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新基建 > 韩永文:新基建来了,AI机器人准备好了吗? 详情

韩永文:新基建来了,AI机器人准备好了吗?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 / 2020-06-18 10:14:00
6月11日晚,由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京东数科产业AI中心共同主办的产业AI公开课第二季·第三期如期开播。本次活动嘉宾包括: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韩永文,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清华经管学院教授朱岩,以及京东数科智能机器人业务部总经理姚秀军,三位嘉宾围绕“新基建来了,AI机器人准备好了吗”主题,从产学研角度深度探讨AI机器人基于新基建背景下的未来发展方向。
 
姚秀军:新基建为何能够站上新的时代“风口”,以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价值?
 
韩永文:从政府层面来解释,新基建全称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它能够体现出政府与市场在投资领域和建设领域的关系。随着我国提出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走向现代化,对国外发达国家从追赶到并走甚至领先等要求,为与之相适应而提出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概念,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之所以有比较好的增长速度与投资增长带动直接相关联。到目前为止,我国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在经济增长当中的贡献不超过GDP的40%,消费占GDP的比重不到55%,因此我国要在推动消费逐步提高的同时也注重投资的稳定增长。政府方面的投资是指一些基础设施的供给,当前我国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完成,面临的是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升级改造问题,而要顺应探索和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就要开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处于时代风口之
 
朱岩:新基建作为政府的一项极具远见性的投资行为,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价值远超出它的投资价值,它既有投资带动经济发展的效应,又有布局未来经济的功能,在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到达数字化转型重要节点的当下,新基建的投入尤为必要。4月20日,国家发改委就新基建的概念和内涵做出正式解释,将新基建分为三个方面:
 
1.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通信网络基础设施(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算力基础设施(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这部分基础设施是工业互联网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技术支撑,是未来我国GDP增速的主要来源。
 
2.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如智能交通、智慧能源等融合基础设施。这部分基础设施是“旧瓶装新酒”,为传统基建赋予新的内涵,使其继续创造更多价值。
 
3.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如重大科技、科教、产业技术创新等基础设施。我国在这方面存在较多短板,所以政府强调政企合作的重要性,希望更多科技类企业能够参与基础性技术的研究,加强产品研发技术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到了重整全局、深入发展的关键时刻,京东等科技类企业拥有海量的数据,具有很好的技术创新基础,应当率先建立新的研究机制,将研发创新工作常态化。新基建的建设不仅能解决我国短时间内的发展难题,更是对未来的整体布局。欧美国家在过去对计算机和铁路的率先投入使他们占据全球领先地位,希望我国也能够通过新基建的率先投入,使中国在未来竞争当中取得优势地位,领先全球。
 
姚秀军:科技公司和传统型企业如何抓住新基建机遇,提升企业竞争力?
 
韩永文:新基建的赋能以及政府的引导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展开理解:
 
第一,新基建由政府投资引导。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明确提出政府的投资预算是六千亿,主要用于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讲的“两新一重”。第一个“新”指的就是新基建,另外一新是指新型城镇化建设,“重”是指如水利、高速铁路、特高压变电网、能源和新能源建设、城市智能化管理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等传统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布局了大概一百六、七十项的重大工程建设,现在都还在有序加快推进,今年的政府投资还是主要侧重在这些方面。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就是5G的开发、应用和扩展应用,大数据中心建设,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等技术,政府投资只是起到引导和引领的作用,更多的还是需要科技行业从业者的参与,共同推进新基建建设进程。
 
第二,我们的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和城市管理的设计,包括传统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建设,都离不开大数据和智能化,都离不开现代化机器人的应用,他们能够引领整个经济领域、科技领域和工业领域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
 
第三,新基建的发展可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提高我们的现代化生活水平。而这些的投资、建设和开发更多的是企业行为,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提供政策的支持。
 
朱岩: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来看,科技类企业在新基建发展过程中拥有巨大机遇。
 
在供给层面,科技类企业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科技水平,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将已有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在国家倡导新基建的政策背景之下,借助政府对科技类企业的政策引导、财政补贴等利好,做到创新供给,提供更多先进产品和服务。同时,科技类企业也应积极响应国家倡导的产、学、研联动号召,与政府共同推动供给侧创新,创造更多财富价值。
 
在需求层面,科技类企业应大力激发、不断创新toC端的数字需求,在人民原有的衣食住行需求之上增加新的数字消费需求,为未来创造新的消费模式和服务模式,使新消费模式成为我国GDP再翻一番的重要推动力。
 
姚秀军:如何理解AI机器人与新基建的关系?
 
