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智库 > 深刻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原创性贡献 详情

深刻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原创性贡献

中国改革报 / 2022-07-05 16:08:10
 
深刻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论述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经济发展最新实践提出的新的历史性战略谋划,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飞跃,为我国经济现代化提供了科学路径。这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了很多新话;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也是一个重大实践命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在经济工作实践中切实贯彻好落实好党中央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各项决策部署,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循环理论的新升华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循环往复的运动过程,既包括微观层次各个市场主体的经济循环,也包括国民经济的总循环,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其中,生产是首要的,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生产和消费具有同一性,生产决定消费,但没有消费,生产将丧失目的与动力。分配、交换既发生在生产过程中,也关系到消费的实现。所以经济循环各环节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结构性产能过剩和消费不足、全国统一市场体系不完善、城乡区域差距较大等问题,制约国民经济各环节在更高层次实现顺畅循环和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环流转。”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循环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强调了生产端及经济循环的重要性,同时结合新发展阶段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特征及发展要求,对经济循环的内涵、实现路径和发展目标进行了新的理论阐释与升华,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与逻辑依据。一是拓展了生产决定论的内涵和外延,强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二是突出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三是把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关键联结点,把优化分配结构、发展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作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一个关键环节。四是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强调通过系统性、深层次变革,促进各领域、各部门、城乡区域、国内国际之间实现良性循环。
 
这就要求我们,一是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强化政策引导,推进深层次改革,提高供给质量,把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二是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商品和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切实打通阻碍国民经济循环的堵点断点。三是坚持系统观念,按照全国一盘棋要求,在明确部门职能和地区主体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改革的系统性、政策的协同性,推动形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强大合力,促进国民经济循环各环节相互支撑、高效配套和系统增效。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新拓展
 
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再生产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在原有路径和规模上实现的再生产过程,这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前提。扩大再生产可以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生产要素产出效率的提高,或二者同时发生而得到实现。其中,仅以要素投入规模增加为条件的扩大再生产是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以改善要素质量和结构、提高要素产出率为条件的再生产是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实践表明,社会再生产理论科学揭示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随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驱动作用日益显著,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已成为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
 
当前,我国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出现了变化,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资源环境承载力接近或达到瓶颈,原有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已经难以持续,我国经济发展正加快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构建新发展格局继承并拓展了马克思关于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分析框架,强调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促进国民经济不断实现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一是把创新置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把加快科技自立自强作为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关键。二是对生产要素类型作了全新的拓展,除了劳动、资本、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投入外,更加注重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新发展要素,强调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三是提出基于我国国内大市场形成的强大生产能力,能够促进全球要素资源整合创新,使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最大化发挥。
 
为此,必须顺应新技术变革、新生产要素组合趋势,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等转变,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走内涵型发展道路。一是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完善促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激发创新潜能,加快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二是要强化新发展要素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管理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三是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持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结构和组合方式,全面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全球化理论的新飞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向来关注世界市场、全球经济发展等问题,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马克思、恩格斯最早通过分析资本逐利本质及其运行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跨越国界、形成世界市场的必然趋势。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跨国公司发展和越来越多国家选择市场经济体制,生产、贸易、金融和企业经营等方面的全球联系日益紧密,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进一步加强,每个国家都是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一个环节。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尽管遭遇逆流,但前进潮流势不可挡,任何国家都无法关起门来搞建设,我国也早已同世界经济体系深度融合,同全球很多国家都有紧密的产业关联和高度的相互依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既沿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分析认识,主张要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同时在内外需市场联动、用好全球化市场、促进全球发展方面又有新的理论创造,为推动我国深度参与国际循环、实现更大发展提供了理论遵循。一是强调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主张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强调要实现包容和可持续发展,让各国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增长成果。三是提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强调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在开放条件下推进的,既要夯实国内大循环基础,也要拓展联系国际市场,让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一方面,要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优化布局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扎实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提高我国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依托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商品和资源要素,积极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机会,为全球经济复苏发展增添强劲动力。另一方面,要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推动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形成更加紧密稳定、合作共赢的全球经济循环体系。
 
四、构建新发展格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矛盾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固有矛盾,将不可避免地引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世界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就是这一规律的集中体现。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资本主义金融资本过度逐利的本质充分显现。进入21世纪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发达经济体经济脱实向虚的金融化势头愈演愈烈,拖累世界经济,冲击影响发展中国家发展。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蔓延,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叠加世纪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的巨大冲击,全球经济衰退、外部市场持续萎缩,世界经济风云变幻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国际金融危机来看,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持续低迷、失业问题严重、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加深。事实说明,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存在特点有所不同。”同时强调,“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构建新发展格局背后的现实逻辑是国际经济循环格局已发生深度调整,要坚持我们的制度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一是深刻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有效控制资本的消极作用。二是强调要强化防风险意识、增强斗争本领,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有效防范化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影响。三是强调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保持战略主动,提高风险化解能力和安全治理能力,塑造有利于经济安全的发展环境。
 
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一是要规范资本行为,为资本设置“红绿灯”,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二是要确保粮食、能源等战略性资源供给保障,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防范化解金融领域风险,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增强国家经济安全保障能力。三是要坚持底线思维,完善外部风险预警防范及应对机制,增强在对外开放环境中动态维护国家安全的本领,既要有短期抵御措施,也要有长期反制手段,筑牢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屏障。(原载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月刊第2期)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