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十四五规划编制 > 中央党校王小广:“十四五”时期重大经济战略问题和总体发展思路 详情

中央党校王小广:“十四五”时期重大经济战略问题和总体发展思路

区域经济评论 作者:王小广 / 2020-09-23 14:02:46

“十四五”时期时期着力推进中国经济实现四大战略性转变

 
 
加快使中国由全球高增长中心向全球创新中心转变,加快使中国由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变,加快使中国由二元经济结构向一体化协调发展转变,加快使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中低级向高级转变。
 
全面推进这四大转变,是解决近阶段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保证国家实现由大变强的战略目标的根本路径。
 
1.加快使中国由全球增长中心向全球创新中心转变
 
主要思路是:加快促进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形成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的新发展模式,从根本上改变多年以来已形成的报酬递减规律的约束,实现显著的报酬递增新局面,形成支持未来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新动能。
 
聚焦以下发展重点:着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政策由短期转向长期,关键是降低投机的回报率、提高创新的回报率,真正形成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局面。着力激发市场活力,依靠市场竞争和政府战略引导全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着力在东西南北中培育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城市,在全国乃至全球发挥创新的引领和标杆作用。
 
当务之急是要对宏观经济政策做重大的调整,把宏观经济政策由短期转向长期,着力降低投机的回报率。
 
因此,要提高创新的回报率,必须尽快纠正过度投机的回报率,遏制房地产泡沫化发展:
 
一是要通过税收杠杆降低房地产投资收益,抑制社会过强的房地产投机倾向。要加快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并尽快实施。征收房地产税的总原则是只鼓励一户一套住房,应把只鼓励一户一套住房政策写进将要出台的房地产税法中。
 
征收房地产税要坚持“第一套住房长期免税、二套住房低税、三套及以上高税”的基本原则,同时设置3年或5年的过渡期,以防房地产市场出现大落。一旦开始征收房地产税,限购限价等行政性管控措施即刻终止。
 
二是通过长期的金融政策抑制房地产投机行为。根据只鼓励一户一套住房的基本政策,要在房贷利率和首付比例上做出严厉规定,即大幅提高二套以上住房的首付和贷款利率水平,增加炒房成本。
 
最根本的举措就是加快建立五个促进创新内生化的机制。即风险降低机制、市场动力机制、制度激励机制、政府促进机制以及现代创新发展的爆发性新机制。通过大力发展创新型金融、显著提高创新投入的强度等,形成促进创新发展的风险降低机制。
 
通过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关键是打破行政垄断,全面完成要素市场化改革)、发挥消费升级作为创新的原始动力源、发挥企业家创新的关键作用等,形成促进创新发展的市场动力机制。
 
通过更加有效地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有利于创新发展的长效税收制度、改革与完善现有科技体制等,形成促进创新发展的制度激励机制。
 
通过发挥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的积极作用、重构有利于创新的政策支撑体系、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服务体系等,形成促进创新发展的政府促进机制。在中国的东西南北中各区域培育一批区域创新中心,形成促进创新发展的“大爆炸”机制。
 
2.加快使中国由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变
 
主要思路是:通过深化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结构改革,将蛰伏的巨大消费潜能充分挖掘出来,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独特优势。一方面,使其成为推进产业升级、促进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源;另一方面,使其成为应对外部重大风险挑战的重要战略工具。
 
聚焦以下发展重点:把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由偏重于刺激投资转向扩大消费和促进就业。即要把发挥消费的主导作用(目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提法并不足以显现消费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作用,建议改为发挥消费的主导作用)与投资的关键作用结合起来,从需求机制上构建消费与投资协同驱动的新格局,长期增长政策应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郭克莎、杨阔,2017)。
 
着力从破除消费的体制机制障碍来挖掘巨大的消费潜力,多用改革的办法促进消费,更多地用优化宏观环境特别是优化营商与便民环境的办法稳定消费增长,更多地用理念创新和优化结构的办法来促进国内市场升级发展。加强支持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居民消费的时空便利化水平。
 
促进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变,核心是强化和利用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中国经济长期稳定持续发展、促进创新型经济发展及应对外部巨大挑战提供强有力的需求支撑(赵昌文、朱鸿鸣,2020)。
 
