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
首页 > 政策信息库 > 《数字中国指数报告2019》重磅发布 附电子版下载链接 详情

《数字中国指数报告2019》重磅发布 附电子版下载链接
2019-10-22 17:03:59

文档概述
数字中国指数报告(2019)全文
 
 
 

通揽全文

 
 
 
  • 2018年全国数字经济体量为29.9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上升12.02%,占国内生产总
  • 值的比重由32.28%上升至33.22%。
  • 数字中国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集群效应。全国七大城市群中的城市,指数数值、指数平均增速都快于其他城市。
  • 四大分指数中数字产业增速最快,显示产业互联网是这一轮数字化进程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领域,已经进入发展黄金期。
  • 云计算对数字中国的贡献进一步显现。用云量与四大板块分指数均呈现显著正相关,用云量增幅大的地区指数排名提升明显。据测算,用云量每增长1点,GDP大致增加230.9亿元。云计算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作为数字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云计算将帮助各行各业构建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能力。
  • 从细分行业来看,多数行业指数增速超过一倍以上。其中,医疗、教育增速位居前二,表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已成为数字产业增长的主要引擎。 
  • 产业互联网发展下沉趋势明显。2018年后线城市数字产业指数继续发力,从增速看逐级递增。其中,数字五线城市增幅达216.57%,大幅领先数字一、二线城市。
  • 西部地区和后线城市的数字文化指数“后起直追”,增速赶超东部地区和数字三线、四线城市,数字文化有望成为不发达地区文化振兴的创新和普惠路径。
  • 科技和文化的加速融合驱动城市创新发展,短视频等富媒体化内容正成为激活城市数字文化活力的重要抓手。
  • 数字文化市场活力与地方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数字产业发展均表出显著正相关性,并呈现出线上线下文化消费联动发展、以IP为核心拓展“文化+”边界等融合发展态势。
  • 数字政务整体水平持续提升,用户使用数字化政务服务习惯已经形成。
  • 集约化建设在数字政务领域普遍开展,“入口上移、服务下沉”成为数字政务发展的重要趋势。政务服务的“难点”、“堵点”和“痛点”正在被逐步破解。 
  • 数字政务发展水平与地方营商环境显著正相关,提高数字政务水平有利于改善营商环境,并对地方尤其是后线城市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推动。

 

数字中国篇

摘要
2018年数字中国指数总体平稳、快速增长。广东、江苏、北京、浙江、山东总指数位列省级排名1-5位。市级排名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成都位居前5。
数字经济发展保持较高增速。通过数字中国指数估算,2018年全国数字经济体量为29.9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上升12.02%,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上升至33.22%,较2017年提升一个百分点。同时,回归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显著。
数字产业板块增速最快,显示产业互联网是这一轮数字化进程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领域。
2018年数字中国指数增长呈现“东快西慢”的态势,东部地区增速领跑。南部地区、北部地区指数增速无显著差异。
数字中国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集群效应。全国七大城市群中的城市,指数数值、指数平均增速都快于其他城市。
数字化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在2018年有一定程度的加剧。根据市级指数计算的数字化基尼系数由0.55上升至0.59,数字五线城市在总指数中的占比也有所下降。后线城市正在处于数字化发展进程中,由数字政务驱动转向数字产业驱动的动能转换期。

 

 
 
 

从指数看数字中国发展新趋势

 
 
