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智库 > 李锦:破解建筑行业难题的新型企业管理模式 详情

李锦:破解建筑行业难题的新型企业管理模式

李锦解读国资新闻 / 2020-06-27 09:56:50
李锦:破解建筑行业难题的新型企业管理模式
 
     最近,提出法商融合管理模式出版的消息引起社会关注。有人问,为什么说法商融合管理模式能够诞生在建筑行业。我说,建筑行业在市场竞争中最激烈,问题最多,迫切需要解决。于是,法商融合管理模式便在这个行业诞生了。其实,这个模式在所有企业都值得借鉴,而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尤其值得推广。
 
     企业管理模式是在较长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在一定时期内基本固定下来的一系列管理制度、规章、程序、结构和方法。当下企业管理学的创新应立足中国企业管理实践,发现根植于中国土壤的管理元素,揭示中国企业管理实践背后的规律与机制,提出具有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和标识性概念。对于中国五冶管理模式在高质量发展时期的活力、创新力、竞争力与防风险能力的形成,有必要从中国建筑行业、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时期与现代企业制度等多重坐标之上,去深入发掘其重要的时代意义。
 
      现在,根据《法商融合》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内容整合,重点就中国建筑行业情况发表在这里。
 
      1、面对建筑业“价格低者得天下”难题的困惑
 
      建筑业是专门从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生产部门。其产品是各种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住宅以及公共设施的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201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它又有许多不同于一般工业生产的技术经济特点,因而是一个独立的物质生产部门。进入市场经济时期,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它由单纯的生产部门转变成为综合性经济部门,且成为中国市场竞争最为充分、最为活跃、最为激烈的经济部门之一。
 
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得建筑行业一度成为重灾区。形成了以资质等级为界的分区竞争格局,资质等级较高的企业主要在工程总承包领域参与竞争,而资质等级较低的企业主要是依赖总承包企业分包工程。中国五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的路子,是冶金建筑施工企业转型发展的一个典型代表和历史缩影。
 
    长期以来,建筑行业都是参与者甚众、竞争极其激烈之地。仅在中央企业中,既有中国建筑、中国交建、中国电建、中国能建、中国铁建、中国铁工、中国冶建、中核建及保利等企业从事建筑业,几乎占中央企业比例的十分之一。就不完全统计,各种中小微类建筑企业全国达10多万家。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建筑市场供大于求的竞争格局更加凸显,发包价格日渐下跌、发包条件日趋苛刻,中标价格往往与理论成本线近在咫尺,施工期间一旦出现市场材料价格和人工成本波动、质量瑕疵、工期延长、结算延期、回款滞后等状况就会导致成本上升的风险,工程就极有可能亏损。
 
     大量的中小企业陷入困境,产品服务同质化严重,导致压价现象加剧。比如全国有7000多家的房屋建筑一级企业,90%以上的企业是传统模式,产品服务同质化严重,没有核心技术,没有资金积累,没有政府资源,只能靠低价中标维持生计。原来的一些建筑公司靠吃本地的项目,日子过得很滋润,不用努力也混得不错。现在大型央企的分公司已经设到了地级市,几大央企经常和地方政府开展投资开发建设一体化模式合作,有资本优势,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空间就被进一步挤压,在技术、人才、业绩等方面也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拼命压价现象就更为严重了。
 
     仅就房屋建筑市场而言,特级资质企业到2018年已经突破700家,一级企业接近7000家,二级及以下企业80000多家,还有数十万家甚至上百万家不需要资质的建材生产等建筑相关服务的企业,同质化竞争直接导致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三令五申要杜绝低价中标,然而多年粗放发展的市场环境不利于高质量发展,几乎所有的建筑企业每年都会花费大量的资源去清欠,打官司,仲裁,老的欠款要回来,新的欠款又产生,恶性循环的甲乙方关系和不诚信的营商环境对所有相关方都产生了巨大的伤害,优质优价难以广泛推广。
 