韩永文: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智能制造包括机器人,作为政府工作报告的补充和完善,政府计划报告中也提到了机器人的内容。
 
第一,机器人的发展和应用在很多地方都有体现。从努力追赶世界现代化水平的角度来看,大力发展科技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在使用上要根据中国国情特点来规划和思考,不能一概都用机器人来代替人本身。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人口众多,市场规模也很庞大。想要充分展现市场规模的巨大,就要解决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人民收入等根本性问题,因此能够由人力来进行的工作还是要由人来做,因为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当出现重大险难情况,环境较危险时,或是人工无法达到真正需要的效率和质量水平等场景中可以使用机器人。比如铁路巡检、高铁巡视、深海勘探、矿山勘探等依靠人工来做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就应该让机器人发挥更多作用。在一般的工作场景中建议不要用过多的智能化产品来与人们“抢饭碗”。
 
朱岩:事实上,截止目前我们的人工智能技术还远远无法和人类大脑的智能相比较,人能解决的问题远比机器人要多。但是,机器人有它的可应用之处,关键在于找准他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定位。现阶段,在toB领域里加大人工智能手段的应用具有较大意义,比如将AI机器人应用于铁路巡检、质量检测等方面的工作。但是,在toC领域要慎用AI技术和打造所谓的AI机器人,这类研发对消费潜力的释放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极其有限,到最后可能只变成商家的一个销售噱头。
 
我们要坚信,在AI技术不断提升的同时,人的价值也会因技术的进步而变得更高。我们应当重视在运用机器人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人的价值,通过机器人的帮助,提高每一个人的劳动生产率,释放更多人口红利,使人工智能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助力杠杆,而不是单纯的人类替代品。
 
姚秀军:AI和5G技术的加持,为机器人产业发展带来哪些新的想象空间?
 
韩永文: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生活的需求是无限的,因此机器人产业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目前来看,以5G为核心的大数据和信息传递技术,向下沉延伸是一些传统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钢材等各种材料的生产,它的延伸空间很大;向上延伸就是制造业和芯片技术,它的发展空间也是无限的。美国现在强调要和中国进行脱钩,然而中国现在每年要进口大概3500多亿的芯片,占据全球芯片市场的百分之五、六十,所以从整个人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美国阻止这种市场交换和交易,就是阻止了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脚步。所以说,脱钩只不过是某些政客的凭空想象,是一个伪命题。世界经济发展是互相联系的,从现实来看,AI机器人产业能够为社会带来的投资潜力和自身的社会需求潜力也是十分巨大的。
 
姚秀军:5G时代是否可以被看作和信息高速公路时期相似?只不过那个时期无论从带宽或其他方面来说都没法满足信息互联的需要,但是现在5G技术和卫星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关于产业发展的想象空间相对来说被无限打开了。
 
朱岩:5G的价值要远超出信息高速公路,5G的低时延特性使实时的信息传输和控制变为现实,它为我们带来的最大的想象空间在于世界实现万物互联后能够继续创造哪些价值。这不只是技术模型上的难点,更是经济模型上的难点。经济模型的创新需要大量科技类公司与政府合作进行研究,共同突破。AI技术同样如此,虽然AI技术还不够成熟,但是它已经具备一些基础的识别算法,可以应用于一些特定场合,解决部分问题。AI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常年累月的数据积累,而5G恰恰能够为他加速收集更多的数据,实现更快地积累,使AI在5G时代变得更“聪明”。在数据要素化背景之下,在创新应用场景当中,5G和AI互相加持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姚秀军:在新基建政策和新技术的带动下,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的整体生态建设将会有哪些变化?
 
