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智库 > 在新时代新起点上继续把经济特区建设推向前进 详情

在新时代新起点上继续把经济特区建设推向前进

学习时报 / 2020-08-26 18:25:19
文/张广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征程上,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出水平。2020年是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还是充分释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效应的关键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过去,审视当下,谋划未来,需要总结兴办经济特区40年取得的伟大成绩,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基本经验和逻辑轨迹,为新时代新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经济特区建设40年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
 
  率先对外开放,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杀出一条血路。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央决定创办经济特区,发挥区位优势,率先对外开放,为东南沿海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按下了“快进键”。40年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经济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一倍,生产总值之和比40年前增加了近60倍,远高于全国同期水平。据统计,1980年深圳的GDP是香港的约1/2500,2018年深圳GDP首次超过香港;1980年深圳人均GDP不足100美元,香港则是数千美元,2019年深圳人均GDP接近3万美元,基本进入发达经济体水平。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场革命,创办经济特区就是这场革命的开路先锋。正是依托这个开路先锋,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披荆斩棘、一路前行。
 
  加快集聚发展,为建设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城市闯出一条新路。40年前经济特区基本处在传统农业社会的“市镇”或“集镇”形态,几乎完全不具备城市所具备的功能和特征。40年后,经济特区已经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靓丽明珠,全国乃至全球的人才、资本和技术源源不断地向这里集聚,在这里发生神奇的化学反应,然后释放出无穷无尽的潜力、活力和动力。40年间,5个经济特区的城镇人口和建成区面积,都增长了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之多。从贸易出口到生产制造,从金融服务到科技创新,从创意创业到创新创造,从投资兴业热土到宜居宜业宜游,经济特区在城市功能和服务供给不断升级的同时,辐射带动了东南沿海乃至全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提升治理能力,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蹚出一条大路。40年来,从经济体制改革到行政体制改革,从营商环境改善到民生福祉提升,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到建设高水平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在国家探索制度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每个阶段、每个领域、每个环节,经济特区未曾缺席过任何一次,为“中国之治”贡献了智慧和力量。经济特区锐意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探索现代城市治理体系,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了排头兵、先行者和探路人的作用。
 
  深刻把握经济特区建设的基本经验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经济特区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经济特区建设的政治保证,它保证了经济特区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是经济特区建设的显著特征和优势。经济特区的很多改革都是试验性的、开拓性的,但同时又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要有效做到守正创新和破立权衡,处理好改革、发展、创新、稳定的关系,必须始终坚持党对特区工作的全面领导。经济特区在改革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和关键时刻,党中央始终发挥了锚定方向、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为人民谋幸福是创办和建设经济特区的目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经济特区建设的根本立场。兴办经济特区的初心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经济特区建设过程中,人民是特区建设的主体,特区发展起来了,成果也由人民共享。经济特区谋改革、促创新、定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经济特区能够发展到今天,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广大特区建设者们的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实践表明,人民的拥护、支持、参与、认可,是衡量经济特区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坚持深化改革是经济特区越办越好的动力。通过深化改革推动制度机制创新,使生产关系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特区成功的密码。40年里,发端于经济特区的改革不胜枚举,如经济特区早期的市场化改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发挥了巨大的探路和引领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开拓,需要经济特区这样的先行者披荆斩棘,不断地试验、调整和纠错,逐渐明确前行的路径,然后把这条道路从一条“羊肠小路”拓展为“康庄大道”。
 
  坚持扩大开放是深化经济特区建设的方向。经济特区通过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仅是发展经济的内在需要,更是推动体制改革的外在动力。经济特区是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外部世界对中国改革发展的认识,很多是从经济特区获得的。更准确地说,通过引入港澳等境外资本、设备和技术,是经济特区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我国全面融入全球经济的第一步。正是有了“第一步”的成功实践,更加开放的中国才能逐渐成为深度参与并推动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极。
 
  坚持创新发展是发挥经济特区优势的路径。创新是经济特区的灵魂,“特”的内涵和优势就在创新。随着建设和发展的深入,经济特区在科技体制、城市建设、民生政策、社会治理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和矛盾比其他地方要早。经济特区充分利用这个“特”字赋予的功能和使命,率先找到问题症结,出台政策措施,创新治理模式,成功的经验被复制和推广到全国,成为新时代我国创新发展的开路先锋。2019年深圳经济特区被赋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特殊使命,正是经济特区坚持创新引领发展的延续。
 
  推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再出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赋予经济特区新的历史使命,经济特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寻找新的方位,把握好新的战略定位。
 
  实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做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商品联通世界市场的桥梁,从跨境的货物流和要素流看,经过沿海经济特区,港澳和全球的资本先后进入内地,内地制造的产品再出口到全世界,正是这“一进一出”成就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目前各经济特区特别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再次成为新时代中国全面对接国际规则、“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对接融汇之地。在当前逆全球化回潮的形势下,经济特区要把门打得更开一些,同世界各国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往来,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不断改善营商环境;要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文化相融;构建更高水平开放新体制,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高度,做我国全面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
 
  继续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做深化改革的试验平台。中国改革开放一个重要路径是,从经济特区出发,逐步摸索、实践、复制、推广,在此之前并无明确的“计划书”“路线图”“任务表”,“摸着石头过河”是在没有成熟经验借鉴条件下的现实选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逐步成型和成熟,我们对改革的方向、目标、任务、路径和方法,有了一套较为成熟的顶层设计,经济特区既要落实党和国家部署的改革、开放、发展任务,也要继续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探索创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实践中求真知,在探索中找规律,不断形成新经验、深化新认识、贡献新方案。
 
  践行初心使命,勇当尖兵,做心怀使命感的实干家。实干精神和务实气质是经济特区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宝贵品质。新时代经济特区所承担的使命,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具体的人身上,各级各部门干部是每个举措的执行者。经济特区的干部要坚定舍我其谁的信念、勇当尖兵的决心、敢拼必胜的信心,必须得苦干、真干、实干,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作者系广东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0年8月26日第1版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