     面对这种情况,降低采购成本、控制管理费用支出当然是首选。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中国五冶开始打造低成本竞争优势,他们在管理上最早的突破就是严格的成本管理。在2002年7月召开的处级干部大会上,刚刚履职不久的程并强就提出:“项目管理的核心就是成本管理,如果项目成本控制不好,企业就没有根,公司总部对项目要有指导性的成本控制办法,落实到项目履约过程中。同时全公司都要抓好各种费用的管理,严控支出。”他们从合同评审入手,防止合同风险带来的成本失控,加强项目履约管理,防止履约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大力开源节流,降低项目各种费用支出。一系列的措施,使五冶的项目成本管控水平大幅提升。
 
    此后,为了进一步走在建筑行业前列,中国五冶提出了“打造五种竞争优势”。其中第一条就是“精细经营、优化管理,打造低成本竞争优势”。长期以来,中国五冶把低成本竞争优势看作是企业的基本功,是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的标志,通过练身板、强基础、强管理,提升管理水平来破解低价格竞争的难题。
 
     在中国五冶领导班子看来,低成本竞争项目是公司的立身之本,也是主要的产品形式之一。当前五冶的经济支柱主要包括全产链服务型产品、资金运作型产品、低成本竞争型产品。在所有产品中,低成本是一般要求,也是基本要求。而打造低成本项目竞争优势,其实质就是打造项目的精细化管理优势。因此五冶强调,要通过实施项目全过程经营管理的精化、细化、优化,实现产品成本行业最优,质量、工期、管理最好,既要让业主满意,又要实现盈利,始终在市场激烈竞争中依靠精细经营到位、管理到位及成本优势保持不败。将打造低成本竞争优势作为打造五种竞争优势之首,体现了中国五冶对形势的准确研判和精准把握,是锻造企业自身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从中国五冶的做法中可以看到,其打造低成本竞争优势绝不是唯订单论,盲目杀价竞争,而是依靠管理打造低成本竞争优势,并让业主满意、让企业盈利。正是在这种思想观念下,中国五冶转型提升,探索出“全产业链服务”经营模式与“法商融合”管理模式,在两者的深度融合中走出了一条以管理成就低成本竞争优势的成功道路,对建筑行业“价格低者得天下”的难题进行了有效破解。这是一条稳健发展、长期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对全国建筑行业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2、闯出来、创出来的管理新优势
 
    在建筑行业,建筑企业的发展体现出强烈的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大多数企业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举步为艰。其中最为根本性的原因之一,就是市场对建筑产品与服务的需求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且超前于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建筑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和提升,很多不适应的就被自然淘汰。而多数企业由于资产和人员规模复杂而庞大,结构层次多,转向难度大,而多数企业由于资产和人员规模复杂而庞大,结构层次多,转向难度大,再加上项目承包制带来的利益分割和政令不畅,很难及时捕捉和适应市场对产品与服务需求的变化,从而丧失最佳发展契机。
 
      中国五冶由于较早地采取集中集约与分级授权相结合的管控模式,在对目标市场的精准定位和对未来市场的精准预判方面优势突出,且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实现资源结构的迅速调整,从而在我国基础建设领域的三次市场变革中提前预判、精准施策,成为了行业的标杆和引领者。
 
     当然,中国五冶的管理优势并不是凭空出现或者一蹴而就的,而是逼出来、闯出来、创出来的结果,是在长期市场竞争中淬炼出来的。其中,以8个月时间建起一座大学城的案例就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中国五冶是怎样在市场的倒逼之下,依靠自身的执行力与创造力,打造出项目管理的新优势。
 
     中国五冶曾承担了四川理工学院宜宾校区的打造任务。这座占地面积1025亩的大学城作为宜宾占地面积和体量最大、单体建筑栋数最多的项目,建设内容不仅包括公共教学楼、图书馆、宿舍等,还包括配套校园道路、桥梁、水系改造、园林绿化等,共计29个单位工程、283个分部工程。这是当时宜宾建设任务最重、难度最大、时间最紧的项目,中国五冶要在8个月时间内完成从勘察设计到最终交付使用的全流程打造。
 
     2017年12月25日,大学城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在一片空地上,中国五冶的建设者们立下“军令状”。面对极为艰巨的任务,五冶人高扬“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的中冶精神,争分夺秒、日夜奋战,采用“项目指挥部+项目经理部”形式的组织体系,以指挥部为牵头协调机构;同时建立了进度保证和计划执行体系,使施工的每一个节点、工序都做到层层有计划、人人有目标、事事有人管。项目管理人员对施工进度进行科学管控,各工序互相穿插、全面开花,工作面流水移交,标段之间逐步开展平行施工、立面分层施工……最终工程圆满履约,确保了该大学2018年9月初开学迎接新生。
 