朱岩:机器人即机器和人的结合,生产机器人的目的就是想用机器来模仿人来做事,是出于尊重人类自身能力而创造的产物。在未来,我们的机器人研发企业应注重机器人在toB领域中的应用场景,确定机器人研发和使用的主要定位,不应该只是单纯的模仿人的形状或行为。在拥有对机器人的准确定位和发展认知前提下,还要注重带动全社会对机器人的研究,重视机器人的底层技术研发,加大机器人使用的通俗化、参与度,加深年轻人对机器人的理解度。现在国家加大机器人在中小学阶段的普及教育力度,这种教育是正确的,但是要注意教育的正确导向,注重学生在学习机器人知识后的负反馈。
 
对于机器人制造企业而言,在硬件方面,应该将我国先进的传感技术推向市场,使传感技术经过历练和打磨变得更加创新、更加先进;在软件方面,应正视我国自主操作系统基础信息较弱的现状,以防国外对我国持有的境外操作系统机器人进行系统操控甚至危害我国利益。所以我们应重视嵌入式芯片和操作系统等软件技术的开发,要尽力地去开源,去摄取。我们希望能够有大量的年轻人加入到机器人软件控制系统的研发工作当中来,年轻人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的操作系统定能实现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上述对话环节结束后,进入观众互动环节,由主持人选取问题,嘉宾进行解答。
 
Q1:新基建能够为百姓带来哪些好处?
 
韩永文:对普通百姓来讲,首先,新基建能够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为人民带来生活质量、生活体验的提高,为人们带来物质方面的享受。其次,新基建能够通过现代化的要素直接为居民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同时,新基建也能够为未来的经济和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发展空间的扩大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多,人民收入也能够因此提升。所以说,发展新基建是一项促进经济和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举措。
 
Q2:大中小企业都有参与到新基建浪潮中的热情,他们如何才能参与进来?
 
朱岩: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微企业,在新基建带来的丰富应用场景中,每个企业的参与机会都是均等的,对于并没有直接关联在新基建发展链条之上的企业而言也是如此。
 
对于大企业而言,在新基建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万物互联并不是单纯的信息化,它是一种数字化的转型,是利用新基建所做的创新,是一个整体,一种生态。信息化只是一个企业通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自身的发展。而在新基建时代,大企业应该认清现实,意识到产业生态的改变,肩负起大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带领整个行业共同探讨并打造基于新基建的应用场景和产业新生态。对于小企业而言,要积极转变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模式,与大企业打造的数字化产业生态相匹配。从产业生态重构的角度来看,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产业集群,这种产业集群就是指数字时代的新产业生态,在产业集群中的每一个企业的角色和产品都要被赋予数字化内涵,每一个企业在产业集群中共生共存,这就是小微企业在新基建过程中应当抓住的发展机会;从释放数字消费的角度来看,释放数字化消费要尽可能的让市场参与到新基建带来的社会整体经济循环过程当中。国家将新基建时代的社会整体经济循环称为双循环,即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而对企业而言,我们应该做到自身产业生态循环和国家经济循环的另一种双循环,在循环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把握市场和应用场景,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Q3:AI机器人的应用是否会替代产业工人的工作,或者能够提高工人工作过程中的安全性?
 
姚秀军:目前,AI机器人主要还是重点应用于一些危险的场景,以及一些需要重复性的劳动和劳动强度过高的场景,例如救灾抢险等。最早的应用案例就是日本核电站泄露时运用机器人进行救灾。目前国内在消防、煤矿等特殊场景也开始应用。AI技术最根本还是要以人为本,要服务于人类社会。
 
韩永文:产业工人担心的另一方面是他们的岗位是否被替代,是否会影响就业。这就需要国家尽到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提高劳动者的整体教育水平、教育素质,更多地培养劳动者去操控机器人,让人们从传统劳动中解脱出来。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