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 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主要举措和政策
课题组 / 2025-09-04 14:02:27
党的二十大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列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五大任务之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差距呈缩小态势,“两横三纵”城镇化格局基本形成,但仍面临区域功能定位不清晰、资源要素流动不畅、海洋经济潜力未充分释放等问题。“十五五”时期,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需通过完善战略体系、优化空间布局、健全政策机制,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迈向新台阶。
一、完善“4+5+N”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系:夯实区域发展的“四梁八柱”
“4+5+N”战略体系以四大板块为基础、五项区域重大战略为突破口、特殊类型地区与关键功能性平台为骨架,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支撑。
(一)明确四大板块核心功能定位,推动区域差异化发展
东部地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排头兵
东部地区依托区位优势与产业基础,需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例如,广东省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2.3%,“十五五”时期将重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目标到2027年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升至3.5%以上,带动东部地区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农业核心区
中部地区需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聚焦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以湖南省为例,2024年先进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2万亿元,“十五五”时期将建设长江中游先进制造业集群,预计到2028年现代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超60%,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与产业转移承接高地。
西部地区:培育绿色发展引领区
西部地区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坚持保护性开发。云南省2024年绿色能源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5%,“十五五”时期将重点建设西南清洁能源基地,目标到2027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5亿千瓦,同时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东北地区:推动全面振兴与转型纾困
东北地区需破解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辽宁省2024年装备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20%,“十五五”时期将加快沈阳、大连现代化都市圈建设,预计到2028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万家,推动老工业基地向创新型产业基地转型。
(二)提升五项区域重大战略引领力,强化跨区域协同
京津冀、长三角:强化功能枢纽与分工合作
京津冀地区需深化疏解非首都功能,2024年北京中关村企业在河北、天津设立分支机构超5000家,“十五五”时期将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目标到2027年区域内高铁通勤时间控制在1.5小时内,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长三角地区2024年GDP总量占全国20.4%,“十五五”时期将进一步完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制,预计到2028年区域内统一要素市场基本建成,实现科技创新资源共享。
粤港澳大湾区:探索创新驱动的经济体系
粤港澳大湾区2024年研发投入强度达2.8%,“十五五”时期将重点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目标到2027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30%以上,同时辐射带动泛珠三角地区,预计到2028年泛珠三角区域GDP总量突破60万亿元,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长江经济带:聚焦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属性
长江经济带2024年单位GDP能耗较2020年下降12%,“十五五”时期将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目标到2027年长江干流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同时发展绿色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预计到2028年绿色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超25%。
黄河流域:统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需强化上游水源涵养、中游水土保持、下游湿地保护。2024年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十五五”时期将进一步完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目标到2027年流域内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5%,同时发展节水农业、绿色能源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深化“N”类特殊类型地区与功能性平台建设
欠发达地区:增强“造血”功能
通过产业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提升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例如,贵州省2024年大数据产业带动就业超200万人,“十五五”时期将建设西部数据中心集群,目标到2027年数字经济带动GDP增长贡献率超30%。
边境地区:推动兴边富民
依托沿边口岸优势,发展边境贸易与特色产业。云南省瑞丽市2024年边境贸易额突破300亿元,“十五五”时期将建设沿边经济合作区,预计到2028年边境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
关键功能性平台:打造新增长轴带
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自由贸易区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2024年GDP总量突破8万亿元,“十五五”时期将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到2027年区域内产业协同指数提升至0.8;西部陆海新通道2024年货运量达8000万吨,“十五五”时期将进一步完善物流网络,预计到2028年货运量突破1.5亿吨。
二、构建优势互补的国土空间体系: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
国土空间体系以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为核心,通过明确功能定位,推动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一)支持城市化地区建设全域城镇化网络
提升中心城市综合能级
中心城市需强化科技创新、产业集聚等功能。上海市2024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2%,“十五五”时期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目标到2027年金融市场交易额突破2000万亿元;广州市2024年先进制造业产值突破1.5万亿元,“十五五”时期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预计到2028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2万家。
推动城市群多梯队错位发展
构建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第一梯队,成渝、长江中游为第二梯队的城市群格局。2024年全国城市群GDP占比达78%,“十五五”时期将进一步完善城市群交通网络,目标到2027年城市群内高铁覆盖率达95%,推动产业错位分工与资源共享。
分类推进县域城镇化
依托县域特色产业,推动城镇化与产业发展融合。浙江省义乌市2024年小商品交易额突破5000亿元,“十五五”时期将建设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目标到2027年县域城镇化率提升至75%;陕西省神木市2024年能源化工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十五五”时期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预计到2028年县域GDP突破2000亿元。
(二)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增强供给能力
革新农业生产技术
