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十四五规划编制 > “十四五”时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 详情

“十四五”时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国农网 / 2020-07-08 09:27:04

“十四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完善策略

  三、“十四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完善策略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基本框架建立,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氛围更加浓厚。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雄厚。工业化城镇化进入中后期,生产要素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张,农业农村产业实现跨界融合。生物技术、数字资源等将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弯道超车的加速器,农产品市场空间和农业多功能性进一步拓展,乡村多元价值将更加凸显。农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起点之高前所未见。在“五期交汇”的历史背景下,要进一步认清形势,针对上述十大“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把握政策改革的方向,科学制定“十四五”规划。
 
  (一)在顶层设计上转向城乡融合发展
 
  以往的规划在顶层设计的表述上是“统筹城乡发展”“以城带乡”,实际上是“城市主导、农村从属”的城乡发展思路。城乡融合发展,就是要促进城乡社会现代化经济体系、民主政治、文化活力、社会治理、生态文明互联互通。城镇化红利在于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和集聚经济效应,而城乡融合发展则在于让规模、范围、集聚三大经济效应辐射到乡村。要加快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管护、一体化运营,促进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是让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权利实现互联互通。要保障农民的“十大权利”,即保障农民在乡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以及城乡融合过程中的人身财产安全、就业创业、体面居住、医疗卫生、养老社保、公平教育、政治参与方面的权利。
 
  (二)政策支持更多地向农村发展倾斜
 
  以往的政策目标主要指向为农业产业支持。一个很典型的证据是,农业补贴的测算依据一度是按照家庭承包经营耕地的面积,而且基本实现了不减存量、保持增量。按照单位耕地面积所获得的补贴计算,中国农业补贴已经超过美国[14]。新时代则需要坚持农业产业支持和农村发展协调并行。未来的政策支持要更多地向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社会事业等倾斜。而农村发展只依靠财政投入,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增强农村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就需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让农村集体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仍然不强。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10%村庄样本数据(约5.5万个村),2016年平均每个村集体全年收入仅为105.19万元,每年还要支出64.32万元的人员工资、办公物品支出等村集体办公经费。如果以中位数计,村集体收入仅8万元,支出2.5万元。根据农村社会事业促进部门测算,一个村建设一个公共厕所,投入资金至少需要10万元。在这种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下,很难指望农村集体经济集中力量修建基础设施、做好民生服务等“大事”。未来,要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落实土地政策改革成效,千方百计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放大产权制度改革经济效应,健全完善审批、财税、金融等政策,促进农村集体资源资产保值增值并创造实实在在的红利,释放农村集体经济活力。
 
  (三)实现财政支农资金集约化和市场化使用
 
  以往的规划主要依靠补贴、投资和工程项目等大幅增加财政投入。2003—2015年,国家财政支持农林水事务年均递增速度曾经达到21.2%。但是,随着国内经济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2014—2018年连续五年增速在10%以下。“十四五”期间,减税降费政策效应会大概率地进一步释放,民生领域仍然需要财政资金补短板,其他多元化财政投入需求巨大[15]。在这种背景下,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的增速大幅增长的空间有限。未来的财政支农资金会更加整合集约使用,更多地发挥杠杆作用,激发社会资本和市场主体投入积极性。近年来,农林水事务财政支持资金探索使用了“大专项+任务清单”的方式,采取因素法测算分配,就某一薄弱环节的建设内容按地区切块,加强对建设任务的绩效评估。例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就参考了“大专项+任务清单”:以园区为单位投入,设立建设清单,直接验收建设清单项目。与此同时,未来政府分配资源所依赖的项目制补贴方式会进一步改革。未来的农业农村支持手段会更多地依靠信贷、保险等市场化的方式,以大数据追踪的方式,实现市场化的精准支持,激发市场主体投入。
 
  (四)农业产业支持要坚持保供给、调结构、转方式并行
 
  以往规划的目标主要是支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量增加。例如,农业部门一度把粮食年度产量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这就造成无论是农业补贴,还是农业投资,其政策作用机制主要是鼓励生产经营主体增加资源要素投入。从财政支农结构来看,农业生产资料与技术补贴仍然占到农业公共财政支出的20%以上(见表1)。而农业结构调整补贴一度在1%以下,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补贴是“十二五”之后才逐步增加的。新时代的农业产业支持政策,一方面要继续保障农产品供给,让城乡居民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品[16]。另一方面,则需要坚持保供给、调结构、转方式并行,尤其是需要促进农业结构、生产方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应当支持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耕地有序休耕、轮作,坡度较高的耕地有序退出耕种或进入后备耕地。
 
  (五)统筹国际国内资源、市场、制度
 
  以往的农业支持政策主要立足国内,对国际规则参与得较少。当前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和政治力量对比加速演变,全球经济发展进入再平衡时期,传统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加速重构,我国面临大国战略性竞争的严峻考验。农产品消费总量刚性增长,消费结构由过去的谷物消费为主快速升级到高级植物纤维、动物蛋白和脂肪兼重。此外,工业加工需求导致原料消耗增长。尽管农业技术进步增产效应已经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消费增长的追赶,但是受到国内耕地资源和淡水资源的约束,仍然需要从国外进口农产品。根据虚拟土地贸易模型计算,2017年中国农作物播种面积25亿亩,而进口农产品折算耕地超过12亿亩[17]。另外根据虚拟水贸易模型计算,2015年中国进口粮食相当于净进口了2005亿吨淡水资源[18]。既然相当规模的农产品进口不可避免,那么就需要适应这一趋势。“十四五”时期则需要统筹国内资源、市场、制度,根据土地和淡水资源来合理布局农产品进口来源,以市场需求的力量驱动国内外资源为我所用。在国际农业合作的过程中,更多地参与推动国际贸易规则和多边体制改革。
 
  (六)更加依靠信息化技术促进政策落地
 
  以往的规划主要是靠自上而下的执行。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自上而下”需要有相应的行政体制的保障,而这很可能导致政策执行的监督成本过高[19]。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以往的规划和各种政策,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分层对接。涉及农业农村的规划和政策落地,经常需要村和乡镇干部核实、经过县(市、区)、再到省(区、市)层层上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也改进了政策执行和落实的方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虽然仍要激活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类参与主体的积极性[20],但是在手段上可以更加依靠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例如,区块链技术在农产品电商的质量安全控制方面具有非常好的前景,每个环节的农产品投入都会在线形成“记账本”,从而自动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但是,以信息化手段促进政策落实,需要考虑技术使用的成本收益。目前,给一台深松整地机加装能够准确测量上报深松作业质量的传感器,成本需要1200元,而深松整理作业补贴每亩40元。为了监督政策落实,一个传感器相当于作业300亩的补贴。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成本收益的平衡点会向低成本移动。在此之前,需要正确把握监督政策落实过程中技术监督执行与人力监督执行的对比关系。
 
  总体而言,“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而且,粮食等重要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农情不会改变,农业小部门化的规律不会改变,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不会改变,新旧动能转换接续的态势不会改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生态基础不会改变,国际国内“黑天鹅”“灰犀牛”交织的局面不会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趋势不会改变。新老因素叠加,将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编制难于以往。未来,需要坚持底线思维,科学编制规划,提升规划的可行性。
 
文章来源:来自:中国农网&微信公众号“农产品加工信息服务中心”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