 
1

数字中国指数框架

在过去几年中,我国的数字化、网络化与信息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随着互联网人口红利的减弱,移动互联网渗透率接近饱和,数字化发展模式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改变。消费端增长趋于稳定,产业侧有大量新机会产生。数字化发展的主战场,“正在从上半场的消费互联网,向下半场的产业互联网方向发展”[1]。
基于这样的背景,研究团队对数字中国指数的框架进行了升级,丰富了数据来源,并对板块构成进行了重组,以求更加精确、全面地反映数字化发展的总体态势与阶段性特点。
2019年“数字中国指数”下设数字产业、数字文化、数字生活以及数字政务四个板块。数字产业指数汇集腾讯To B业务的主要工具,涵盖了微信公众平台、微信支付、QQ支付、腾讯云、腾讯地图、企业微信数据,以及京东、滴滴、美团点评、携程和拼多多等友商数据,测度数字产业活跃程度,勾勒各地区产业互联网发展态势;数字文化指数汇集腾讯游戏、腾讯新闻客户端、腾讯视频、腾讯动漫、阅文集团、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快手以及猫眼电影数据,衡量区域数字文化市场活力与数字文化消费潜力;数字生活指数汇集手Q、微信和财付通数据,衡量地区社交活跃度以及线下生活服务数字化水平;数字政务指数以政务类微信公众号与微信城市服务数据为基础,测度地区政务服务移动化发展水平以及线上政务服务活跃度。
指数四大板块紧密联系产业、消费和政务这数字化发展的三大领域。四大板块各有侧重,但又密切相连、相互促进。数字中国总指数则由四大分指数加权得出,全面刻画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份)和351个城市的数字化发展趋势,动态呈现数字中国版图演化。
图1- 1数字中国指数框架图
 

