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要闻纵览 > 聚焦 | 中国特色经济理论的创新与演进 详情

聚焦 | 中国特色经济理论的创新与演进

经济参考报 / 2019-09-25 09:37:10
中国特色经济理论的创新与演进
 
  1979年改革开放后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是对经济科学的划时代贡献。
 
  首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第二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
 
  第三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论;
 
  第四是宏观经济调控理论;
 
  第五是对外开放理论;
 
  第六是经济发展理论的不断深化和演进。
 
  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饱受列强欺凌积贫积弱一跃而起,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科技大国、文化大国。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学也大步走向繁荣和发展,特别是1979年改革开放后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更是对经济科学的划时代贡献。
  首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改革开放一开始,各方面都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尊重价值规律,引入市场机制。这就必须逐步放开价格,放开市场,发展商品生产和交换。
 
  1979年全国第二次经济理论研讨会上,不少经济学家都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也是一种商品经济,或者具有商品经济的属性,竞争是社会主义经济内在机制,价值规律调节生产和流通,企业应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等。改革初期广东等改革先行地区放开蔬菜、水果、水产品价格后,这些产品像泉水般涌出的活生生事实,使大家看到了市场机制的“魔力”。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对此前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是否具有商品经济属性的争论作了肯定的结论。此后,以放开价格和建设各种各类市场为中心的市场化改革逐步展开,国民经济迅速活跃起来。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不是区分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1年10–12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北京召开十一次专家座谈会,酝酿和建议采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法。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代替已经沿用21年的起基础性作用。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又一重大进展。
 
  第二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1979年就针对当时全国城镇待业人员已达两千多万人,影响社会安定的实际情况,勇敢地提出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广开就业门路的建议。明确提出,“在目前,留一点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尾巴,可能利多害少。”1980年底,“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开始发放。当年年底全国从事个体经济人数达到81万人。到1985年,城乡从事个体经营从业人员已达1766万人。2017年,个体工商户已超过6500万户。
 
  引进和利用外资。1980年正式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创办经济特区。办特区是为了吸收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展对外贸易。1979–1984年,实际使用外资142亿美元。1988年起,每年实际使用外资都在百亿美元以上,1997年达644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453亿美元。
 
  在公有制经济改革方面,中国经济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十八户农民自发实行包干到户后,短短几年,到1983年底,全国98%的农村集体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的分离。与此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6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1.35亿人,增加值达1.8万亿元。
 
  国有企业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先是下放一些生产经营权限,实行利改税和承包制等。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国有企业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
 
  根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有制结构变化情况,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论
 
  在分配理论方面最大突破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除了要实行按劳分配以外,还要按其他生产要素进行分配。最早提出按要素分配的是谷书堂和蔡继明教授。他们于1988年就提出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观点。当时有一些经济学家不赞成他们的观点,展开过相当热烈的讨论。不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逐渐被党的文件确认。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此后党的文献一直坚持这一分配制度。
 
  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会不会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这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问题。还在1998年,就有经济学家指出,按要素分配并不违背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指商品价值由人的活劳动创造,它涉及的是生产领域,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如何分配,它涉及的是分配领域,根本不涉及价值是如何创造的。萨伊的要素参与分配理论是要素创造价值,而我们所说的要素参与分配,并不涉及要素创造价值,而是指要素在形成财富中的作用。
 
  第四是宏观经济调控理论
 
  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没有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概念,不存在宏观经济调控理论。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是指令性计划管理,不存在宏观调控问题。改革开放后,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个体和私营经济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国有企业也开始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总的说是微观经济开始放活了,这就要求宏观经济管理要跟上去,使之活而不乱。
 
  1985年9月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世界银行在“巴山轮”上联合举办了“宏观经济管理国际讨论会”,来自西方和东欧的著名学者和中国的知名决策咨询专家,就中国经济改革中碰到的宏观经济管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宏观调控主要采取经济办法,近期要在财税、金融、投资和计划体制的改革方面迈出重大步伐,建立计划、金融、财政之间相互配合和制约的机制,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做出更全面的论述,指出,“宏观调控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轻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五是对外开放理论
 
  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学家关于对外经济问题研究甚少。那时,一般是重复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提出的“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理论”,尽管在具体实践中没有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教条,但对外贸易特别是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贸关系很不发达,处于半封闭状态。
 
  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后,开始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厦门建立经济特区。特区经济发展以吸引外资为主,产品主要外销。此后,中国对外开放由东到西,由来料加工放开制造业到逐步放开服务业等,发展为实行高水平全方位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初期,社会各界对打开国门搞建设有争论。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支持兴办特区、利用外资、搞来料加工等,并于1992年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利于”原则。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经济学界积极展开对外开放理论的研究。
 
  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重大举措,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在入世谈判过程中,有些人忧心忡忡,怕入世影响国家经济安全,许多产业会受到大的冲击。但入世后实践表明,入世对中国利大于弊,原来的许多担心并未出现。入世后,中国的经济总量、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外汇储备等一段时间增速都加快了。开放还促进了改革,入世使中国一大批同市场经济通行规则相抵触的法律法规得以废止和修正。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首先是放宽投资准入,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开一般服务业。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截至2019年3月底,中国政府已与125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173份合作文件。据商务部材料,到2018年初,中国对“一带一路”投资已超过600亿美元。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进出口总额1.1万亿美元;2018年,进出口总额83657亿元人民币。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