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智库 >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金融可以做些什么? 详情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金融可以做些什么?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 2021-10-15 11:09:21
 
重阳节是中华民族敬老养老文化的集中展示,而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今天,养老已经不仅局限于文化道德层面,更是一项牵涉全社会的系统性工程。
 
据新华社消息,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那么,要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金融领域应该做些什么?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4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8.70%,较2010年上升约5.4个百分点,根据中国社科院的预测,到2050年时,这一比例将高达37.2%。
 
但是,在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下,我国尚未积累足够的养老财富。一方面,作为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赡养率不断提高、收不抵支缺口逐渐扩大;一方面,养老保险三大支柱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体系严重滞后。
 
不久之前,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主办的第四届金家岭财富管理论坛上,来自金融和社会保障领域的多位重量级专家,从税收和养老金制度改革,养老金投资,银行、保险、理财等不同机构,国际经验和量化分析等多个角度,对养老第三支柱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重阳佳节之际,我们梳理了部分精彩观点,供读者一览:
 
尚福林:提前谋划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财富管理需求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表示,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我国实际,为实现财富效用最大化,财富管理市场要聚焦三大使命:服务人民美好生活向往、服务社会全面转型、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就要求针对不同群体特征,做大社会财富“蛋糕”,包括提前谋划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财富管理需求。
 
他表示,我国正在加速进入老龄社会。居民养老意识提高,第三支柱建设加快,将带动非常可观的资源供给。需要市场提供真正具备长期养老功能的金融产品,通过财富管理规划,平滑经济周期波动,实现跨期配置和保值增值。
 
朱云来:建立基于个人全生命周期的财富积累模型
 
CF40常务理事、金融专业人士朱云来,就养老问题提供了一个框架模型。该模型假设一个人22岁就业,按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收入、消费支出为起点,参考成熟国家案例,及我国过去10年的平均经济增长状况,预计未来30-40年收入/消费增速,并按60岁退休、预期寿命80岁规划,假定养老基金年投资收益率6%左右,最后计算出:每年投入6000元左右,即可在退休前攒够供后续退休生活使用的资金。
 
当然,上述数字最终取决于收益率和通胀率的变化情况,朱云来特别指出了提高收益和控制通胀的重要性。
 
他还表示,可以通过这种量化来建立一个标定的系统,从而考察财富管理到底需要发挥多大的作用。
 
王毅:跳出税延思路推动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发展
 
CF40成员、中国光大集团副总经理王毅认为,从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情况来看,我国养老第三支柱发展不及预期,主要是过度依赖税收递延。未来推动第三支柱发展,要从四方面考虑:
 
第一,要着眼于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功能的恢复,夯实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基础。在现行税制下,应考虑扩大人口适用面,纳入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可以考虑建立自动缴费机制,建立一定限额下的灵活的缴费机制,建立追缴费机制,让纳税人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追缴之前未缴的个税。最重要的是要让个税在共同富裕大背景下更好地发挥收入调节功能。
 
第二,要跳出税延思路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关键是要在大众投资理念、养老理念的宣传教育上下功夫。
 
第三,要加强三支柱基础设施建设。具体而言,就是建立以账户制为基础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实现社保、银行、税务和产品管理机构等不同平台的互联互通。最理想的场景是,一人一辈子只有一个社保账户,该账户有层次划分,分别对应三大支柱,并且与工资收入、银行帐户、纳税系统、财富管理机构以及投资产品全部关联。
 
第四,要完善监管规则,加强对财富管理机构的制度约束和能力建设,这是第三支柱行稳致远的最关键支撑。
 
王信:让更多养老金进入可持续投资市场
 
CF40特邀成员、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主要讨论了养老基金参与可持续投资的实践与思考。
 
他表示,近年来,养老基金广泛参与可持续投资渐成国际趋势。从实践经验来看,其长期收益显著优于传统投资。但国际养老基金可持续投资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可持续投资的低碳标的规模小而养老基金资金规模很大、缺乏国际统一的分类标准与定义、缺乏明确可行的政策支持细则、转型风险较大等。
 
