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数字经济 > 让数据要素成为“数实融合”新动能 详情

让数据要素成为“数实融合”新动能

学习时报 / 2023-03-21 09:40:26
数据要素,是人类社会步入数字文明时代的新产物,是继土地、劳动力、管理、技术、资本等之后的生产要素新形态,是优化生产资源高效配置、创造数字经济生产力、探索构建数字经济新型生产关系的新基因,更是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新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数据要素的作用和价值,明确数据是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也是重要生产力的属性。“十四五”规划对“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作出了政策部署,强调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实融合”。值得注意的是,从目前进展来看,尚存在数据要素赋能规律认识不清、数据资源配置供需失衡、数据应用场景模糊虚化、对“数实融合”赋能作用不够明显等问题,亟待逐一破解。
 
构建完善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数据基础制度建设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大局,加快推动“数实融合”需要把数据基础制度建设挺在前头。前期公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从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和数据要素治理方面统筹谋划了20条政策举措,系统搭建了数据基础制度的“四梁八柱”,科学擎画了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建设的宏伟蓝图。一方面,“数据二十条”为我国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全域数字化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筑牢了制度基座,有利于为“数实融合”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应切实把“数据二十条”落到实处,加快破除长期以来阻碍数据要素生产、供给、流通、使用的体制机制障碍。重点完善关系数据安全、数据流动、数据赋能的基础制度体系,不断优化“数实融合”的制度环境,使数据要素流动更平稳安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升级更快捷高效,充分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动能。
 
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市场化配置是发挥数据要素潜能、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以制造业为例,其数字化转型升级涉及供应链上下游、产业链众多环节与服务链各节点,如果没有数据要素的全生命周期流动,就难以实现各链条各环节各节点之间的无缝衔接和有机融合,更难以持续优化业务流程、不断降低生产交易成本和实现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质量变革。首先,破除数据产权难题。明确数据要素的权、责、利,将数据权利和义务写进部门“三定”方案,鼓励地方政府创新探索既有“三定”方案向增补数据权利和义务的“四定”方案转变的制度设计,着眼于解决“九龙治水”困境,从根本上消解互联互通难、数据共享难、业务协同难、开发利用难的多重羁绊。其次,加快形成全国统一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和有序高效的市场化配置新格局。加快“深藏闺中”的政务大数据向社会共享开放,充分让政务大数据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鼓励地方创新数据定价机制,真正使公共数据在快速流动中给“数实融合”赋予新动能。最后,还需把好数据运营管理“问题脉”,从根本上解决数据要素授权合法性、授权不授责、市场公平性难题。有地方推出的两级数据要素市场改革就畅通了数据共享、流通和交易全流程,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方面初步蹚出了一条管用的新路子。
 
实现数据、技术、场景、应用深度融合。如果脱离了数据和技术,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就会举步维艰,“数实融合”更会成为无源之水。反之,如果没有场景和应用,数据和技术则会陷入“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困境。一方面,充分认识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先手棋”的作用,加快数字产业化向纵深发展。聚焦电子信息制造业、信息通信业、软件服务业、互联网业等核心产业,在传统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应用软件、电子信息等领域打造一大批数字产业化项目,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强化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量子计算、区块链、元宇宙等领域技术创新,推出具有世界水准的硬核产品,加快实现由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真正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卡脖子”问题。另一方面,牢牢发挥产业数字化主阵地作用。加快“上云用数赋智”进程,牵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这个“牛鼻子”,推动企业提升数字化认知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网络协同能力、智能应用能力、数据治理能力和安全防护能力。以数据要素为牵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数字技术和传统产业融合共生,利用元宇宙、ChatGPT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全周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工业制造、农业生产、城市治理等场景数字化重塑,不断创新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充分释放数据要素对“数实融合”发展的倍增作用。
 
作者:翟云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研究员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