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数字经济 > 我国智能经济有望实现数字经济更多“从0到1”的突破 详情

我国智能经济有望实现数字经济更多“从0到1”的突破

中国经济时报 / 2020-09-17 10:28:05
我国智能经济有望实现数字经济更多“从0到1”的突破 
——访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桂林旅游学院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欧阳日辉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欧阳日辉
 
编者按 随着以算力、算法、大数据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成为新基建的“底座”,数字经济正进化到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智能经济新阶段。未来十年,智能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新标签。当前,以智能经济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尚处于初创期,我国亟须大力发展智能经济,以智能经济发展为契机全面助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本期中国经济时报理论周刊,邀请相关领域资深专家共同探讨智能经济以及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智能制造。
 
本报记者 赵姗
 
智能经济是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
 
中国经济时报:智能经济是怎样的经济形态?人工智能、新基建与智能经济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欧阳日辉:智能经济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衍生出来的一个新概念,是人工智能应用到经济中的形态,是在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的背景下产生的新型经济形态。与消费互联网匹配的经济形态是电子商务、平台经济,与产业互联网相适应的是工业互联网、智能经济。
 
2019年3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强调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至此,国家将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升级为“智能+”“智能经济”发展战略。阿里、腾讯和百度等互联网平台也对智能经济进行了表述,阐述了自己的理解,布局相关产业。
 
智能经济是在信息经济发展基础上的迭代,是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结合的产物,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下一个阶段。智能经济与电子商务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金融、数字贸易等构成了数字经济的发展版图,是数字经济的高级发展阶段。
 
智能经济可以界定为:以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和新型基础设施为支撑,构建“数据+算力+算法”的核心技术体系,研发出智能装备、机器人、智能穿戴设备等智能产品和服务,推动三次产业实现“智能+”,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是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
 
如果将数字智能经济看成一座房子,新型基础设施是房子的地基,人工智能既是地基中的一项关键技术,也是造房子的核心技术。所谓智能,就是通过算力和算法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新基建既支撑智能经济运行,又为智能经济发展提供了海量数据。人工智能根据各种需求对数据进行分析,自主地进行判断、预测和决策,并向相应的人和设备发出控制指令,在企业经营和国民经济运行层面实现智能化。
 
新基建背景下智能经济将带来显著改变
 
中国经济时报:在新基建大背景下,您认为,智能经济将在哪些层面带来显著改变?
 
欧阳日辉:新基建助推之下,“数据+算力+算法”提供智能服务,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新物种和应用场景,比如,无人工厂、无人汽车、无人货架商场。从宏观层面而言,人工智能将从人机交互、基础设施、行业应用三个层面,在完成数据采集之后,通过描述、诊断、预测和决策四个阶段实现人与机器协同互动,优化资源配置,重塑人类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对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5G通过各种全新沉浸式和交互式新技术提升体验。智能手机是当前体验比较多的最典型的人机交互智能商品,人机交互的产品还包括可穿戴设备、智能传感器、数控机床等。视频、游戏、音乐等泛娱乐将被重构,新的内容与交互方式蕴含着新的商机,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AR和VR市场。智能化正在从辅助驾驶向最终的无人驾驶方向演进,网联化进程不断加速,逐步替代驾驶员的分析、判断和决策,无人驾驶将成为人工智能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
 
智能工厂中机器人成为人的高级助手,人和机器在生产中友好合作。工业互联网将打通生产、供应、销售等环节的数据,人和机器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及时共享信息,消费者通过5G可以跨地区参与产品设计,工业机器人结合云计算的超级计算能力进行自主学习和精准判断,监测运行、及时决策和调整生产。
 
智慧城市的“城市大脑”让城市会思考,让生活更美好。智慧城市建设将加速统筹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建设应用,在交通治理、城管、医疗等领域,通过物联网感知终端描述城市运行状态,构建真实城市的虚拟镜像,支撑监测、预测和假设分析,实现全天候智能管理和调控。
 
人工智能将掀起金融业大变革。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结合,金融机构减少人工干预,规避传统风控基于人工经验的盲区,将提升金融风控的效率,最终达到自动防范风险的理想状态。金融监管机构应用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知识图谱挖掘,及时掌握宏观金融风险趋势。
 
中国在智能化产业转型中具备有利条件和机遇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抓住智能化产业转型的机遇,有哪些有利条件?
 
欧阳日辉:一是智能经济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在已有的人工智能规划、大数据规划等的基础上,“智能+”战略、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上云用数赋智等政策,构建“政府引导—平台赋能—龙头引领—机构支撑—多元服务”的联合推进机制,将加快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
 
二是我国一些互联网平台已经在智能经济的应用场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如,蚂蚁集团在甄别虚假交易行为中采用机器学习技术,支付宝应用自动识别技术审核证件,中国银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核查反洗钱,科大讯飞的语音识别错误率已经降至2.24%。
 
三是我国智能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IDC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软件及应用市场半年度研究报告(2019H2)》报告显示,到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127.5亿美金,2018—2024年复合增长率达39.0%,远远超过全球市场20%的复合年增长率。
 
四是我国智能经济产业链趋于完善。从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地方政府积极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园。目前,我国智能经济企业达170万家,其中上市公司1580家。未来制造业智能化的发展空间巨大。
 
五是数字中国建设向纵深发展,智能经济发展迎来加速期。我国区域数字经济增长带逐步形成,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迅速,农村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扎实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为智能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
 
六是我国智能经济在世界大变局中有较大的机遇。总结疫情中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非接触经济的经验,深化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持续提升数字经济发展动能,抓住国际经济变局的机遇,推动我国智能经济“走出去”开展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合作。
 
中国经济时报:对于推动我国智能经济加快发展您有哪些政策建议?
 
欧阳日辉:智能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是人才、数据、智能设备与信息基础设施,通过互联网、物联网、人联网、车联网和政联网,从人工智能向人机混合智能、“人工+智能”向“自主智能系统”发展,人类社会将进入普惠性“智能社会”。各国纷纷布局智能经济,为了促进我国在这个新经济形态中保持竞争力,建议如下。
 
第一,强化智能经济的基础理论研究。既要加强智能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也要加强智能经济的定义、范围、规模和价值创造机制等基础理论研究,探索智能经济发展规律和范式变革。
 
第二,加强智能经济核心技术研发。从我国智能经济发展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关键核心技术方面进行突破,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强化算法研究和算力建设,推动制造、金融、物流等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第三,完善智能经济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坚持长线培养和短期培训相结合,鼓励高校、政府和企业合作,探索跨学校、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产教融合培养机制,开展智能经济知识普及和教育培训。
 
第四,构建数据融合和治理体系。加快推动数据开放、共享和利用的制度建设,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和融合,探索政府、行业协会、平台和社会数据的采集和整合路径,构建安全有序的数据交易体系,完善数据治理体系,探索建立人工智能复杂场景下的规则体系。
 
第五,构筑安全高效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在新基建布局中,高度重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应用,建设自主安全可控的信息基础设施,提高数据存储、传输和处理的能力。
 
第六,推动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强国际合作。大力发展数字商务、数字贸易、数字金融,拓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定制经济应用领域,引领培育智能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动网络互联和数据跨境流动,推进企业之间开展交流和联合研发。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