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智库 > 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详情

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学习时报 / 2025-06-11 10:31:23

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
 
坚持陆海统筹,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海洋开发能力,扩大海洋开发领域,让海洋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海洋产业的涉海性,决定其多样性和独特性。青岛市基于自身优势和海洋强国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海洋在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中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作用,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方向,加快打造“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一是推动四个海洋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持续扩大海洋开发的空间范围和领域。大力发展现代渔业,持续发力水产种业、深远海养殖,建设覆盖更辽阔海洋空间的“蓝色粮仓”。坚持向海开放,大力发展港口航运服务业,推动青岛港向贸易港、金融港、服务港转变,不断强化中转港功能,打造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海洋文旅产业,既做好海岸的文章,也做好海上的文章,培育壮大滨海游、邮轮游、海上游、海岛游等文旅业态,打造更加开放的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发展海洋化工产业,推动化工园区扩容升级,提升绿色化、精细化发展水平,打造高端海洋化工产业集群。二是培育壮大四个海洋新兴产业,进一步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能力,培育海洋经济新增长点。聚力突破海洋装备制造业,提升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自主配套水平,努力打造总部型产业基地;积极发展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强化海洋创新药、海洋生物医疗器械和医用材料、海洋生物制品开发,打造“蓝色药库”;积极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着力降低淡化成本,拓展淡化水应用场景;大力发展海洋新能源产业,聚焦海上风电、海上光伏、海洋能等领域,加快海洋新能源多元化开发利用步伐。三是超前布局两个海洋未来产业。做足海底的文章,加快推进深海开发;发展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构建从硬件到软件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突破技术和成本约束的有效途径。一是加快海洋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集聚海洋科研资源要素,提升海洋科研平台能级,积极推动部、省、市共建新的高水平海洋创新平台,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二是突出企业作为重要创新主体的地位,大力培育涉海高新技术市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成果转化机制,为海洋科技成果落地打开“通路”;形成一批产学研紧密对接的创新联合体,充分发挥企业孵化和产业培育功能,打造现代海洋城市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三是聚焦海洋人才全周期全链条管理,做好“引育留用”工作,充分发挥海洋特色城市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开放优势,招引、培养一大批海洋复合型人才,持续打造海洋人才汇聚“强磁场”。实施顶尖人才(团队)计划、产业领军人才计划等,引进培育一批海洋领域高层次人才、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团队,支持涉海高校院所培育海洋专业人才,促进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为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提升海洋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能力,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现代海洋城市应当努力建成城海相融、人海和谐、生态优良的标杆城市,必须坚持海洋开发和保护并重,以海岸带和近岸海域生态保护为重点,开展蓝色碳汇研究,探索做好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着力加强海洋生态修复,加快形成“水清、岸绿、滩净、湾美、岛丽”的美丽海洋。
 
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打造国际交流密切的现代海洋合作示范城市。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空间,促进海洋发展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今年2月,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城市大会在青岛召开,闭幕式上发布《青岛宣言》,呼吁全球沿海城市、港口、“海洋十年”行动及相关利益攸关方要携手共进,将“海滨之城”平台打造成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海洋合作平台,共同守护海洋的健康与活力,为后代创造一个更加繁荣、可持续的蓝色未来。
 
免责声明: 1. 本文转自网络/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参考,非商业用途。 2..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经济形势报告网]无关。内容真实性、准确性未经核实,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第一时间通过[邮箱/电话]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4. 转载时禁止篡改内容或用于违法用途。5. 本声明最终解释权归[经济形势报告网]所有。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