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内卷式”竞争受到政策层与市场的关注。本轮“内卷”体现为“量增价减”的经济数据特征,微观上导致企业陷入“逐底竞争”、产业链利润率收缩,宏观上阻碍经济循环,形成负反馈。对此,政策层、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及市场主体多方联动展开整治:中央明确“反内卷”方向与路径,官媒密集发声强调其重要性;监管部门细化措施,从标准提升、市场监管到法律完善多维度发力;行业协会与相关企业主动自律纠偏。与2016年供给侧改革相比,本轮“反内卷”在问题根源、涉及行业、政策手段上均有本质差异,更强调市场化、法治化与综合整治。未来需从供需协同、平衡竞争与创新、防范“内卷外溢”等方面深化治理,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为“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奠定基础。
一、“内卷式”竞争在多个行业蔓延
当前,“内卷式”竞争在多个行业蔓延,背后是经济转型期供需失衡的深层矛盾,其危害已从微观企业传导至
宏观经济。
从
经济数据看,“内卷”特征愈发明显。2025年6月, PPI同比下降3.6%,降幅较5月扩大0.3个百分点,已连续33个月处于负值区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8%,增幅较5月扩大1个百分点;工业产能利用率从2021年二季度的78.4%降至2025年二季度的74.0%。“量增价减”的背离,反映出企业在市场份额争夺中陷入“以价换量”的恶性循环,盈利能力持续下滑,部分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行业甚至出现全行业亏损。
微观层面,“内卷式”竞争正在侵蚀市场生态。一方面,企业为保住市场份额陷入“逐底竞争”。比如,通过降质量、降成本、甚至破坏商业伦理等手段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甚至不惜伪造产品认证、夸大功能参数,以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这种突破商业伦理底线的竞争方式,不仅导致行业整体产品质量下滑,还使得坚守品质的企业因成本劣势难以维系,最终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严重破坏市场正常生态。另一方面,持续的降价博弈导致全产业链利润率呈现显著收缩态势,资金不足成为制约企业创新的“无形枷锁”。
本文刊登部分,报告订阅咨询:010-86390675 18618293457(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