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智库 > 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详情

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学时时报 / 2022-06-01 16:33:06
  作者:杨川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就全面加强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工作时强调,“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现代化基础设施是促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涵盖更广,涉及网络型基础设施、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城市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以及国家安全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为此,会议提出要坚持“立足长远,适度超前,科学规划,多轮驱动,注重效益”来统筹当前与长远,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立足长远。基础设施作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石,其设施网络、设施质量、服务能力都直接关系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因此,只有坚持立足长远,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长远的眼光来把舵未来的趋势和需求,用系统的思维来谋划事关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才能赢得未来,领跑未来,为未来发展赢得空间,为国家中长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一是推动一批显示度高、带动性强、影响力大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尽快落地建设。突出产业需求引领,强化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大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大力发展工业软件,推动解决“卡脖子”问题,支撑和引领产业创新发展。二是统筹推动5G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谋划一批带动作用突出的重大基础设施和应用示范工程。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适度超前。通过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动力引领和杠杆效应,不仅有利于持续激发并释放对基础设施的投资热情和投资潜力,有效扩大内需,也有利于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稳定性和安全性,为相关产业和企业发展带来机遇,为稳增长注入强劲动能。在若干重要领域超前部署一批基础设施,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性难题,对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做好中长期铁路网、国家公路网和全国港口与航道布局规划修编,强化国家公路、港口和高等级航道网络功能;提升枢纽机场综合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培育支线航空市场,提高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加快“支点城市+骨干走廊”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稳步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加快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创新发展,积极推动多式联运、智慧物流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等等。
 
  科学规划。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有序进行,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规划。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立足全生命周期,统筹各类基础设施布局,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协调联动。这需要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系统的发展规划,确保基础设施建设同产业布局、区域发展相匹配,形成良好的循环和高度的关联。在谋划基础设施建设时,既要避免重复建设、结构失衡,又要补齐短板、提升发展质量效益,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着重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更好地发挥基础设施的协同效应。从项目规划到推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促进全生命周期的规范高效运营,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要问责、低效多压减、有效多安排”。
 
  多轮驱动。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形成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多方投入的格局,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把基础设施短板补扎实,对于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即政府负责抓战略、抓规划、抓风险底线,社会资本则发挥技术、融资、管理运营优势,实现“1+1>2”的效果。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模式一头连着政府资源,一头牵着社会资本,项目建成后,不仅能改善民生,促进消费升级,也能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为产业升级“建平台”“搭梯子”。
 
  注重效益。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不是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更不是通过实施大规模的基建投资计划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有序实施一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投资项目,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基础设施建设既要算经济账,又要算综合账,不断提高基础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基建投资所需资金巨大,这就需要在基础建设投资上做到精打细算,让每一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同时基础设施建设背后涉及经济安全、生态治理、民生保障等诸多考量。从短期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将通过促就业、扩内需等有力举措稳住经济基本盘。从长期看,基础设施建设在坚持适度超前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经济结构的长期调整要求,充分发挥其引领产业发展的作用。(杨川)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