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加快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经济日报 / 2025-09-08 18:00:42
西部陆海新通道是我国西部内陆地区与东盟国家合作打造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衔接长江经济带,在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西部陆海新通道是涵盖多运输方式、多地理区域、多产业形态的综合走廊,旨在通过优化运输组织和物流配送,实现多式联运的无缝衔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输效率,为西部地区货物提供便捷、高效的出海通道。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是提升中国西部和东盟各国互联互通水平,促进中国西部高水平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从历史维度看,谋求高效便捷的联系通道是国家崛起的必然选择。在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联系;在大航海时代,海上贸易通道形成了近现代世界的海运和贸易格局;20世纪以来,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欧亚大陆桥等大型通道工程,对地区和全球贸易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通道作为人力、物资、资金、技术、信息等经济要素流动的载体,其建设对带动沿线地区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国为谋求更大市场空间、促进商品流通,加强东西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不断探寻更加高效便捷的贸易通道。
从实践维度看,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进入了新阶段。自重庆等西部内陆城市与北部湾港发展海铁联运,建立西部陆海联动交通物流网络开始,西部陆海新通道不断开发新的线路和运输产品,整合沿线经济产业资源,经历了从运输通道到经济通道的发展过程。随着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西部陆海新通道在促进内循环与外循环的融合、支撑战略腹地建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韧性、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的作用将更加凸显。目前,西部陆海新通道在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愈发重要,需要将西部陆海新通道从出海通道拓展为对外开放大通道,成为我国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的国际战略通道。
从空间维度看,开辟了亚欧大陆互联互通新格局。在对外层面,西部陆海新通道是连接“一带”和“一路”的纽带,可促进欧洲—西亚—中亚—中国西部—中南半岛联通,有助于形成贯通欧亚大陆的新通道。同时,通道也将更好地与“一带一路”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形成协同效应,增强我国对外通道的网络韧性。在国内层面,西部陆海新通道是西部地区时空距离最短的出海通道,可使西部地区整体对外开放条件大幅改善,改变西部腹地不临海、不沿江的劣势地位,带动东西区域协调发展,助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
从经济维度看,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是经济发展、产业集聚的重要抓手。西部陆海新通道可以促使物资、人口、信息等要素更为顺畅快捷地集聚与扩散,打造通道经济、枢纽经济、口岸经济和园区经济,有利于通道沿线相关省份产业链供应链得到延伸。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通道建设有利于吸引产业向西部集聚,促进东部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助力中西部产业更加开放。同时,西部陆海新通道向东盟腹地延伸,在周边国家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有利于把通道建设成资源要素高效整合、产业规模化布局的经济走廊,形成贸易通道、产业走廊和安全屏障,促进中国—东盟经贸一体化发展。
接下来,在当前各类国际矛盾和多重风险积蓄升级、全球经济增长面临较大压力的严峻复杂形势下,需以通道高效率互联互通为切入点,做好与“一带一路”和国内区域发展战略的协同衔接,强化通道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牵引作用,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内陆对外开放、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层面,谋划新国际战略廊道、构建新门户辐射枢纽、形成新资源整合平台。具体地说,就是做到五个聚焦。一是聚焦协同,即推进通道各层次战略对接。建立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机制,特别是中国—东盟方向,加强规划对接和规则衔接。同时做好国内各部门和沿线省市工作协同,统一规划建设运营,提高通道整体效率。二是聚焦高效,即打造通道综合运输网络。拓展延伸通道链条,国内考虑新疆、青海、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地区衔接,构建北到中亚、南到东盟的亚欧新通道,注重境外设施衔接。同时,注重提升运输能力,加快补齐南向短板,增强设施能力,构建大能力陆海通道。三是聚焦便捷,即提升通道运行服务水平。强化多种运输方式衔接,建立与中欧班列、长江航运、航空货运等高效衔接机制,建设一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优化口岸和国际贸易营商环境,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通道开放度和竞争力。四是聚焦融合,即推动通道产业发展和经贸合作。加强与东盟开展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推行“物流+贸易+产业”模式,发展通道产业。同时,结合通道沿线产业优势,引导通道运营平台与各类物流、货代、配送、储运等企业深化合作,形成面向东盟的特色产业链。五是聚焦智慧,即提升通道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构建跨部门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数字化供应链产业链平台,实现全流程、多方式、多领域实时可视可控可溯;实现数据协同共享、联动运营;推进数字提单、数字舱单、数字交易等创新应用。
作者:刘振国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中心副主任
免责声明: 1. 本文转自网络/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参考,非商业用途。 2..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经济形势报告网]无关。内容真实性、准确性未经核实,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第一时间通过[邮箱/电话]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4. 转载时禁止篡改内容或用于违法用途。5. 本声明最终解释权归[经济形势报告网]所有。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