推广智慧农业、绿色农业技术,提升农产品产量与质量。黑龙江省2024年粮食产量达1500亿斤,“十五五”时期将建设全国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目标到2027年农业机械化率提升至98%;山东省2024年蔬菜产量占全国18%,“十五五”时期将推广智慧农业大棚,预计到2028年绿色蔬菜产量占比超60%。
加大农业政策优惠力度
通过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农业发展。2024年全国农业补贴资金达3000亿元,“十五五”时期将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目标到2027年农业补贴资金突破4000亿元,同时推进农业保险全覆盖,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加快产业跨界融合
推动农业与加工、旅游、电商等产业融合。四川省2024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2万亿元,“十五五”时期将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目标到2027年产业融合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超50%;江苏省2024年休闲农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十五五”时期将进一步打造休闲农业品牌,预计到2028年休闲农业收入突破1500亿元。
(三)支持生态功能区强化生态保护
健全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生态产品市场化等方式,保障生态功能区发展。2024年全国生态补偿资金达2000亿元,“十五五”时期将进一步扩大补偿范围,目标到2027年生态补偿资金突破3000亿元;浙江省新安江流域2024年生态补偿资金达10亿元,“十五五”时期将完善跨省生态补偿机制,预计到2028年流域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
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实施森林抚育、湿地保护等工程,提升生态功能。青海省三江源地区2024年湿地面积恢复500平方公里,“十五五”时期将进一步推进生态保护工程,目标到2027年森林覆盖率提升至7.5%;甘肃省祁连山地区2024年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十五五”时期将继续强化生态修复,预计到2028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提升至85。
三、健全海洋经济体系:释放蓝色经济发展潜力
海洋经济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需通过打造蓝色经济区、增强海洋产业竞争力、深化海洋生态保护,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发挥蓝色经济区引领作用
加快海洋空间开发
推进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开发,构建海陆统筹发展格局。山东省2024年海洋经济产值突破2.5万亿元,“十五五”时期将建设青岛海洋经济示范区,目标到2027年海洋经济产值占GDP比重提升至23%;浙江省2024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8亿吨,“十五五”时期将进一步完善港口体系,预计到2028年海洋经济产值突破3万亿元。
打造海陆共荣空间格局
推动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协同发展。广东省2024年海陆产业融合产值突破1万亿元,“十五五”时期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合作区,目标到2027年海陆产业融合指数提升至0.75;福建省2024年临港工业产值突破1.5万亿元,“十五五”时期将进一步推动临港产业升级,预计到2028年临港工业产值突破2.5万亿元。
(二)增强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
建设“蓝色粮仓”
发展海水养殖、远洋捕捞等产业,保障粮食安全。山东省2024年水产品产量达1000万吨,“十五五”时期将推广工厂化养殖技术,目标到2027年水产品产量突破1200万吨;福建省2024年远洋捕捞产量达200万吨,“十五五”时期将扩大远洋捕捞范围,预计到2028年远洋捕捞产量突破300万吨。
提升海洋第二产业竞争力
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化工等产业。辽宁省2024年海洋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500亿元,“十五五”时期将建设大连海洋装备产业基地,目标到2027年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江苏省2024年海洋化工业产值突破800亿元,“十五五”时期将推动产业绿色转型,预计到2028年产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
健全海洋第三产业生态链条
发展海洋旅游、海洋物流等产业。海南省2024年海洋旅游收入突破1500亿元,“十五五”时期将打造国际海洋旅游目的地,目标到2027年海洋旅游收入突破2500亿元;上海市2024年海洋物流收入突破800亿元,“十五五”时期将完善港口物流体系,预计到2028年海洋物流收入突破1200亿元。
(三)深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开展蓝色国土主体功能区划
明确海洋空间功能定位,合理布局产业与生态保护区域。2024年全国已完成10个省级海洋主体功能区划,“十五五”时期将实现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划全覆盖,目标到2027年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稳定在35%以上。
加强海岸带综合治理
推进海岸带生态修复、污染治理等工程。广东省2024年海岸带生态修复面积达200平方公里,“十五五”时期将进一步扩大修复范围,目标到2027年修复面积突破300平方公里;江苏省2024年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达80%,“十五五”时期将强化污染治理,预计到2028年水质优良率提升至85%。
重视海洋环境危机管理
建立海洋灾害预警、应急响应机制。2024年全国海洋灾害预警准确率达95%,“十五五”时期将进一步完善预警体系,目标到2027年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8%;浙江省2024年海洋灾害应急演练覆盖沿海所有市县,“十五五”时期将强化应急能力建设,预计到2028年应急响应时间缩短至1小时内。
四、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破除要素流动障碍
机制建设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需通过强化战略叠加、健全要素流动机制,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一)强化区域战略叠加机制
衔接国家整体战略目标
推动各层级区域战略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相契合。例如,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与长江经济带战略叠加,2024年区域内产业协同项目超1000个,“十五五”时期将进一步完善战略协同机制,目标到2027年区域战略叠加效应贡献率提升至30%。
推动跨区域战略联动
加强京津冀与黄河流域、粤港澳大湾区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战略联动。2024年京津冀与黄河流域生态合作项目达200个,“十五五”时期将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目标到2027年跨区域战略联动项目突破500个;粤港澳大湾区与西部陆海新通道2024年贸易额突破5000亿元,“十五五”时期将强化物流与产业联动,预计到2028年贸易额突破1万亿元。
(二)健全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机制
深化区域互助合作机制
通过产业转移、人才交流等方式,推动区域互助。2024年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产业项目超5000个,“十五五”时期将进一步完善转移机制,目标到2027年转移项目突破8000个;全国人才跨区域流动数量2024年达1000万人次,“十五五”时期将强化人才政策协同,预计到2028年流动数量突破1500万人次。
优化区域一体化立法保障
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法律法规,破除行政壁垒。2024年长三角地区已出台10部区域协同法规,“十五五”时期将进一步扩大立法范围,目标到2027年区域协同法规突破20部;粤港澳大湾区2024年跨境政务服务事项达500项,“十五五”时期将推动更多事项跨境通办,预计到2028年跨境政务服务事项突破1000项。
健全区域高水平一体化机制
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发展。2024年全国城市群内交通一体化率达80%,“十五五”时期将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目标到2027年一体化率提升至90%;长三角地区2024年医保异地结算覆盖率达95%,“十五五”时期将推动更多公共服务一体化,预计到2028年医保异地结算覆盖率达100%。
免责声明: 1. 本文转自网络/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参考,非商业用途。 2..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经济形势报告网]无关。内容真实性、准确性未经核实,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第一时间通过[邮箱/电话]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4. 转载时禁止篡改内容或用于违法用途。5. 本声明最终解释权归[经济形势报告网]所有。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