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智库 > 新阶段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思考 详情

新阶段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思考

2023-06-20 22:11:16

新阶段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特征

 
三、新阶段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特征
 
我国长期高度重视工业化发展,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但在当前的新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型工业化任务,与以前相比在一系列方面都有新的要求,体现出一系列新特征。
 
(一)新的生产技术
 
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新的生产技术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全面普及。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工业领域颠覆性的科技创新不断涌现。新型工业化需要紧跟新技术发展趋势,加快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新的生产技术,总体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实现从引进、模仿、追赶、局部先进到全面领先或全面现代化的转变。工业革命以来,生产技术发展已经实现了多次历史性、革命性跨越: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时代,生产技术以蒸汽动力、机械生产为主;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气化时代,生产技术以内燃机动力、电气化技术为主;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信息化时代,生产技术以自动化为主;第四次工业革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时代,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不断成熟;近期欧盟正式提出“工业5.0”概念,将以人为本、可持续、富于韧性等理念融入工业发展过程。当前,我国已经有不少企业具备了工业4.0的水平,甚至达到了全球领先的技术水平,但整体生产技术仍然处于工业3.0左右的水平,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生产技术继续进步、成熟、普及和深化将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新的发展目标
 
产业安全自主可控、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目标任务。
 
更加关注产业安全是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制造业全球生产网络日益细化,大量关键零部件与关键材料需要从国外市场进口,长期存在过度依赖进口的隐患。中美经贸摩擦后,一些企业在关键环节受制于人,愈加凸显了该问题的重要性。疫情的冲击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深层次和长期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凸显出来。从备受关注的芯片、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再到重型装备制造,甚至是抗疫必需的额温枪,都存在对外依赖大、自身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
 
更加重视提升工业基础能力是提升产业安全的重要路径。工业基础能力是一个国家整个工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工业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从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发展历程来看,工业基础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长期持续高强度的投入,也需要实施者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单靠市场、企业和国家的现行政策难以取得突破。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进程中,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基础能力的提升,采取强有力措施以国家意志积极推动工业基础支撑能力提高。对我国而言,产业基础能力薄弱一直是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我国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发展滞后,成为制约工业升级的重要“瓶颈”。新发展阶段,将以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基础材料、新型基础技术、新型基础人才的“新四基”为牵引,加快我国工业基础能力建设。
 
更加关注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主要途径。制造业是国际竞争的核心领域,其发展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发展潜能。从世界范围看,西方发达国家在经历了近30年制造业占比快速下降之后,近十多年来尤其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制造业占比下降趋势明显减缓,部分国家已出现制造业占比上升态势。而且新一轮全球制造业转移可能会打破传统模式,发达国家吸引制造业回归并“向下延伸”产业的迹象增强。面对逆全球化趋势加剧、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的外部环境,更需要新型工业化建设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和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三)新的发展模式
 
发展动力创新化、产业结构高端化、区域布局集群化、产业组织结构协同化成为新型工业化高效率发展的主要路径模式。
 
新发展阶段工业发展路径呈现出新变化,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规模扩张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布局优化、结构优化促进发展转变。发展模式无论与以前相比,还是与其他国家相比都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由于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智能化生产模式正成为工业发展新趋势;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溢出效应更加彰显,以及随着3D打印、工业互联网等柔性制造技术进一步发展,个性化、定制化更加普及,制造业可能呈现更加贴近市场生产的模式;产业链、价值链分工更加深化,生产模式呈现分散化生产特征。生产模式的新变化要求新型工业化建设加快形成先进的产业结构布局、先进的空间结构布局、先进的产业组织结构布局。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将更加重视产业结构完整性,将继续巩固强化完整的产业体系与配套能力的产业生态优势。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建成了体系完整、产能巨大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功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中国工业依托完善的产业配套、较高的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以及强大的工程化和制造能力,形成了将复杂的产品设计加工制造成为最终产品并实现规模化生产的能力,即“创新型制造优势”。随着中国工业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产业配套能力还将进一步增强,齐全的产业门类、完善的产业配套和快速的供应链响应能力将成为中国作为新型工业化特有的优势。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新型工业化还将打破传统的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模式。以美国、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整个制造业或制造业的多个行业表现出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强大的全球竞争力,掌控全球价值链,引领制造业的发展方向。虽然我国近年来产业升级和价值链提升较快,但整体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正向中上游位置不断攀升,新型工业化建设应着力提升全球价值链的话语权。中国工业发展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离岸外包转移、造成产业“空心化”的老路,必须在国内保留加工制造能力。
 
(四)新的发展成效
 
产品质量高端化、生产过程集约化、生产效益最大化是新型工业化发展成效的核心表现。新型工业化具有产品质量高、生产效率高、资源利用效率高的特点,实现新型工业化,质量和效益水平需达到新的高度。
 
一是产品质量高,主要行业产品质量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包括性能、寿命、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外观等各个方面的不断改善,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新型工业化要引领新时代美好生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服从和服务于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变化,根据需求变化不断推进优化供给结构、标准化建设等举措,提高供给质量,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绿色、健康、安全的物质产品需要,为引领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的工业支撑。
 
二是资源利用效率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形成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的绿色低碳工业体系。与我国的经济规模相比,我国主要生产性资源不足,不少生产要素如水、土地的资源禀赋低,不少矿产资源严重依赖外部供给,因此,我国工业化生产过程必须始终注重集约高效化,最大限度减少对资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内在价值。
 
三是生产效率高,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新型工业化要能支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保障国内产业和经济安全,支撑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支持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新型工业化要求我国工业生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劳动生产率,工业利润率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之列,特别是新型工业化要能够有效地带动和扩大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重要保障。
 
(五)新的全球格局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新型工业化发展面临的全新格局。新型工业化要求进一步提升开放力度,增强工业发展的国内外共享,充分融入和引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有效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大格局。
 
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今后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要求。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我国将在科技和产业自立自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型工业化要求我国工业进一步从跟跑、并跑到领跑,与全球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一步融入和引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一方面意味着我国要更加充分地利用全球的市场和技术,保持我国出口在国际贸易市场的份额,让更多优质中国产品造福世界人民,促进国内工业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意味着新型工业化进一步支撑国内共同富裕和国内市场扩大,为其他国家产品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带动全球共同发展。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