      8个月的日日夜夜,首先展示给我们的是五冶人敏锐捕捉市场对建筑产品及服务需求新动向的意识和能力,其次是五冶人快速适应这种新变化的能力,尤其体现在大兵团作战的组织指挥和协调能力上。他们在这个项目刷新了五冶履约速度的纪录,创造了一次履约奇迹,充分展示了五冶集中集约和精细化经营管理的强大优势。在宜宾,“五冶速度”打出了威风与诚信,五冶品牌更加响亮,紧接着又续接到科教城等15个项目,该大学城项目也成为多地政府前来参观考察、甚至效仿的项目。
 
    3、最重要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契约管理
 
    在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而法治化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法商融合,做到以法兴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依法治企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与内容,作为国有企业,更要把依法治国的理念延伸到依法治企的工作实践中。
 
    在这一方面,中国五冶不断提高运用法律思维、法治方式、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创新发展与依法治企的紧密结合,创造性地运用法律于管理之中,把企业的全部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实现法商融合,从而推进企业生产经营健康快速发展。可以说,中国五冶不仅提升了自身依法治企的能力与水平,也为中国企业法商融合树立了标杆。
 
     如何应对市场经营中的各种法律风险,构建完善的企业法治管理文化,使“依法治企”的观念内化于企业全体人员的群体思想,成为当下企业所普遍面临的重要议题。中国五冶法商融合的企业管理模式,其精髓正在于市场与法治的深度融合,树立了新标杆,为当前企业树立了一个市场经济下的法治榜样。
 
     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的法律问题日渐复杂。中国企业一方面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而愈加成熟,但另一方面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经营环境更加复杂。从内部看,当前部分企业的法治化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文化氛围相对薄弱、治理结构不明确、法律人才队伍严重不足、法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企业法治建设缺乏主动性等。从外部看,随着全球化的愈演愈烈,在“一带一路”倡议等时代背景下,企业又要肩负起“走出去”的艰巨使命。
 
      就建筑行业而言,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市场有了长足而快速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主要是市场秩序的混乱和法治意识的不足。2002年7月,时任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就曾公开指出建筑行业市场混乱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包括业主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有法不依、逃避监督。二是不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偷工减料,工程质量状况令人担忧。三是地方保护、部门分割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尚未形成,严重妨碍了公平竞争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四是个别领导干部滥用职权、干预工程发包承包的问题依然存在,行贿、受贿等腐败现象和经济犯罪案件时有发生。五是一些政府主管部门存在监管不力、执法不严的问题。这五个方面,基本上都与法律问题有关,属于法商融合方面的问题。
 
    面对建筑市场存在的诸多法商矛盾,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很多,涉及的承包方、供应方、监理方等各种主体也纷繁复杂,潜藏风险巨大。面对乱象和风险,中国五冶采取了一个最重要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契约管理。
 
     契约关系是市场经济关系在法律层面上的最直观展现。尽管不能把市场中所有的经济关系都归结为契约关系,但是契约关系却最集中、最准确地表现出了市场经济关系的独特个性。因此,现阶段我们经济生活的市场价值取向,其法律实质就是使经济关系规范走向契约化。从中国五冶的实践来看,契约化的具体表现为:
 
     首先,契约成为经济交往的主要形式,成为实现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交换的过程,对于市场主体双方而言,是一个彼此相互为对方提供服务以满足自身利益需求的过程,是一个双赢互惠的过程;对于社会而言,则是一个实现资源配置的过程,而这种交换过程在法律上就表现为双方订立和履行契约的过程。通过契约的形式来建立经济关系和实现资源的配置,是市场经济体制与其他经济体制最关键的区别所在。
 
     其次,契约成为评价和规范经济行为最具体的标准。法律不能包办一切,而契约则不同,它是市场主体双方约定的具体而明确的行为标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被高度精确化。由于契约依法订立之后就对双方的行为产生法律所承认的约束力,所以一个具体的行为是应当受到肯定和保护还是应当受到否定和制裁,其首要的标准就是依法订立的契约。通过合法的平等契约来引导经济行为,从而在经济生活中形成秩序,这正是中国五冶法商融合的独特之处。
 
