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十四五规划编制 > “十四五”时期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对策建议 详情

“十四五”时期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对策建议

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崔志新 / 2021-06-04 16:06:19
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是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区域整体统筹规划印发,加强了京津冀地区对接协作,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做好“十四五”时期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谋划,对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上看,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全国的经济比重有所下降,2019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8.54%,较2014年下降了1.95个百分点。“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发展环境,京津冀城市群作为我国三大城市群之一,谋划“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思路至关重要。
 
(一)基本思路
 
1.以创新驱动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挥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探索多主体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构建京津冀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以北京“三城一区”为集群载体,积极推动产业创新资源向京津冀全域辐射,充分发挥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外溢效应,运用高新技术深挖京津冀传统产业优势,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夯实实体经济基础,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区域产业整体实力提升。
 
2.以协同发展促进京津冀产业优势互补。
 
坚持问题导向,总结发展瓶颈和短板,积极运用市场和政府双重作用,通过协调互动打通体制机制壁垒,探索建立市场长效机制,促进产业有序转移,实现要素整合。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依托城市群大规模市场优势,着力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和先进制造业集群,以规模效应形成新竞争力,促进京津冀产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3.以全产业链布局引导京津冀产业合理分工。
 
立足整体、加强顶层设计,选取区域主导产业制定重点产业协同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京、津、冀三地产业定位和协同发展路径,推进产业整合,延伸全产业链布局。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和新材料、现代交通、节能环保及新能源等优势产业链,共建区域高精尖产业主阵地。
 
(二)对策建议
 
1.完善京津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营造开放、公平的创新创业环境,建立多元化的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对新兴产业的催化功能,发挥北京科技创新中心优势,在京津冀地区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研发平台,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关键环节,引育一批国际领先的科研团队和核心企业,建设京津冀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推动高端产业集聚发展。鼓励企业从事研发活动,加大高精尖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扶持和税收优惠力度。
 
2.构建京津冀产业利益共享机制。
 
探索适应京、津、冀三地产业园区不同需求的合作模式及利益共享机制,细化财税分配方案,通过按比例分成、按股份分成及在此基础上提取产业基金等方式,调动多方参与主体积极性。建立健全园区长效合作机制,坚持以需求和优势分类对接、引导产业转移,统筹兼顾分工与分享。加快推进跨区域资质互认,消除企业认证标准壁垒。
 
3.提升京津冀产业要素配置效率。
 
依托京津冀地区资源要素,打造区域性产业链集群,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灵活、包容的区域营商环境,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降低要素流动成本,提升京津冀地区人才、技术资源利用率,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
 
4.强化京津冀产业配套能力。
 
针对京津冀主导产业及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加快区域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联动发展,加强生产性服务业配套,有针对性地提升河北产业配套能力,缩小其与京、津两地服务水平的差距。建立京津冀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项目库,积极搭建产业转移和项目落地平台,以“一盘棋”思维、差异化路径打造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发表于《城市》2021年03期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