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智库 > 深刻理解和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 详情

深刻理解和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 / 2022-09-14 12:18:55
 
核心提要
 
党中央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立在严密的理论逻辑、深邃的历史逻辑和科学的实践逻辑之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综合的范畴,可以在不同层次上从不同方面加以理解。高质量发展也是一个系统的范畴,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解决生产力层次上的问题,又需要解决生产关系层次上的问题;既需要解决经济基础方面的问题,又需要解决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其核心要求是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特别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明确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找准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一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经济发展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经济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社会主要矛盾由过去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演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进入新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然要求发展方式的升级。
 
党中央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立在严密的理论逻辑、深邃的历史逻辑和科学的实践逻辑之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从理论逻辑上来说,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的任务以及为完成发展任务而采取的一系列战略和政策的方向及重点都要发生相应变化。经过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建立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发展导向要由“快”转向“好”,评判标准要由“快不快”转向“好不好”、由“够不够”转向“优不优”。
 
从历史逻辑来看,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包括我国发展历史在内的各国发展历史表明,经济发展不是直线上升的过程,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量的不断积累最终必然要求质的提升。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只有尽快地把经济发展从“求量”“求速”的扩张轨道转向“求质”“求效”的提升轨道,才能避免发展停滞,才能实现永续发展。目前,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14万亿元,经济增长实现了从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为工业和服务业带动、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为消费和投资一起拉动,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特征已十分明显,新发展阶段必须有新的发展方式。
 
从实践逻辑来看,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发展阶段,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粗放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循环不畅问题十分突出。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必须要走出一条新路。与此同时,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的新局面,也必须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以抓住发展新机遇,应对发展新挑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高质量发展内涵丰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一文中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从供给、需求、投入产出、分配和宏观经济循环等方面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行了科学阐释。
 
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论述,我们深切地认识到,高质量发展涉及发展的目的,涉及效率和公平,涉及供给侧和需求侧,涉及国民经济循环和重大比例关系。既可以从国民经济层面来理解,也可以从区域经济层面来理解;既可以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理解,也可以从中观和微观经济层面来理解。
 
从较为综合的层次和维度来理解,高质量发展至少包含以下五大内涵。
 
一是高质量发展应当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规定着发展的任务、内容和实现路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围绕资本的利益最大化而展开,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人民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都取决于资本家的利益。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要围绕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展开,生产什么、如何生产,都要以人民的需要为依归。以人民为中心是高质量发展的最本质的规定。
 
二是高质量发展应当是高效率的发展。高效率的发展要求以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地球上的资源有限,而人们的需求不断增长。以有限的自然资源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必然要求提高发展的效率,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尤其如此。高效率的发展也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
 
三是高质量发展应当是高度公平的发展。高度公平的发展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核心要素之一,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的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富裕但是不均衡、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公平不仅要体现为收入和财富的公平分配,也要体现为权利和机会的均等。公平不仅关系到社会的正义,而且最终会关乎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
 
四是高质量发展应当是生态友好型的发展。生态友好型的发展要求当代人在追求自身福利增长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充分的发展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这必然要求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生态友好型发展。
 
五是高质量发展应当是更加安全的发展。安全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在国家没有消亡之前,在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并存的时代条件下,国家与国家之间一定会有利益冲突,在特殊的条件下,这种冲突有可能会相当激烈,安全对一个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的永续发展至关重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与安全始终难以很好地平衡,安全必须成为高质量发展关键的判据。
 
当然,高质量发展还可以从其他层次和维度来理解。比如,从供给与需求的匹配性来理解,如果两者的匹配度比较高,供给不仅能够比较好地满足需求,也不会产生严重的过剩或严重的短缺,那么这样的发展就是高质量发展。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维度来理解,如果国际循环能够有力地支持国内循环,同时国内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又能处于主导地位,国内市场主体能够在参与国际循环的过程中分享应该得到的收益,那么这样的发展就是高质量发展。从收入分配的维度来理解,如果在宏观层次上,劳动者报酬、资本收益、政府收入有一个比较合理的比例;在居民层次上,各阶层收入相对公平,那么这样的发展就是高质量发展。从产业结构的层次来理解,如果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体系中居主导地位,那么这样的发展就是高质量发展。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来理解,如果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比较高,能够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那么这样的发展就是高质量发展。从区域生产力布局上来理解,如果区域生产力布局与国家的战略需求相适应,与各地的比较优势相符合,那么这样的发展就是高质量发展。从微观层次上来理解,如果各类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数据等)能够在企业得到高效率的利用,那么这样的发展就是高质量发展。从发展伦理学的意义上来理解,如果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各阶层的关系比较和谐,社会不仅没有被“撕裂”,而且展现出高度的团结,那么这样的发展就是高质量发展。这实际上涉及生产的组织、劳资关系等方面。
 
