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智库 > 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 详情

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

经济日报 / 2024-05-15 14:01:3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是符合新发展理念、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更好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催生机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科技创新引领,汇聚并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才能为生产力跃迁创造制度条件、赢得发展空间、提供核心支撑。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要着力构建促进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以此增强可持续内生动力,形成适应并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科技创新能够重塑生产力基本要素,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力量。当前,全球科技创新交叉融合、多点突破、密集活跃,必须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推动技术革命性、颠覆性突破的制度保障。要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加强资源统筹,系统布局关键创新资源,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持续优化协同创新机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着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抓住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牛鼻子”,促进数字技术先行突破,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提供先进要素、工具和手段。着眼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绿色低碳等关键领域,大力推行创新攻关“揭榜挂帅”“赛马”机制,形成有利于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
 
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实现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高效流转,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是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重要基础。重点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效降低制度性成本,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机制,促使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全面提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其中,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各层面,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需发挥数据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可复制性优势及其乘数效应,牵引带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完善数据要素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交易规则,推动数字技术跨界融合、衍生叠加、融合创新。
 
构建有利于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体制机制,实现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载体。产业迭代升级、深度转型,是生产力跃迁的重要支撑。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为变革研发模式、转变生产方式、创新业务模式和优化组织结构,以及加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需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增强产业政策协同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新型工业化建设为重点,强化战略性领域顶层设计,构建产业体系智能化体制机制,推进《“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制定促进数字化发展政策措施,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以智能化重塑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健全产业体系绿色化体制机制,健全产业绿色发展政策框架体系,形成税收、金融、价格支持体系,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着力发展绿色生产力。持续完善产业体系融合化体制机制,持续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推动产业之间、区域之间、大中小企业之间、上下游环节之间高度协同耦合,形成跨产业、跨区域、全要素、全环节、全过程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格局。
 
健全统筹协调机制,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聚焦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加强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注重改革联动、制度协同和政策统筹,持续促进要素质量提升和优化组合,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改革,着力优化科技人才发现、培养、使用、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创造更加宽松、更为顺畅、有效激励的体制环境,建设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劳动者队伍。完善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强化科技、产业、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协同联动,健全促进科技创新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及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优化现代技术融合发展机制,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生产和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融通创新,支持龙头企业构建全球生产和研发体系,形成融合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资源要素配置效率。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