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新基建 > “新基建”进入快车道 水泥行业将“大显身手” 详情

“新基建”进入快车道 水泥行业将“大显身手”

央广网 / 2020-04-26 13:03:52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当下,“新基建”成为广受社会关注的热词,从行业到公司,再到政府层面都在把“新基建”当成是新的发展风口,以5G、特高压、充电桩和轨道交通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板块在资本市场上受到追捧。
 
日前,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了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明确“新基建”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和传统基础设施相比,“新基建”究竟新在何处?能给经济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新基建”进入快车道,哪些领域能搭上东风?
 
传统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机场、桥梁等。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大量产业开始拥抱科技,加快数字化转型,孕育了新型基础设施。本周,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基建”定义,国家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司长伍浩表示:“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国家发改委初步研究认为,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等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其实,官方表述“新基建”概念,源于2018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伍浩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正在加快释放。伍浩表示:“从信息基础设施看,取得跨越式发展和进步,高速光纤已覆盖全国所有城市、乡镇以及99%以上的行政村,4G网络用户超过12亿;从融合基础设施看,助推转型升级的作用日益凸显,智慧城市建设路径更加清晰,信息技术积极赋能城市精细化管理;从创新基础设施看,有力支撑了科学技术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布局建设55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引领作用。”
 
疫情期间,在线新经济顺势崛起,进一步推动了“新基建”的加速布局。云消费、云导购、云展览等诸多新业态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赵昌文以工业互联网为例,他表示新型基础设施和传统基础设施之间不可分割,主要是为了满足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补短板的需求。
 
赵昌文说:“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不管是中国企业还是国外企业都在搞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改造,通过‘三化’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商业的效率,背后主要是所谓的工业互联网的巨大作用。而工业互联网实际上就是一种新型基础设施,它是基于信息技术和传统的生产制造过程的融合,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改造,不管是石油、石化这样的流程制造行业,还是一般电器、药业这样的离散制造行业,实际上产品质量、稳定性都有大幅度提升,而且整个效率有大幅度提升,成本也明显下降。”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赵昌文认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拉动产业发展,为新一轮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赵昌文表示:“它对产业链的拉动,或者是它的外溢效应非常强。因为这个新兴产业的发展还属于起步期,所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可以帮助很多产业、很多业态、很多商业模式来分摊或者降低商业化、市场化成本。它对我们很多产业有非常强的带动作用。”
 
此外,赵昌文认为,目前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处于短缺状态,未来需要政府投资和市场投资有机结合。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联合相关部门,深化研究、强化统筹,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政策环境,加快推动5G网络部署,促进光纤宽带网络的优化升级,同时稳步推进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智能+”升级。
 
水泥是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的建筑材料,在过去的70年时间里,水泥行业在传统基建领域为国家建设,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国家富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在经济转型升级大背景下,水泥行业将在继续为传统基建提供助力的同时,为新基建的推进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