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智库 > 硅谷银行破产可能造成持续负面冲击 详情

硅谷银行破产可能造成持续负面冲击

课题组原创 / 2023-04-24 17:13:32
硅谷银行破产可能造成持续负面冲击
 
硅谷银行从“爆雷”到破产仅仅用了72个小时,给银行储户和投资者造成巨大的恐慌情绪,影响多家美国银行出现了挤兑风潮,金融机构股价也大幅缩水。为了防止出现系列性银行倒闭连锁反应,美国政府被迫紧急出面兜底救市,向所有储户保证存款安全。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历次加息周期均出现了严重的金融危机。硅谷银行倒闭事件仅仅是当前美国银行系统流动性问题的冰山一角。虽然该事件不一定是引发全面危机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但却无疑敲响了美国金融市场将进入动荡阶段的警钟,并加大了美国陷入衰退的可能性。
 
(一)可能引发美国中小银行“破产潮”
 
硅谷银行破产暴露出美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的资产质量恶化问题,加速了资金逃离中小银行。疫情期间美国超宽松货币政策带来了银行业存款量飙升,同硅谷银行一样,许多银行都投资了大量债券等金融产品,加息后出现了债券贬值和存款减少的资产负债“双杀”局面,诸多银行都出现了经营困境。截至2022年第四季度,根据FDIC统计,美国银行业AFS有2795亿美元未实现损失,HTM有3409亿美元未实现损失。总资产规模前100的银行中,施瓦布银行、硅谷银行、夏威夷银行等HTM未实现损失占其总资产规模比重高达50%,银行业的流动性风险显著提升。根据华尔街研究机构测算,从股价遭抛售的幅度和净息差(利息收入-利息开支/平均总资产)等财务指标来看,第一共和银行、西太平洋合众银行、签名银行、桑德斯普林银行、纽约社区银行等中小银行都面临很大的风险。目前,签名银行已经破产,第一共和银行也遭遇挤兑。随着投资者和储户存款的减少,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银行“爆雷”。
 
(二)美联储可能被迫放缓加息步伐
 
美联储大幅加息,银行证券投资组合都面临着较大的浮亏,银行资本的充足率下降,增加了银行业流动性压力。根据摩根大通的估计,约有多达30家小型银行面临资不抵债。美国银行业暗藏的流动性危机以及银行破产的现实可能,使得美联储需要重新评估加息的幅度。市场普遍认为3月美联储可能会放弃50个基点的加息,选择更小幅度的加息,甚至会做出放弃加息的决定。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利率观察工具FedWatch的最新数据显示,投资者预计美联储在下次会议上加息25个基点的概率为56.1%,按兵不动的概率为43.9%。而此前,该数据认为加息50个基点的可能性接近80%。
 
(三)加剧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
 
为了遏制危机升级,美国政府选择为储户兜底,这可能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方面,美国政府的兜底做法可能会导致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形同虚设”。存款保险制度设立的目的是减少公众恐慌,以降低流动性危机的爆发。美国政府的兜底做法会对公众预期产生影响,即政府会对银行破产造成的损失全部买单,居民可能会放弃对其存款进行投保,造成存款保险制度的崩溃,进而导致美国金融体系发生较大的波动。另一方面,银行在看到政府的救市行为后,可能会选择更高风险的投资行为,也可能会放弃对其已有风险的管理,从而导致“道德风险”滋生。
 
(四)可能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
 
目前美国仍处于加息周期中,利率水平持续升高将继续给美国银行体系带来持续的流动性压力,未来中小银行乃至大型金融机构仍有破产的可能,会在高度关联的美国金融市场造成危机传染。美国银行的股东大都为较大的财团、投资银行和基金公司等,美国金融体系内的交叉持股可能会引发危机的“交叉传染”。以硅谷银行为例,在硅谷银行的股东中,先锋集团持股11.25%、贝莱德集团持股8.05%、StateStreet持股5.22%、摩根大通持股4.25%。一旦银行发生破产,将可能导致金融行业整体风险的提升,最终爆发金融危机。
 
(五)最终导致美国经济衰退
 
顽固的高通胀使美联储不得不持续加息,3月7日鲍威尔在国会听证会上再度表示,尽管近来通胀有所缓和,但要使通胀降至2%的过程任重道远,而且会很坎坷。最新经济数据强于预期,部分机构估计最终利率水平可能高于先前预期。长期且大幅度的紧缩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重新定价无法完成,在本轮美联储加息周期中,美国国债10y-1y和10y-2y倒挂的峰值都超过了120bp。资本市场的定价不充分,可能会导致因底层资产价格暴跌引发的类似硅谷银行事件层出不穷。目前支撑美国经济的主要是繁荣的劳动力市场,一旦金融危机爆发,叠加美国居高不下的通胀,以及极高的利率水平,可能会导致金融行业大规模失业的爆发,并进一步传导至制造业、服务业、高科技产业等领域,最终会造成美国经济陷入衰退。
 
本文摘选中宏论道要情决策要参报告,版权归中宏国研院所有!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