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系列报告 > 2024年宏观经济及大类资产配置展望 详情

2024年宏观经济及大类资产配置展望

经济观察报 / 2024-02-23 13:12:12
一、2023年中国经济复苏的特征、逻辑与大类资产配置表现
 
在全球经济复苏势头不稳、国际地缘政经冲突加剧的背景下,2023年中国经济保持较强韧性并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年经济增长5.2%,完成年度增长目标,且增速仍显著快于发达经济体。但也应当看到,2023年两年复合增速仅为4.1%,总体处于“弱复苏”状态,并且在经济运行中存在修复节奏波动起伏、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存在差异、需求不足矛盾仍存、物价与资产价格较弱等特征。伴随着经济的弱修复,2023年各类资产表现分化,避险资产表现整体优于风险资产。在经济运行中的“三重压力”变为“多重压力”的背景下,当前经济运行和大类资产的部分特征可能将在2024年有所延续。应当看到,当前经济运行所呈现出的特征以及面临的压力是由周期性、结构性以及趋势性问题交织叠加而形成的结果,未来经济工作仍需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并且需要加快“进”与“立”的政策效力释放与效果显现。
 
(一)2023年经济恢复性增长,并呈现出多重特征
 
1. 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但整体处在“弱复苏”状态
 
产出缺口逐季收窄,但经济复苏节奏波浪起伏,修复力度总体偏弱。2023年我国经济延续修复,产出缺口从一季度的9000亿左右逐季收窄至四季度的4000亿以内,全年经济增长5.2%,实现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此前受到冲击更为严重的服务消费与服务业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最终消费与第三产业的增长贡献率相较2022年显著改善,分别为59%和82.5%,其中最终消费的增长贡献率高于2019年水平。但经济延续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主要体现为经济修复节奏波浪起伏,全年社零额、出口、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呈现波浪曲折走势,总体呈现出1至3月走高,4至7月回调,8至9月改善,10至12月再次边际回调的过程。同时也要看到,经济修复的力度仍偏弱,两年复合增速约为4.1%,总体处于“弱复苏”状态,且工业增加值同比、社零额同比、社融同比、固定资产投资同比等主要经济数据均低于常态水平。
 
2.经济弱复苏的同时呈现多重特征
 
第一,名义增长相对偏低,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存在差异。名义增速偏低是2023年经济运行的突出特征,四个季度GDP名义增速分别为5.0%、4.8%、3.5%与3.6%,而实际增速为4.5%、6.3%、4.9%与5.2%。全年来看,名义增速仅为4.6%,低于实际增速0.6个百分点。总需求不足之下GDP平减指数为负,2023年1-12月GDP平减指数同比为-0.54%。名义增长偏低,会带来微观主体对于经济增长的感受低于实际增长数据,因为企业的直接营收和利润,以及居民的直接收入和所得都是名义值,一般的企业和居民也不会扣除GDP平减指数来计算自己的真实收入状况。
 
第二,接触型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生产亮点突出,新动能持续蓄能。2023年经济的生产端体现出较强的韧性,服务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皆有一定亮点表现。其中,接触性服务行业回暖带动服务业恢复性增长,全年服务业生产指数为8.1%,12月当月8.5%,住宿和餐饮业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速持续高于16%,是带动服务业修复的主要动力。2023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也显著高于工业增加值整体4.6%的增长水平。从利润水平来看,全年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4.1%,与制造业整体2%的利润下滑相比也体现出较强韧性。虽然面临着大国博弈下高技术产品出口显著下滑的扰动,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依然实现同比增长2.7%。整体上来看,装备制造以及高技术产品生产的韧性表明增长新动能仍在持续蓄能。
 
第三,需求不足依然突出,房地产投资跌幅扩大、消费明强实弱、出口增速下滑。其中,房地产投资跌幅延续扩大,对投资及经济拖累不减,短期仍将位于低位。1-12月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9.6%,较前值跌幅扩大0.2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拖累或延续。2023年8月以来稳地产政策力度持续加大,“三大工程”和“三个不低于”也为房地产投融资提供新增空间,随着政策调整,房地产市场出现边际改善的迹象,比如12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的周度平均值为297.2万平米,较前值边际改善。但房屋施工面积及新开工面积仍处于低位,1-12月房屋新开工面积累计同比为-20.4%,施工面积累计同比-7.2%,再考虑到商品房价格指数同比仍为负增长,短期内房地产市场或仍将位于低位区间。2024年1月,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的周度平均值又回落至177.8万平米。
 
