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十四五规划编制 > 五年规划:独特治理经验和显著制度优势--专访赵学军 详情

五年规划:独特治理经验和显著制度优势--专访赵学军

中国纪检监察报 / 2020-10-29 16:03:08
五年规划:独特治理经验和显著制度优势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经济史研究中心主任赵学军
 
  从1953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今年我国已顺利完成十三个“五年规划”(计划)。实践证明,“五年规划”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国家的有效制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宏观经济和社会管理工具,是中国之治的重要“密码”。
 
  “五年规划”在国家治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怎么理解这句话?
 
  赵学军:“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顶层设计,凝聚着国家意志。编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主要目的是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景的方向和目标,规划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布局、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发展指标,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发展,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引导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比如,为实现工业化,从“一五”计划到“九五”计划,持之以恒地推进工业建设,完成了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任务;从“十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确定了新型工业化道路;从“八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中国建立并不断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都说明“五年规划”在国家治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作为国家总体的发展规划,是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开展工作的蓝本。各级政府、各个部门要依据“五年规划”动员与配置全社会的资源,规划重大项目,出台重大政策,提出重大改革举措,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说,“五年规划”是政府履职的依据,是配置资源、约束市场主体行为的“第二准则”。此外,从经济发展方面看,“五年规划”不仅是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划,还是经济制度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规划,对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制度创新的重大任务进行部署。
 
  实践证明,“五年规划”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国家的有效制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宏观经济和社会管理工具,是中国之治的重要“密码”。
 
  “五年规划”充分彰显党的领导这一显著制度优势
 
  记者:放眼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坚持不懈、与时俱进地编制实施计划规划,引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我们为什么能够做到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一张蓝图绘到底?
 
  赵学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之所以能坚持不懈、与时俱进地编制与实施“五年规划”,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的领导核心,能够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向发力的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作为战略布局的“五年规划”立足点是为人民谋福祉、为民族谋复兴,而不是谋党派私利。西方国家的政府也有经济发展规划,但执政党大多只考虑其执政期内的政绩,很少谋划长远,甚至为了党派私利相互拆台,推翻前任执政党制定的规划。
 
  “十四五”规划是承上启下的五年规划,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记者:从1953年至今,中国已经制定和实施了十三个“五年规划”,而今又迎来了“十四五”规划。编制好“十四五”规划具有哪些重大意义?
 
  赵学军:理解“十四五”规划的重大意义,要从历史、现实与未来三个维度加以审视。
 
  从历史维度看,中国共产党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通过实施十三个“五年规划”,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编制与实施好“十四五”规划,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从现实看,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道路上如何起好步、开好头,是新时代向“十四五”规划提出的重大课题。当前,地区冲突不断升级,逆全球化势力涌动,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民粹主义强烈冲击了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全球治理秩序、全球科技与产业体系。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各国肆虐,国际政治、经济局势更加风云突变,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在此背景下,“十四五”规划如何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又是一项划时代的重任。
 
  从未来发展看,“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十四五”时期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两个阶段完成,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十四五”规划是承上启下的五年规划,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十四五”时期我国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记者:纵观中国制定与实施的十三个“五年规划”,这些战略都是根据相应发展阶段国家发展所面临的重大关键问题而有针对性提出的。那么,相对于“十三五”时期而言,“十四五”时期国家面临哪些关键问题?
 
  赵学军:“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面临着一些新的关键性问题。比如,在经济建设方面,如何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2020年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历史定位。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高质量发展需要以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支撑,但我国还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关键问题。“十四五”时期,必须全力夯实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基础,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对产业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制造业发生革命性影响,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正在加速拓展。但我国的科技和产业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还比较低,一些重大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基础软件严重依赖进口和外资企业。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国的产业发展必须抢占当代科技前沿制高点,在生物制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新突破,在关键产业领域迎头赶上,实现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攀升。
 
  “十四五”时期,我国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的必然选择。疫情加剧了全球经济衰退,外需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必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释放内需活力,应对外部冲击。同时,实行更高水平开放,培育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为构建新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仍未见好转。而我国经济已率先复苏,这为“十四五”顺利开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必将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再上一层楼。(本文刊登于《中国纪检监察报》2020年10月29日理论周刊第7版)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