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学习时报 / 2025-04-16 10:17:47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5年第3期聚焦“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分别约请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徐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副书记胡国栋、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刚、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鲁传颖等专家学者,从多个角度撰文探讨。
自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人工智能诞生以来,历经70多年的发展与演变,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处于黄金发展时期。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徐波在《牢牢把握人工智能新发展机遇》中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概况及发展方向,并对如何不断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近年来,随着ChatGPT、DeepSeek等生成式大模型的爆发式发展,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正在成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变量,加速世界科技、产业乃至地缘政治变革。我国是较早将人工智能列为国家战略的国家之一,虽然已经取得世界级的巨大成就,但总体而言,离国际最高水平还有一些差距。面对新形势新需求,必须牢牢把握人工智能新发展机遇,坚定不移地走出适合我国特点的人工智能发展之路。同时,秉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续探索治理原则、治理方式和治理内容,以人工智能发展带动国家竞争力整体跃升,为建成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重要贡献。
人工智能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发展人工智能将为我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副书记胡国栋在《以“人工智能+”持续赋能产业升级》中指出,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知识学习、代码生成、语言理解、数据分析、图像识别等方面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成为新型生产工具。以“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需全面把握三个重点方向,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工程创新和场景创新并重、开源发展和安全监管结合等方面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的有效路径。站在新的起点,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坚持系统推进、加强要素保障、坚持智能向善,以“人工智能+”持续赋能产业升级,推动我国科技整体跃升、产业优化升级、新质生产力壮大。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就业市场有何影响?应如何应对?对此问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智库工作办公室主任鲍春雷在《有效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冲击》中认为,人工智能在创造就业机会、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就业质量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其对就业的影响总体呈现渐进性、阶段性特征,目前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总体可控。但从中长期看,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会带来就业替代不可避免、结构性矛盾凸显、收入差距拉大、算法治理失序等问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技术引领创造就业机会和提升就业质量方面的突出优势,有效利用技术在就业创业服务和劳动用工管理中的创新作用,让技术赋能更多企业和劳动者,同时加快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健全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有效防范失业风险,构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互促共进的新格局。
人工智能属于通用目的技术,应用场景广泛,通过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能够创造新的社会生产力。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刘刚在《创新智能服务体系推动人工智能深度应用》中指出,2023年以来,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新的架构创新和开源策略带来模型性能提升、端侧部署和运行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为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创造了条件。在大模型主导的人工智能发展阶段,通过发展创新智能服务体系推动人工智能深度应用,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应用场景开放和场景创新是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基本路径,要积极培育和推动产业创新生态的发展和协同,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通过政策和制度创新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人工智能是一个技术、数据与应用场景深度耦合的复杂系统,其安全威胁呈现跨层级传导、多领域交织的显著特征。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鲁传颖在《防范和化解人工智能安全风险》中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天然具有风险泛在性,技术的快速迭代与应用场景的泛在性渗透催生出多维度的系统性安全风险,既涵盖传统的安全威胁,又衍生出技术特性引发的新型风险形态。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系统性安全治理正加速发展,寻求从相关技术、行为主体和治理方法着手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综合的人工智能系统性安全治理模式。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大国,我国及时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发布《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等文件,为有效防范和化解人工智能安全风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文章从人工智能的危害后果、影响范围以及与传统安全风险互动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一个分级、分类、分场景的人工智能安全风险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加强人工智能治理。
作者:范丽君
本文刊发《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5年第3期 来源:学习时报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