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农产品消费不仅关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引擎,也是应对外部环境复杂变化、增强农业韧性和市场竞争力的现实迫切需要。为有力有效扩大农产品消费,释放多样化、品质化、差异化消费潜力,引领供需结构升级,近日,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从优化供给端、创新流通端、激活市场端三个维度,提出九方面23条具体举措,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支持体系。
一、政策出台背景
当前,我国
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驱动农产品消费需求发生深刻变革,从满足基本温饱的“吃得饱”,向追求品质、健康、多元的“吃得好”“吃得健康”加速转变。这一消费升级浪潮,深刻重塑着农产品需求结构,对供给端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在需求侧结构升级的同时,农产品流通体系与基础设施存在的短板日益凸显,成为制约产业高效运行和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瓶颈。在此背景下,扩大农产品消费不仅关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引擎,也是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增强农业韧性和市场竞争力的现实迫切需要。
(一)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引导农产品供需结构优化
当前,我国农产品消费正经历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的深刻转变。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和消费观念升级,农产品消费需求呈现品质化、个性化、多元化特征。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新认证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3.6万个,认证数量较“十三五”末增加70%,涵盖米面油、肉蛋奶、果菜茶、水产品等品类。每年向社会提供绿色优质农产品实物总量超过2亿吨,2024年绿色食品销售额达6097.8亿元。然而,农产品消费市场仍面临结构性矛盾。一方面,部分农产品区域供需不平衡;另一方面,城乡居民对绿色、有机、品牌化农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而优质供给仍显不足。《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5-2034)》指出,未来10年,随着中国人口总量减少、人口结构变化、城镇化水平提升及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品质、口感、营养及文化特色等方面将有更高追求,将更倾向于食物的多元化与膳食的均衡性,农产品消费结构将不断升级。这种消费升级趋势要求农产品供给端从“量”到“质”全面升级,亟须
政策引导供需结构优化。
(二)补齐农产品流通体系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
当前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与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明显的短板,制约了产业升级和效率提升,亟待补齐。一是冷链物流体系覆盖不足。果蔬、肉类、水产品等生鲜农产品对温度、湿度要求严格,但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总量不足,尤其在产地“最先一公里”和销地“最后一公里”环节薄弱。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推高成本,也影响了农产品品质和安全。二是流通环节多且效率低。我国农产品流通仍以传统批发市场为核心,需经过农户、经纪人、多级批发商等环节,导致流通成本高、损耗大。同时,各环节信息割裂,缺乏高效、透明的全国性信息平台。三是流通主体现代化程度不高。农产品流通主体以小农户和个体商户为主,其抗风险能力弱、信息化应用水平低、标准化意识不强。大型、现代化的流通企业和合作社比例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高效协同。这限制了先进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推广,也阻碍了供应链的整合优化。
本文刊登部分,报告订阅咨询:010-86390675 18618293457(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