对此,各国政府应细化可持续投资的法律法规,明确养老基金将气候相关问题纳入投资决策过程的法律义务,监管部门应构建统一的可持续投资定义、分类标准和披露规则,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应建立稳健的可持续投资治理结构,提升气候相关风险管理能力。
 
就我国而言,应当推动“顶层设计”和“机构参与”的有机结合,从强化能力、提供标的、提升监管效能等方面做好应对。要高度关注养老体制改革,包括第二支柱、第三支柱建设,让更多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特别是可持续投资市场,推动构建可持续投资标准框架,加强可持续投资体系建设和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管理的前瞻性研究。
 
 
郑秉文:养老金体系须实现两个转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财富储备的核心资产就是第二、第三支柱养老金资产。落实中央关于养老金改革的最新精神,中国的养老金体系应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负债型向资产型体系转变,二是从人口红利型向资本红利型体系转变。
 
从大约2010年起到今天,我国的内部收益率从14.6%下降到了10.5%,并且将持续下降,预测到2035年时将降至3.6%。换言之,中国正逐渐向发达国家的内部收益率水平过渡,这意味着我国向资产型体系转变的外部条件已经具备,从“十四五”开始,我们应做好转型的准备。
 
与此同时,我国养老金体系的内部结构也需不断优化。可以借鉴美、加等国的成功转型经验,从“没钱”变为“有钱”,建立高效的、具有复利作用的投资体制。建议通过提高我国养老金体系的制度吸引力让人们主动缴费,使居民存款转化为长期的养老金账户资金。具体办法是在基本养老制度中扩大8%的个人账户,将雇主的一部分缴费转移到个人账户中(例如,划拨8%),形成与住房公积金类似的1:1配比。
 
罗艳君:德国养老金体系改革的启示与思考
 
中国银保监会保险资金运用监管部副主任罗艳君,对德国养老金改革的成效与挑战进行总结,并对构建中国特色的养老金发展格局展开思考。
 
罗艳君分析表示,各国发展路径均证明:积累养老金的本质是在预期个人长寿的前提下牺牲流动性、让渡资金管理权以换取退休以后的安全、稳定的现金流,如果没有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政策,完全依靠自愿很难发展壮大第二三支柱。因此,建议对我国现行的税收递延政策进行微调,鼓励第三支柱发展。
 
她还强调,保险行业要立足自身特点,继续苦练内功,巩固提升长期产品开发与销售、长寿风险管理与服务、长期资金投资与管理等核心竞争力,同时努力在控制销售和运营成本、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和透明度上下功夫,积极参与养老金三支柱体系建设。(详见→)
 
刘丽娜:商业银行如何发挥养老金融体系建设的主力军作用
 
CF40青年论坛会员、中国邮储银行资产负债部总经理刘丽娜呼吁,要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参与养老金融体系建设的主力军作用。
 
她认为,我国个人养老金体系亟待起步,涉及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仅靠常规化推进难以与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相匹配。同时,商业银行在养老金融体系中参与程度低,从储蓄向养老资产转化渠道不畅。
 
她强调,商业银行凭借广覆盖和高信赖的特点,具有开展养老金融业务的天然优势,其普惠性特征与养老金融天然契合,且商业银行专业性强,是优选养老资产的最佳平台和载体。然而,商业银行在养老金融业务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面临集中化、专业化、覆盖面不足的三重挑战。
 
为此,她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在顶层设计方面,充分发挥银行参与养老金融体系建设的主力军作用。二是积极探索将银行养老金融产品全面纳入养老支柱。尽快总结和推广第一批试点开展养老理财机构的经验,批准更多有养老资源的银行进入这一领域,进而丰富第三支柱。三是金融、社保、财税、医疗多方合力,共同构建养老金融体系。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