2

数字中国指数总体情况

A)数字经济占比继续提升,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关系显著
根据指数团队测算[2],2018年全国数字经济体量为29.9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6.70万亿元增长12.02%,超过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名义与实际增速,数字经济在GDP中的占比也由32.28%进一步上升至33.22%。在2018年遇到一些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数字经济的持续增长对于我国经济的稳增长、调结构、提质量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随着数字化进程深入到传统产业,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的积极影响也进一步显现。回归分析显示,2018年数字中国指数增量与新增就业人数[3]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value<0.001)。指数每增加一点,地区的新增就业人数大致上升0.66万人-2.39万人。在一些地区,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新增就业占总新增就业人数的比重已经达到了40%甚至更高水平。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将会进一步释放产业活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提升社会总体就业水平。
B)数字中国指数总体保持快速增长,广东继续位居全国首位
在新的框架下,2018年全国数字中国指数总和为627.85点,较上一年度增长80.06%[4]。具体到指数的省份排名,广东、江苏继续位居前2,北京超越浙江上升到第3位,河南上升两位位居第6,上海超越湖南上升至总指数排名的第8位。河北首次跻身总指数排名前10的行列。
在城市排名中,北京、深圳、上海和广州四个一线城市继续位居前四。除了北京保持着一定程度的领先外,深圳、上海和广州的指数数值非常接近。西部双子星成都、重庆表现突出,分列5、6位,与位居7至10位的东莞、长沙、郑州和杭州等一同构成了数字城市的第二梯队。去年排名第8的武汉,在2018年表现未及预期,名次跌出前10。
省级增速排名中,上海以107.65%的总指数增速位列所有省份第1。陕西、河北、河南和江苏也表现突出,指数增速均超过了90%。山东增速紧随江苏,排名第6。中部地区表现优异,湖南、安徽、湖北三省分别位列增速排行的7、9、10位。北京也取得了84.89%的增长,跻身增速排名前10。
市级增速排名中,上海仍然高居第1。合肥、西安、南京三个省会城市紧随其后。邯郸凭借着在数字政务领域的高增长,进入指数增速排名前5。兰州、石家庄、咸阳、赣州和郑州位列市级增速榜单的6到10位。在数字中国指数增速排名前10的城市中,出现了一个直辖市和六个省会城市,显示中心城市在数字化发展的进程中仍然保持着强劲活力。
C)四大板块的关联度与结构性特征
数字产业、数字文化、数字生活、数字政务四大分指数分别从B端、C端和G端衡量数字化发展水平。数据显示,四大板块间呈现出很强的相关性。据测算,板块间两两的相关系数[5]均超过0.8。对四大分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首个主成分可以解释近85%的变化幅度[6],体现出板块间的高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化各领域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同步性,大多数城市四个板块发展水平接近。由于受到市场、技术、资本等外部要素的影响,在各板块中也均不容易出现跨越自身数字化阶段的超常规发展。
四大分板块间不仅仅存在着强相关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理解板块间的差异能够帮助我们透析不同领域数字化发展趋势的异同。测算显示,四大分指数中,数字产业指数增速最快,增速远超其他板块。数字产业也是聚集度最高的板块。使用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HHI)[7]测算的板块聚集度显示,数字产业板块的聚集度达到209,而数字政务板块的聚集度最低,仅为72。数字文化和数字生活板块的聚集度分别为100与87。同时,四个板块均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分化[8]。数字生活、数字文化后线城市与头部城市差距相对较小,数字产业则是头部城市与后线城市差距最大的板块。
在排名方面,数字产业排名则与总指数排名最为相符[9],产业板块排名减总指数排名的标准差仅为17.00,明显低于其他三个板块。数字政务则与总指数排名分离程度较高。同时,数字政务板块内排名也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变化。2018年相较2017年排名变化的标准差为39.98,高于数字文化板块的11.84,数字生活板块的20.29以及数字产业板块的17.17。
综合以上数据,我们能够推断数字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些结构性特征和阶段性趋势。
首先,数字产业指数增速最快,其增速大幅领先于其他板块,体现在现阶段数字化进程中,数字产业仍然是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领域。同时,产业板块在增速非常快的情况下,板块内聚集度高、分化大、排名变化小,显示目前数字产业的发展还是集中在头部城市,后线城市数字产业发展起步不久,产业的数字化进程尚未充分展开。我国非一、二线城市有着非常深厚的传统产业基础,数字产业的纵深发展还有很多潜力有待挖掘。
数字文化和数字生活两个板块衡量数字化的市场基础与消费潜力,与一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高度相关。随着消费端应用渗透率达到较高水平,这两个板块无论是排名还是增速都趋于稳定。虽然消费端指数的增速不及产业端,但产业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消费互联网的支持。在产业互联网成为数字化主战场的新阶段,文化与生活领域的数字化进程仍然会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数字政务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产业、消费的水平,使居民可以率先享受到数字化政务服务的便利。数字政务在不少后线城市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使得数字政务板块指数分布更为均匀,与总指数排名的分离也更明显。然而2018年不同城市数字政务发展开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导致了政务板块排名的波动。随着政务领域的数字化进入较高水平,数字政务整体发展也将进入攻坚期,服务正在向解决“难、堵、痛”点的高价值领域下沉。
D)指数增速东部领先,南北增速无显著差异
数字中国指数的区域分布始终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但在过去几年中,西部地区增速领先。2018年指数增长却呈现东快西慢的态势。根据测算,2018年东部地区总指数增速为84.64%,中部地区总指数的增速为79.69%,西部地区总指数的增速为68.88%。东部与中部指数增速接近,均高于西部地区。
数据显示,我国数字化发展进入了动能转换的新阶段,数字产业成为数字化发展的主引擎。西部地区数字产业发展起步不久,产业数字化的进程尚未深入到广大的后线城市。预期随着产业互联网在各地的深入发展,西部地区将释放增长潜能,增速有望追赶东、中部地区。
近年来,我国南部地区经济增长明显快于北部地区,引发了部分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10]。相较实体经济,我国南部、北部数字中国指数增速更加均衡。以秦岭、淮河一线为分界线,南部地区指数总体增速为79.79%,北部地区总体增速为80.51%,两者差异极小。同时,南部城市与北部城市增速的t检验显示,南部城市与北部城市指数平均增速的差异在统计意义上不显著(p-value=0.44),显示我国南北数字化进程呈现均衡发展的态势。
E)指数增长集群效应明显,京津冀、长三角、关中平原城市群增速领先
我国数字化进程中也体现出明显的集群效应,大型城市群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作用明显。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以及关中平原城市群这七大城市群共137城在指数中的占比达到64.46%,远超其他214城在总指数中的占比。同时,这七大城市群中的城市2018年数字中国指数平均增速为75.83%,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城市指数59.86%的平均增速(p-value<0.001),印证了数字化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集群化特征。核心城市拥有广大市场、掌握大量的资源,起到带动作用,而周边城市能够有效与中心城市形成协同与分工,形成集群发展的态势。
2018年,上述七大城市群数字中国指数总体都保持了较快速的增长,其中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增幅领先,都取得了超过90%以上的增速;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紧随其后,增速在80%-90%之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而珠三角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增长则略低于80%,增速在所有大型城市群中排名靠后。
 

