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宏观经济 > “制度建设”才是中国最需要的“新基建” 详情

“制度建设”才是中国最需要的“新基建”

西泽研究院 ,作者:赵建 / 2020-03-27 20:58:15

“新基建”成功的充要条件是市场和企业家主导

 
 
 
二、“新基建”成功的充要条件是市场和企业家主导,政府要做的是通过减税补贴将30万亿新基建资金让利于民
 
新基建饼画的很大,很可口,但是谁来主导,钱从哪里来,需求在哪?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市场经济下,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在需求的信号(价格)指引下,才能保证经济资源使用的有效性。如果不考虑需求,或者一心“自负”的创造需求,大量的产业政策资金投下去,即使是前景广阔的新产业、新技术,大概率也会发生产能过剩、债务高企、资源浪费等“政府(政策)失灵”问题,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我们认为与简单的大兴土木和钢筋混凝土积累的旧基建相比,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特高压、充电桩等七大领域的新基建有很大的不同,不能完全沿袭过去的投资逻辑。新基建主要存在三个不同的约束:
 
第一,技术约束。新基建对技术要求很高,政府官员如何来进行信息甄别和评估,政府融资出资后,在购买服务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如何在信息高度不对称的环境下防止寻租、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问题。这些都是由新基建的技术特征引起的问题。
 
第二,资金约束。当前为应对疫情已经付出了巨大的政策成本,大量的医疗资源投入,大面积的减税、减免高速公路费等措施,财政资金已经非常紧张,号称三十几万亿的新基建建设资金从哪里来。在地方政府债务本来就不堪重负的形势下,继续扩大赤字造成的财政悬崖会在短期内造成巨大的通胀压力。这是因为这些新基建的投资是一种商业周期更长的“迂回生产”,在未对市场形成产出实现盈利前,只有投资资金的货币投入,没有相应形成产出,势必会引发通胀或房产泡沫。也就是用铸币税为这次新基建融资,由此造成的社会后果也需要慎重考虑。
 
第三,规模约束。与大兴土木的旧基建相比,新基建基本上都是相对轻资产投资,很难弥补传统固定资产基建投资形成的规模缺口。即使是几十万个5G基站,也很难与巨大的城市基础设施相比。而且很多高科技项目需要发挥积聚效应,比如大数据中心,并不需要每个地区一个,如果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大规模铺开,很容易造成重复建设。而且这些“高大上”的新基建,不像城市路网等,三四线县级城市并不需要,因此拉动经济的空间规模效应也不高。另外,考虑到这些高新技术的产业链特征,估计对经济拉动的乘数效应也不如旧基建。
 
基础设施的本意,是为市场经济更有效的运转搭建平台,这是基建投资的初心。但现实中,很多是为了基建而基建,为了投资而投资,这最终会带来各种副作用。如同学者们批判美国的量化宽松,“所有的宽松,本质上都是通缩的,因为将来注定要偿还(债务周期)”。同样,对中国的大基建,所有无效的扩张性投资,本质上是衰退的。因为所有的资本形成,最终都要接受市场和需求的检验。最终没有需求的资本品——不管是公共资本还是私有资本——都将是无效的和过剩的,是沉没成本。当然,作为公共资本的基础设施,盈亏平衡期会比较长,甚至是在商业利润的计算方程里永远不会盈利,但是需要一套影子利润的计算方式,来计算它的社会收益。比如,由于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带来的税收增加。
 
在当前财政赤字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不应该再像以前那样大手大脚的直升机撒钱,否则更大赤字的成本要全国老百姓通过铸币税(通货膨胀或房价泡沫)的形式偿还。应该精打细算,把每一分财政资源用好。面对新基建的几十万亿投资(在我看来更多的是概念),我们不禁问一个问题,单就新基建这样的行业投资来说,同样的一万元,是交给政府花的更有效率,还是交给企业家和个人(这可能是香港政府给每人发一万港币的本意)。
 
通常的答案是,在市场失灵的公共品投资领域,政府主导当然相对好一些。但是大部分投资,政府是失灵的。考虑到新基建的高新技术产业属性,主导应该是企业和市场——企业在利润导向下精打细算,市场通过信号更有效率的配置资源,防止新的产能过剩。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如何有如此大规模的投资需求?必须要有赚钱效应,或者至少在看得见的时间里有盈利模式,这是企业的商业本性。所以如何调动企业和市场的积极性,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基本的思路是:与其政府通过债务赤字主导可能带来寻租、套利、腐败和大量副作用的大规模投资,不如将这些财政预算作为减税或行业补贴,为企业家和市场减税降租(这里的租是指广义租金,包括房价泡沫带来的社会成本上升),让企业和市场在已有的基础设施上有“赚钱效应”,并自发产生“新基建需求”,这样才能一方面盘活存量基础设施,另一方面,代表新兴产业的新基金才更有效率,不至于产生新的债务泡沫和产能过剩。因为在新基建的专业技术领域,在市场上摸爬滚打、具有预算硬约束的企业家,要比政府官员更专业、灵敏和勤奋。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