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新基建 > 贵州省促进“新基建”高质量发展 不穿新鞋走老路 详情

贵州省促进“新基建”高质量发展 不穿新鞋走老路

贵州日报 / 2020-05-06 16:07:47
原标题:促进“新基建”高质量发展
 
  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新基建”是与传统“铁公基”相对应、发力于科技端、面向未来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涉及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7大领域。以“新基建”为牵引,对于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数字经济发展和智慧社会构建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赋予新动能。
 
  发展“新基建”关键在“新”,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要以改革创新的方式扎实推进。为发挥好“新基建”在助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就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机制创新,坚持系统部署与重点切入相结合,以促进“新基建”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可以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在顶层设计方面下功夫,做好“新基建”布局谋篇。一是要做好统筹规划,防止重复建设、无序建设和过度建设。要认真梳理投资项目结构和投资政策,统筹研究“新基建”协同布局方案、长期发展路线图和年度投资计划,明确“新基建”重点发展的地区、主体和方式。地方要根据自身客观实际情况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制定“新基建”导向目录,明确发展的重点项目清单、次序和推进计划,防止盲目硬上和无效投资,避免短期投资泡沫,切实提高综合投资效益。二是要做好专项规划。对“新基建”重点发展领域,根据涉及到的行业、项目和技术路径具体情况制定专项规划,明确该领域的建设布局、内容和标准等问题。专项规划要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做到长期规划与短期建设计划相结合,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化主体参与专项规划编制,以提升专项规划的落地性。
 
  在机制创新方面下功夫,做实“新基建”发展路径。一是多方合作的共建共享机制。在共建机制方面,要遵循“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突破传统基建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的旧模式,引导和鼓励多元化主体运用市场机制,以多种形式展开合作,发挥其“新基建”投资主力军作用。同时,加大放开“新基建”市场准入,坚持竞争中性,在负面清单之外给予各市场主体公平待遇,合理确定投资资格,不得设置与“新基建”投资、建设、运营无关的准入条件。在共享方面,要有底层设计思维,明确底层需求、强化底层对接、满足底层应用。同时,要科学界定“新基建”参与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科学构建产业收益共享机制、运营收益共享机制、生态收益贡献机制和成本分摊机制,遵循要素平等交换原则,鼓励探索多样化收益分享方式。二是投融资机制。首先,应当根据产业发展前景和地方财力评估状况,编制适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长、中、短期投资规划,投融资平衡计划及隐性债务化解方案,明确建设时序安排、投融资方向和预期。其次,要明确投资边界,优化资金来源。要依据项目类别和投资收益分析确定投资主体,对于可以通过项目自身运营收回投资的项目,以企业作为投资主体,鼓励企业利用夹层融资、IPO、发债等工具为“新基建”融资。对于投资回收期较长的项目,规范推进PPP融资模式,引导政府投资基金介入,在必要的时候给予财政补贴,尽量减少政府直接投资。最后,要发挥积极财政的政策性金融作用,通过减税降费、专项债扩容、引导政策性金融债发行等方式为“新基建”做好财政政策支持。同时,也要做好财政支出路径设计,注意科学规划和分步实施。三是研发创新机制。首先,要从国家层面对涉及“新基建”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制定重点攻关、多主体协作的研发机制和推进计划,围绕科技孵化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构建“新基建”项目的大协作体系。其次,以自主创新为着眼点,整体规划设计学业、职业、产业三位一体的“新基建”创新人才培育机制。最后,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基于“新基建”项目的研发创新财税优惠政策和奖励激励机制。
 
  在“软基建”方面下功夫,做优“新基建”营商环境。一是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要明确政府职责边界,加大产权保护力度,落实竞争中性,建立新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家精神;二是科学施策、精准发力。制定新基建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简化项目审批流程,包容审慎监管,打破“新基建”投资中的“玻璃门”“弹簧门”等体制机制障碍,引导和鼓励多方市场主体共同参与进来。三是提升集成服务水平。通过出台产业、财税和投融资等方面的政策,依托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在民生保障、政务服务、社会治理等软环境方面构建综合集成服务体系。加强舆论监督和信息公开透明,提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市场创造良好条件,打造政府有效作为、精准服务的良好营商环境。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