由上可见,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综合的范畴,可以在不同层次上从不同方面加以理解。高质量发展也是一个系统的范畴,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比如,产业结构的高端化所影响的不仅仅是国民总产出,而且会影响生态环境,也会影响居民收入。再如,供给和需求匹配与否,不仅会影响资源要素配置和利用效率,而且会影响国内国际双循环。还如,收入分配不仅影响社会公平,而且也会影响能否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总之,高质量发展内涵相当丰富,必须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深入讨论和研究。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解决生产力层次上的问题,又需要解决生产关系层次上的问题;既需要解决经济基础方面的问题,又需要解决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其核心要求是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进行深入探讨。”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明确提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经济社会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并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我们体会到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内涵上高度相关,在方向上高度一致,在任务上高度重叠;同时还体会到,现代化经济体系从广义上理解,它涉及一个经济体全部的运行逻辑。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要更深刻地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本质要求,必须首先从生产力层次上来加以理解。从这个层次上理解,意味着现代化经济体系并不像“能生产高端芯片、能生产大飞机”等那么简单。实际上,生产力层次上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同样具有复杂而多元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支撑经济发展的主体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水平是决定经济体系现代化程度的关键要素。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分析当下和今后支撑经济发展的是哪些技术,而技术又是在不断进步和演变的。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实际的社会生产中又有不同水平的多元技术,但是都有一种技术处于支配地位,这就是支撑经济发展的主体技术。在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机械化技术是主体技术;在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电气化技术是主体技术;在第三次产业革命时期,信息化技术是主体技术。有人认为,当前正在发生的第四次产业革命的主体技术是智能化技术;未来可能发生的第五次产业革命的主体技术是太空化技术。由于中国是现代化的后发国家,我国当前的技术以及所决定的生产力水平是多层次的,从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到人工智能技术都存在。要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明确支撑社会生产的主体技术是什么,以便判断这个体系建设的进展情况以及是否建成。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体技术,应当是人工智能技术。
 
二是经济活动的产业类别以及相互关系。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性内容是现代产业体系。判断经济体系的现代化程度,必须厘清经济活动的产业类别以及相互关系,明确哪些产业在三次产业中居于主导地位、哪些产业在制造业中居于主导地位、哪些产业在服务业中居于主导地位。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考虑到国家安全发展的需要,还要明确产业体系的完整性需要达到的程度。虽然不必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上都要有生产和经营能力,但在它们的关键环节上必须具有强大的生产和经营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任何冲击下,国民生产不被“打断”,能够持续下去。再说具体一点,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必须足够强大,国民经济的命脉产业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具备了这些特征,才能称之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为支撑。
 
三是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生产与提供的具体方式。这既涉及生产所使用的工具,也涉及生产如何组织。使用何种工具、以何种方式组织社会生产是生产力水平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志。在生产工具方面,是使用人力和畜力,还是使用机械力、电气力;是使用算盘、计算尺,还是使用计算机、云计算,其所表达的经济体系的现代化程度完全不一样。在生产组织方式上,历史上曾经有过手工业作坊、泰勒制、福特制、柔性生产,现在又有“工业4.0”、物联网等,不同的生产组织方式,也是经济体系现代化程度的一个标志。在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生产过程中,利用不同的生产工具以及生产方式,不仅会影响效率,甚至会影响到发展的公平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生产工具越先进,生产效率越高,生产的安全性越高,生产所需要的资源越少,为解决公平问题所提供的物质条件越多。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计算技术为主流生产工具,必须以建立在物联网基础上的生产组织为主流社会生产方式。
 
四是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影响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对社会公平也会有显著影响。考察经济体系的现代化程度,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是一个重要维度。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合理的经济活动空间布局为支撑。具体来说,这种合理性表现为:(1)各地区发展具有较高的均衡性,不能有极发达和极落后并存的现象。(2)经济活动聚集和分散适宜,不能出现过度分散的现象或者效率低下的过度聚集现象,超大、特大城市不能有“城市病”,中小城镇不能“萎缩”,乡村不能“凋敝”。(3)各地区之间分工合理,区际分工更多地体现为产品内、价值链上的分工,各地产业一体化程度较高。
 
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推动高质量发展像推动其他一切工作一样,也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毫无疑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特别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自然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一,要聚焦主要矛盾,推动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支撑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核心要素,是支撑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最直接的力量。推动创新的关键着力点在于推动科技创新,无论是体制改革,还是政策设计,都要围绕推动科技创新展开。
 
第二,要坚持系统思维,推动协调发展。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以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互相制约。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实现离不开协调推进各地区、各领域、各方面的发展。其中,区域协调和城乡协调发展是最为重要的两大方面,要从提高要素流动性以及空间配置效率出发,设计系统的政策、推动全面的改革。
 
第三,要依托方式转变,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要从更积极的意义上看待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对于绿色发展,最具决定性意义的是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采取推动环境成本内部化、环境治理法治化、消费行为理性化等措施,加快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四,要坚持底线思维,推动开放发展。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和要素,无疑会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推动高质量发展必然离不开对外开放。问题的关键在于,与过去为了加快发展不同,新发展阶段的对外开放必须围绕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推进,这就要求未来的对外开放在注重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安全性这一底线。
 
第五,要统筹公平效率,推动共享发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然要求坚持共享发展。坚持共享发展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其实也是提高全社会的人力资本水平、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动力的需要。坚持共享发展关键要处理好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关系,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做大“蛋糕”;另一方面要完善分配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把“蛋糕”分好。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广博、内涵深邃,常学常新、常思常进。作为政策咨询研究工作者,我们将矢志不渝地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以更深入地学习、更透彻地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侯永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部部长、研究员;邵雷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广西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