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十四五规划编制 > “十四五”时期 我国将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经济 加快推进碳市场建设 详情

“十四五”时期 我国将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经济 加快推进碳市场建设

上海证券报 / 2020-10-28 23:49:27
      摘要:【“十四五”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经济!生态环境部刚透露 涉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新的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实际上释放了绿色低碳发展的强烈信号。”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在28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是我国实现2030年碳达峰时期,为实现新目标我国节能减排如何发力?
 
      “新的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实际上释放了绿色低碳发展的强烈信号。”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在28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十四五”是我国实现2030年碳达峰时期,为实现新目标我国节能减排如何发力?
 
  李高回应称,“十四五”要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形成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机制,从源头上推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根本转型。
 
  具体如何推进?李高谈了七点举措。其中,涉及到制订“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项规划、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深化重点领域的低碳行动、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等重点内容。
 
  应对气候变化开展顶层设计
 
  李高透露,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将全面纳入“十四五”的生态文明建设,将制订“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项规划,对“十四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和目标任务进行全面部署和安排。同时,还将研究跨越“十四五”“十五五”的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
 
  据记者了解,在两个五年规划里面持续实施达峰行动,既不同于常规的五年规划,也不同于污染防治领域三年攻坚战的工作,需要在持续十年左右的时间里进行规划。除了向地方、行业明确的传导压力、传导任务,也要明确地方和重点行业的达峰目标、路线图、行动方案和配套措施,相关的部门还要形成合力来推动和支持这项工作。同时强化监督考核,在“十四五”末进行评估,进一步强化相应的措施,支持国家自主贡献重点项目建设,确保2030年前达峰目标能够实现。
 
  按照李高的介绍,要进一步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推动各部门积极参与、各司其职、形成合力。要推动地方把应对气候变化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统筹推进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和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深化工业、交通等重点领域低碳行动
 
  推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其中举措之一即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来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特别是严格控制煤炭消费,这也包括合理控制煤电发展规模。大力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气,加大散煤治理力度。
 
  “我们将以更大力度推动非化石能源发展,特别是加大力度发展可再生能源,构建能够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应用的工业。”李高说。
 
  深化重点领域的低碳行动是另一项重要措施。李高称,要进一步强化低碳相关的工作,在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的重点领域进一步强化低碳改造力度,推动数据中心建设、5G基站等新基建能效提升。
 
  在李高看来,新能源汽车、低碳交通、低碳技术、低碳建筑、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等,“这些都非常重要”。
 
  李高介绍,下一步要在现有低碳试点的基础上升级,面向碳中和开展相关的试点工作,从城市层面为国家新的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做出贡献。
 
  加快推进碳市场建设
 
  目前,中国试点碳市场已成长为全球配额成交量第二大的碳市场。
 
  最新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8月,试点省市碳市场共覆盖钢铁、电力、水泥等20多个行业,接近3000家企业,累计成交量超过4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90亿元,有效推动了试点省市应对气候变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
 
  李高表示,“十二五”是试点先行,“十三五”是为全国碳市场打基础,“十四五”应该是我国碳市场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中国将实现从试点先行到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实现从单一市场,单一行业突破,把多行业纳入,还要实现从启动交易到持续平稳运行。
 
  在制度体系方面,生态环境部积极推动《碳排放权交易暂行条例》出台,编制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和《全国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管理办法》及碳排放报告核查的配套文件,这些文件近期都会陆续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争取尽快发布。
 
  在开展配额分配方面,生态环境部组织地方报送并核对了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名单。在反复论证听取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意见的基础上,起草形成了《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正根据地方、部门和企业反馈的意见作进一步修改完善。
 
  “下一步,我们将推动我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发展成为全国碳市场的抵消机制。”李高说。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