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要闻纵览 > 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发布新版《全球能源转型:2050年路线图》 详情

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发布新版《全球能源转型:2050年路线图》

战略与政策论坛 / 2019-10-12 09:04:12
 
 
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发布的2019年版《全球能源转型:2050年路线图》[1]指出,当今世界为实现《巴黎协定》所做出的减少能源相关碳排放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到2050年全球能源相关碳排放需减少70%才能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报告认为,可再生能源、能效和电气化是能源转型的三大基石,针对当前的能源转型提出了六大战略建议。
 
一、报告主要内容
 
1、实现温升控制在2℃以内,大幅加速全球能源系统转型。
 
近几年,能源部门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全球新增装机容量中可再生能源占主导地位,交通电气化速度加快,电池等关键技术成本正迅速降低。然而,高能耗行业尤其是建筑和工业领域的可再生能源部署仍远低于所需水平,能效提升仍然滞后。过去五年,能源相关碳排放量平均每年增加1.3%,全球能源系统需加速转型才能实现气候目标。
 
2、可再生能源、能效和电气化是实现碳减排的主要力量。
 
到2050年,全球能源相关碳排放量需减少70%,可再生能源发电与深度电气化结合可满足其中的60%,加上直接使用可再生能源可满足其中的75%,再加上提升能效则可满足90%。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比将从2016年的17%提升至66%;能效将从现在的年均增长2%提升至年均增长3.2%;电力在能源供应中占比将从当前的20%增长至50%,可再生能源发电将占电力供应的86%。
 
3、能源低碳技术投资仍需加大。
 
到2050年,对能源部门的累计投资需增加16%,从95万亿美元提升至110万亿美元。投资构成也应发生变化,从化石燃料转向能效、可再生能源和相应的基础设施。
 
4、应综合考虑能源转型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
 
为确保能源系统转型,政府政策必须建立在综合评估能源部门与社会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能源系统的变化会影响整个经济体系,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能效和电气化带来的能源转型将使全球GDP增加2.5%,就业增加0.2%,而且能够提高全球福利水平。
 
5、政策框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能源转型的社会经济效益。
 
政策投入会对能源转型的社会经济效益产生很大影响,如碳税和化石燃料补贴等。碳税的影响取决于其政策框架,分配公平性是推动能源转型成功的关键。
 
6、全面的就业政策能够为能源转型做出积极贡献。
 
能源转型产生的岗位将明显超过减少化石燃料而失去的岗位。能源部门新增和减少的就业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可能导致其他部门就业岗位减少,需要全面的政策框架以解决这一不匹配问题,确保能源转型顺利进行。
 
7、社会经济结构的公平公正有助于扫清能源转型障碍。
 
在所有地区采取措施推动能源转型才能减少气候损害,相关投资可产生社会经济效益。另外,需消除对低收入国家的负面影响才能使转型成功。
 
二、六大行动建议
 
1、电力部门需要转型以适应不断增长的可再生能源份额。
 
通过灵活供电、输配电、存储、需求响应、电能到X转换、电动汽车等技术,开发高度灵活的电力系统,并与灵活运行相结合;需要更好的市场信号,如实时可变定价和缩短交易间隔,以应对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重新设计电力市场以确保含有高比例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的系统获得投资,并实现部门融合。
 
2、数字化是推动能源转型的关键因素。
 
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用于电力系统,智能电表、数字网络和互联设备可增强电力系统的灵活性。
 
3、加速交通和供暖电气化对于下一阶段的能源转型至关重要。
 
支持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替代取暖技术,如在工业和建筑中采用热泵供暖;将电力系统与终端用户联系起来,如电动汽车智能充电可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
 
4、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有助于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需制定全面政策鼓励在整个供应链中对氢的私人投资;需要发布具体政策降低基础设施的投资风险并改善供应链的经济性;在上游实施可再生电力制氢认证以促进可再生电力制氢。
 
5、供应链是满足不断增长的可持续生物能需求的关键。
 
在现有农田和草地上经济有效地生产生物能源的潜力巨大;出产即用型生物质残留物的行业(如造纸、木材和食品)是转型的基础;生物燃料可能是未来几年航空、海运和长途公路运输实现脱碳的主要选择,应制定针对性政策促进生物燃料及其供应链的发展。
 
6、全球能源系统脱碳应立即采取政策行动。
 
决策者应制定长期能源规划战略,确定目标并调整实现能源脱碳的政策和法规;制定考虑气候和能源需求的能源转型长期战略;政策应为投资创造合适条件,包括对能效、可再生能源以及对电网、电动汽车充电、存储、智能电表等关键基础设施的投资;政策应保证公共和私营部门的密切合作;应建立监管环境促进系统创新,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智能能源系统,通过深度电气化促进部门融合。
 
作者:岳芳  单位:中科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