这一转变实则包括两个必须率先完成的强国建设,即争取在经过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国建设成为制造强国和消费强国,实现两强并举。
 
因此,深化财税结构改革,主要是加快构建财产税制度、改革间接税体制,明显提高直接税的比重,从根本上为企业降负,促进中等收入家庭比重的提高,形成有利于产业和消费双升级的税收激励机制。
 
二是深化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消费性金融环境。坚定房地产的去杠杆,抑制住房消费信贷过快上涨,这样才能畅通“收入—储蓄—消费”循环,把住房过度消费所带来的挤出效应降至最低,促进非住房消费特别是升级改善型消费较快增长。
 
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完善消费领域信用信息共享共用机制推动消费金融专业化发展,完善有利于非住房消费信贷健康成长的机制。
 
三是全面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对内开放水平。通过大幅放松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形成有利于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依靠创新、融合和集聚等方式,全面提高服务业质量与专业化水平等提升整体公共服务能力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四是全面振兴街道经济,激活传统商业,提高居民消费空间便利化水平。
 
五是大力促进平台经济发展,进一步打破时空限制,创新消费模式。大力鼓励零工经济发展,促进新就业和新消费模式创新。积极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新热点。
 
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加快补上农产品冷链物流等农村基础设施和流通网络短板,推动农村居民消费梯次升级。
 
3.加快使中国由二元经济结构向一体化协调发展转变
 
主要思路是:适应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内在要求,坚定不移地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整体性解决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的多重二元结构矛盾,提高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聚焦以下发展重点:解决二元结构问题的重点由重视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转向重视解决区域二元结构问题,抓住区域协调这个新形势下二元结构的“牛鼻子”,是解决各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
 
解决区域间二元结构问题、城乡间二元结构问题、行业间二元结构问题、企业间二元结构问题等,关键仍在城市,但重点必须发生重大变化,即由过去注重增强城市拉力(促进城镇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未来重点是培植强大的城市推力(集聚力和辐射力),同时强化发展较弱区域内生动力。
 
鼓励区域间开展营商环境的合理竞争,着力破除各种制约生产要素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资金、人才和其他各种创新资源向优势地区集聚,通过基于高效资源配置的非均衡发展培育多个强大的区域新动力源,形成强大的区域“辐射力”,缓解及根本解决多种二元结构问题,全面释放国家的巨大需求动能。
 
一方面,提升中心城市、城市群的发展质量,增强聚集能力,形成强大的区域推力和辐射力,促进区域一体化、分工协作发展。
 
一是打破要素市场化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促进优势资源和人才向大城市聚集,在中国的东西南北中各区域形成一批重要的城市增长极,发挥其对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强大辐射力。
 
二是通过大城市群内城市间分工协作提升城市群整体发展质量和辐射力。
 
三是促进城市空间紧凑化,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显著提升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增强对腹地的辐射作用。
 
另一方面,在重在培育推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培育区域二元结构中较弱一方的内生动力,外部强大的推力和内部不断增强的拉动(内生动力)结合,才是加快解决二元结构问题的最好方式。
 
加快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切实落实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优化广大乡村的经济发展环境、生态环境等,振兴乡村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切实解决传统产业升级中存在的外部机制障碍和困难。
 
同时,建立完善金融、财税等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制度框架和有效政策体系(张军扩等,2019),形成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4.加快使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中低级向高级转变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和宏观管理机制,促进上层市场组织的全面充分发展,着力构建市场机制完善、企业组织高级化、宏观调控有度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
 
聚焦以下改革创新重点: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有效打破行政性垄断,完成市场化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只是一种政策或改革取向,而是一种内化机制。
 
加快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主要是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生产许可制度,健全破产制度。切实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微观领域全面深入到宏观领域,着力解决宏观层面的体制机制问题。
 
在改革和完善财税制度和金融制度上取得重大突破,促进各类上层市场组织充分发展,税制结构转型是企业降成本、增活力的根本举措,着力发挥资本市场在产业结构和促进创新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尤为迫切。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