3

城市分线与数字鸿沟

A)中国城市数字化分层
2017指数报告中,研究团队根据数字化水平,通过聚类分析得到全国351个城市共5层的分层结构。本报告继续沿用2017年的城市分层结果,并基于城市分层展开进一步的分析。具体的城市分层情况请见图1-6[11]。
B) 指数分布向头部聚集,数字化基尼系数上升
2018年,数字一线-数字五线城市数字中国指数增速出现一定程度的分化,数字一线、数字二线、数字三线城市成为数字化发展主要增长点。根据测算,数字一线、数字二线和数字三线城市2018年指数增长分别达到89.99%和91.15%和86.02%,均大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数字四线城市指数增长81.29%。数字五线城市增长略有放缓,指数的增速为64.15%,低于数字一线-数字四线城市。
由于指数增速的分化,数字一线-数字五线城市在总指数中的占比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4个数字一线城市在总指数中的占比由17.19%提升至18.14%,14个数字二线城市的占比上升一个百分点达到18.97%,19个数字三线城市的占比由13.96%上升至14.42%,数字四线城市占比为21.08%,与去年基本持平,而五线城市的占比则下降近三个百分点至27.39%。指数分布呈现出了向头部城市聚集的态势[12]。
2016-2017年,我国数字化不均衡发展呈现出改善的态势,数字化基尼系数[13]持续下降。而过去一年中,由于数字四、五线城市指数增速不及数字一线-三线城市,后线城市与头部城市差距拉大。计算显示,2018年以市级指数计算的数字化基尼系数为0.59,较去年同期的0.55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印证了数字化发展不均衡的程度在2018年有所加剧。
C)数字一线-数字五线城市指数构成结构性差异
不同层级的城市在指数的构成上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差异。总体上看,数字化程度越高的城市,其数字产业占总指数比例越高,而数字生活、数字文化、数字政务在总指数中的占比则相对越低。
具体看,由数字一线城市到数字五线城市,数字经济指数的占比从69.89%下降到37.90%,数字政务指数占比则从14.30%上升到35.07%。而数字生活、数字文化指数则呈现数字一线城市占比大幅低于其他城市,数字二线-数字四线城市占比小幅上升的态势。
数据显示,不同层级的城市,数字化发展的主动力有所差异。数字化程度高的城市主要是产业驱动,而后线城市更多是产业+政务双轮驱动,甚至主要是政务驱动。这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我国的数字化进程大致为一个从消费互联网为主导,逐步转向产业互联网主导的过程。消费以及政务的数字化发展率先落地,并已经深入到后线城市,而产业互联网则仍在发展的前中期,现阶段主要聚集在头部城市。
不同层级城市数字化发展的结构性差异也解释了数字五线城市增速不及其他城市以及数字化基尼系数上升的原因。后线城市的数字化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务驱动的,政务板块在总指数中的占比较高。随着数字政务发展进入攻坚期,其指数增速不及产业板块,导致五线城市整体增速与头部城市拉开差距。
数字后线城市现阶段正在处于数字化发展模式转换期,产业正在逐步替代政务成为增长的核心引擎。由于许多后线城市产业互联网发展处于方兴未艾的时期,产业数字化空间广阔。可以预期随着产业互联网发展逐步深入,后线城市的指数增长也会随之提速。未来数字化将会朝向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
 