      其三,契约成为企业组织经营的基本依据。市场经济不能没有市场主体,而企业则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在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也就是各类企业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行为主要依据是契约而不是行政命令。因此,从法律的角度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实际上就是建立在契约关系之上并按照契约来分配权利义务、调整内部关系的经济组织。 
 
成熟的企业和成熟的市场行为是高度尊重市场规律和市场价值取向的。应该说,这种尊重首先就体现在对契约的尊重,尊重契约也就是尊重合作双方的正当权益,也就是持有诚信的态度,也就是尊重和建设和谐的公共秩序。这正是诚信和和谐的基点。
 
      中国五冶意识到,合作不是零和博弈,合作是要实现共赢。一方面要牢固诚信理念,诚信是合作的前提,只有按照合同诚信履约,保证合作各方的权益,实现互利共赢,才能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要打造诚信品牌,品牌的打造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和积淀,只有自身具有品牌优势,才能把各行业最优秀的资源组合到自己名下,实现强强联合,互利共赢。中国五冶正是通过契约管理,把诚信品牌及其本质上的法商融合品牌打了出去,从而一次次地打开新局面。
 
    4、法商融合下的企业治理之道
 
    市场经济是自由交易经济,但市场交易有效有序进行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法治。所谓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就是倡导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需要进一步强化“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的理念,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
 
     对于依法治国来说,首先要重视和发挥立法作用,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当然,每时每刻发生在不同空间的经济行为是存在千差万别的,法律规定得再详尽也不能不具有抽象性,甚至同一条法律规则也不能普遍地被适用于同一类行为。
 
     随着依法治企原则日益受到我国企业重视,很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坚持贯彻法治经营以及依法治企原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治体系。例如,华为公司在1999年制定了《华为基本法》作为企业管理大纲,它摒弃了以企业领导者的人为意志覆盖企业管理的过去模式,改从企业的实际状况出发,根据企业自身的业务特点制定和执行科学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从而将企业组织和人的行为规范化,形成了一套决策科学化、流程标准化、考核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即“依法治企”模式。再例如,作为国企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也十分重视法治体系的建设。2012年,中国石化专门制定了法治文化建设纲要和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纲要,按照纲要的要求,中国石化将企业法治文化有机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发展战略,使企业法治文化发展成为中国石化的重要竞争力。
 
就国有企业发展而言,许多国企领导人员至今没有认清自己所在企业的地位属性,认为国有企业享有特殊的市场地位。一方面,在企业治理活动中,过分夸大灵活性的作用,认为是市场生存的基础法则,并为此而对法律视而不顾。而另一方面,一旦出了问题,面对“被告”责任的时候,往往会向司法机关申诉,义正辞严地要求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这样的思维都是计划经济思维的惯性延续,与市场经济的法治环境格格不入,并终将事与愿违。对于身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面对法的规范与指引,如果是有章不循、倒行逆施,必然无法持续和长久。
 
     因此,为了强化自身的法治水平,中国五冶在长期的探索中,形成了法商融合、以法兴商的独特法治体系。五冶从机构、团队、制度、标准等方面来推动法治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建成了包括法律顾问管理、外聘律师管理、企业用工管理、合同管理、投资管理、印章管理、授权管理、项目管理、诉讼管理等在内的全方位法律事务管理制度体系以及企业全面风险控制标准体系,建立了从总部到二级单位再到项目部的三级法律事务管理组织体系。
 
    可以说,中国五冶始终将法治化思维视为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各环节的一种根本思维,不断完善相应的法治体系,不断强化全体员工的法治意识,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一方面确保了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始终处于健康运行状态,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公司重要而独特的管理创新、管理品牌和管理优势。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仍处在初级阶段,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处在初级阶段,重要标志就是法治状况的落后。我国建筑业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在国家经济布局中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据统计,2018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为23.5万亿元,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3.8%增长到2017年的6.7%。如果中国的建筑企业都能做到像中国五冶一样依法治理,实现法商融合,整个建筑市场经济秩序就会大大改善,整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水平也会大大提高。这正是中国五冶法商融合模式的意义所在。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