品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社会属性,即能显示房主身份和社会地位。他用这个框架分析,为什么中国的住房拥有率以及房价远远高于其它国家。在中国的婚姻市场上,由于男多女少,女方的议价能力增加。在其它条件相等情况下,女方愿意嫁给有更多的财富的丈夫。面临激烈的竞争,男方会竭尽全力去购买一个超过其消费(和金融投资)需求的更大、更昂贵的房子。通过微观数据分析,魏尚进发现这种竞争导致房价的非理性的上涨,解释了2003-2009间中国城市房价上涨的30-48%。
 
  为了存钱买房子娶媳妇,有男孩的家庭首先得挣钱。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男子来说,如果不去冒险,经济地位很难提高,也就很难找到老婆。在一篇NBER工作论文中,利用大陆地区层面和家庭层面的数据,魏尚进发现在男孩多女孩少的地区,有男孩的家庭更容易去从事危险性的工作、也更倾向去外地打工以及创办企业。这种企业家冒险精神对推动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作用。魏尚进估算,性别比的上升每年给GDP增长贡献两个百分点。
 
  一个国家的经常账户盈余是这个国家储蓄与投资的差额,因此家庭储蓄率的上升会导致经常账户盈余的增加。魏尚进从理论和实证证明了性别比是决定经常账户盈余的一个重要因素:性别比例越失衡的国家,经常账户盈余越高。而在以前的文献中,人口的性别结构从来没有被考虑为影响经常账户盈余的一个因素。与此同时,因为经常账户盈余会带来本币汇率的升值,魏尚进又进一步证明了性别比与汇率的关系。
 
  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不仅仅在中国,在很多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存在,比如新加坡、印度、越南、韩国、台湾等。在发表于《国际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一篇文章中,魏尚进利用1990-2010的跨国数据验证了,一个国家的储蓄率和10-24岁人群的男女比例高度相关。
 
  魏尚进的竞争性储蓄理论和相关的实证研究不但从微观层面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人行为基础,而且研究了其对宏观经济中若干问题的重要影响,例如储蓄率、房地产、汇率、企业家精神等。魏尚进的这一系列论文在Google Scholar上被引用次数近千次。除了学术方面的贡献,该研究也兼具重要的社会和政策意义,其主要研究成果被中国人民银行和美联储等权威机关引用,而且受到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