4

小结:数字中国平稳发展,数字产业增速领跑

2018年我国数字化进程继续平稳快速推进,数字中国总指数增长80.06%,数字生活、数字文化、数字政务与数字产业四大细分板块也都保持了增长。根据指数团队测算,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体量达到29.91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到33.22%,继续对我国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数字产业指数增长迅猛,是数字中国指数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体现了产业互联网领域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虽然2018年数字化发展态势良好,但指数分布的不均衡状态有所加剧:西部地区增速全面落后于东部、中部地区,五线城市在总指数中占比缩小,数字化基尼系数也由0.55上升至0.59。在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重点由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的新阶段,后线城市的数字化进程也面临着发展模式转换的课题。各地需要加大在产业互联网领域的投入,着力培育数字化发展的新动能,以期在未来数字化竞争中抢占先机。
 

数字产业篇

摘要
2018年,数字产业指数高速增长,总体增速达184.1%,在数字中国下设四大分指数中增长最快,显示产业互联网是这一轮数字化进程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领域。
数字产业指数省级排名广东继续高分领跑,与北京、江苏稳坐前三。上海、浙江、山东、河南、四川、湖南和福建分列4-10位,前十格局相对稳定。数字产业从沿海向内陆纵深发展,山东、河南和四川等省份的表现抢眼,正在进入黄金发展期。
 从细分行业来看,十大产业多数增幅超过一倍以上。其中,医疗、教育继续高速增长,表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部分已成为数字产业指数增长的主要引擎。
作为数字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云计算将帮助各行各业构建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能力。回归分析显示,用云量每增长1点,GDP大致增加230.9亿元。云计算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带来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好的服务体验,能极大助力地区经济发展。目前,用云量整体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而后线城市正在快速追赶,其中五线城市增速迅猛,增幅最高。
 
1

数字产业指数快速增长

数字产业分指数汇聚微信公众号、微信支付、手Q支付、腾讯云、腾讯地图、企业微信以及京东、滴滴、美团点评、携程和拼多多数据,从消费端呈现数字化融合、渗透程度,体现我国351个地市的产业互联网发展程度。2018年,我国数字产业指数达到1538.64点,比2017年的541.60点增长了184.10%,在构成数字中国指数的四个一级分指数中增速和规模最高。
从“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递进与深化。中国互联网飞速发展过程中,消费互联网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度改变了衣食住行各个领域。伴随着消费互联网逐渐见顶,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消费者数字素养的不断提高,互联网正在从消费端走向生产端,成为各行业的数字化助手,助力各产业整体转型升级。广度上产业互联网覆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零售、医疗、教育、文旅、交通等领域迅速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深度上“由外及里”,随着数字化资源通过各种形式源源不断渗透进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新兴技术在产业互联网领域的应用逐渐从下游延伸至上游,从需求侧贯通至供给侧。从面向消费者的用户连接、商品流通不断深入到企业内部,提高生产端的运营效率与服务水平,价值贡献也从依赖需求侧升级至需求提升与供给效率改进并重。
A)数字产业指数省级排名:广东高分领跑,前十格局相对稳定
2018数字产业指数省级排名中,广东、北京和江苏稳坐前三,排名较去年无任何变化,其中,广东以288.39点高居榜首。上海、浙江、山东、河南、四川、湖南和福建分别位列4-10位,均无明显排名变动。排名上升较快的是安徽和江西,较去年分别上升4位。 
从31个省份的数字产业指数和增速来看,虽然增速略低于平均值,但作为传统数字产业大省,广东、北京和浙江的数字化基础雄厚,已处于数字产业发展的成熟期。位于“第一象限”指数和增速均高的“双高”省市中,除了传统强省(市)江苏和上海之外,山东、河南和四川等省份的表现十分抢眼,处于黄金发展期。部分指数虽低但增速较高的“后起之秀”,如青海、安徽和贵州等,数字产业基础较为薄弱,提升空间巨大,处于飞速上升期,增速分别到达261.31%、246.16%和247.90%。位于“第四象限”的“双低”省份,数字化基础设施不完善,增长动力不足,处于发展萌芽期,如内蒙古、新疆和宁夏等。
处于黄金发展期的山东,近两年数字产业指数均位列第六名。“数字山东”发展规划非常清晰,不仅确定了以济南、青岛和烟台为核心的“三核引领、协调联动”布局,还制定了从2018年到2022年,甚至到2035年的数字战略规划,超前布局5G等基础设施,建设两个大数据交易中心进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促进山东省在政务、农业、工业、交通和医疗等方面的数字产业发展。
作为全国人口、农业和制造业大省,有着巨大消费市场和丰富资源的河南近年来非常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拥有了“云、网、端”等信息基础设施优势,还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和国际互联网专用数据通道,并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发展规划,努力帮助诸如制造业、工农业等传统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发展关联产业,积极鼓励创新。处于黄金发展期的山东和河南等省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预期未来数字产业仍将持续高速发展。
B)数字产业指数区域情况:东南部地区占比较高,中东部地区增幅较大
图2- 3区域数字产业指数占比和增速情况
从区域占比来看,华东地区数字产业指数占比最高,占比达32.67%,其次是华南和华北,合占比约三分之一,占比最少的是西北和东北地区,均为5%左右。在增速方面,各地区表现相对均衡,华中和华东地区增长相对较快,分别为222.39%和205.74%。华北和华南地区的增幅相对落后,分别仅为157.99%和151.77%。
C)数字产业指数分线情况:一、二线城市领跑 四、五线城市紧追
数字一、二线城市的数量虽少,但产业数字化水平大幅领先,2018年数字产业指数占总体规模近二分之一。数字三线城市的数量远不及数字四、五线城市,且数字产业指数均处于中等水平,指数占比仅为14.44%。2018年后线城市数字产业指数发展继续发力,其中,数字五线城市的指数增幅高达216.57%,遥遥领先数字一、二线城市,保持迅猛的追赶势头,正在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D)数字产业指数城市排名:排名前八基本稳定
2018年全国数字产业指数排名前30的城市中,排名变化较小,说明整体数字产业格局较为稳定。其中广东有5个城市进入TOP30之列,分别是深圳、广州、东莞、佛山和惠州。福建和江苏紧随其后,各有3个城市入选。
值得一提的是,河北的石家庄市和云南的昆明市排名进步显著,分别上升8位和6位。在政府重拳出台一系列鼓励数字经济发展的支持性政策(如《石家庄市关于加快推进“大智移云”的实施方案》、《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并举办了数字经济博览会后,河北省的数字产业蓬勃发展,产业数字化升级进程明显加快。
尽管以往云南的信息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但是政府和企业均高度关注数字产业,省政府专门成立由省长挂帅的“数字云南”小组,积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作为全国旅游大省,云南和腾讯联手打造的全域旅游项目——“一部手机游云南”,加速线上线下融合,重构云南旅游生态,提升游客旅游体验,带头引领旅游业转型升级。云南以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牌”、“绿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为重点,探索数字化综合解决方案,打造产业发展的数字引擎。
2018年全国数字产业指数城市排名上升前10名的城市中,大多来自北方省份,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北方城市的数字化基础相对薄弱,正积极加快数字化步伐,因此排名进步显著。其中,榜单上近三分之一的城市来自数字产业排名前十的河南省,说明河南在稳定发展核心城市的数字化同时,也在努力推动本省实力偏弱的城市数字化转型,由点及面,中心辐射效果明显。

 

2

用云量增长迅猛,地域分布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