出口增速底部或已出现,但全球经济放缓、外需承压下,出口走弱的压力依然存在。从出口来看,2023年出口(美元计价)同比下降4.6%,其中11月、12月当月出口增速边际改善且转为正值,分别增长0.5%与2.3%,同比增长0.5%,但考虑基数之后,外需整体偏弱的趋势并未扭转,不过出口的绝对规模为3.1万亿美元,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其中,大国博弈之下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持续受到扰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累计同比为-10.8%,为2000年以来同期的最低水平。从出口国别来看,截至2023年,我国对欧美出口占比合计为29.63%,较2020年回落2.9个百分点,随着“一带一路”稳步推进,近年来我国对东盟等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占比提升,截至2023年为15.5%,较2020年提升0.7个百分点,但不及对欧美出口占比回落的幅度。考虑到低基数以及美国制造业补库存等原因,2024年我国出口增速有可能由负转正,但2024年全球经济放缓态势不改,加之大国博弈等因素影响,外需领域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消费“明强实弱”且结构分化,消费降级的现象值得关注。2023年社零额同比增长7.2%,主要受益于接触型消费的回暖,但两年复合增速仅为3.4%,不及常态8%左右的增速水平,消费修复存在“明强实弱”的情况。同时消费修复结构有所分化,存在“服务强、商品弱”的显著特征。商品零售累计同比增长5.8%,显著低于服务零售20%的增速水平,服务零售中餐饮收入累计同比增长20.4%,是服务消费的主要支撑因素。此外消费领域存在一定消费降级的现象,2023年以来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支出占比(恩格尔系数)显著提高,由2019年的27.6%上升至2023年的29.8%,而教育文化娱乐、通信、家庭设备等升级类消费支出占比下降。在收入缺口仍存、收入预期不稳、资产缩水挤压等不利因素影响下,消费能否延续修复仍存一定不确定性。
 
第四,物价水平疲弱、资产价格走低,通缩风险仍存。2023年CPI持续低位运行,CPI累计同比为0.2%,为2010年以来的最低值。其中,消费品的CPI同比为-0.3%,服务的CPI同比为1%,这也反映出消费结构以服务消费的修复为主。2023年PPI持续为负,PPI累计同比为-3%,其中生产资料PPI同比为-3.9%,工业产品出厂价格的低迷制约了工业企业的利润改善。CPI低位运行实际上说明居民收入受损,不愿意消费,与常态的可支配收入增长趋势线相比,当前居民部门依然有6%左右的收入缺口,低迷的消费品需求传导为PPI的走低,同时也制约了企业的投资意愿。在这种情形下,需要警惕通缩压力下经济变量间形成负向循环。从2024年的物价水平走势来看,2024年上半年CPI翘尾均值为-0.3%,PPI翘尾均值为-1.7%,将会对全年物价水平改善形成一定制约。在物价水平低迷的同时,2023年以来我们也看到资产价格的总体回落。资产是长期财富积累形成的结果,资产价格高低反映了对于未来长期收入与财富创造的预期。从股票市场来看,2023年上证综指、沪深300与深圳成指分别回调了3.7%、11.4%与13.5%,香港恒生指数回调了13.8%。从房地产市场来看,2023年房价指数(70大中城市)同比总体为负增长,其中12月大中城市新建住宅当月同比-0.9%,二手房-4.1%,当前商品房销售额以及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的跌幅依然较大,2024年房价或仍处于寻底阶段。物价水平低迷与资产价格回落并存,也是形成GDP平减指数为负的主要原因,通缩的压力并未完全消除。
 
第五,融资需求与货币供给剪刀差边际收窄,但资金活化水平偏低。2023年以来居民谨慎性储蓄增加支撑M2高位运行,预期偏弱融资需求不足之下,M2与社融之差在2023年年初一度达到3个百分点之上。随着宽货币持续向宽信用传导,截至2023年12月,M2同比为9.7%,处于较高增速水平,同期社融同比增速边际回升至9.5%,M2同比与社融存量增速差边际收窄至0.2个百分点,但货币供给增速仍高于货币需求增速。此外,2023年12月M1同比仅为1.3%,处于历史低值,M2同比与M1同比之差由2023年1月的5.9%扩大至12月的8.4%,存款定期化以及存款回流是造成二者之差扩大的直接原因,其背后是企业与居民部门的预期偏弱与活跃度不足。同时还应当注意,今年新增社融之中,政府债券融资占比(月均值)达37.3%,为近十年来新高,企业和居民自发的融资需求依然偏弱。
 
(二)2023年经济运行特征背后的逻辑
 
2023年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波浪式发展、曲折中前行”的温和复苏特点。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更多的是周期性、结构性以及趋势性问题叠加,比如房地产调整、人口结构拐点转变、结构性产能过剩以及外部环境更加复杂等等,同时再叠加短期积累的矛盾的集中释放,因此使得经济并未出现预期中的反弹性修复,“进”的力度不足,“立”的格局尚未成势。
 
1. 结构性、周期性、趋势性问题叠加短期矛盾集中释放,经济运行面临的问题由“三重压力”变为“多重压力”
 
此前经济长期高增长过程中积累了多重矛盾,比如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已经超过14%,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21年至2023年我国城镇化率年度增幅也由此前的1个百分点以上降至1个百分点以下。还有最终消费率偏低、债务规模较快扩张、房价增速长期高于GDP增速、国企与民企发展不平衡等等,这些中长期问题在经济增速换挡的过程中有所凸显。在这些结构性、周期性、趋势性问题的影响下,我国潜在增速自身具有下行的压力,并与短期冲击形成叠加,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济运行由“三重压力”变为“多重压力”,经济运行的内外环境依然复杂。
 
2. 增长动力结构性调整,新旧动能持续转换
 
从增长动力的结构性调整来看,此前提振经济主要依靠投资,比如2008年的四万亿强刺激,而当前经济复苏主要依靠消费,特别是服务消费的修复。与投资带来的较为强劲的反弹相比,消费修复带来的是恢复性增长,修复力度相对偏弱。从新旧动能的转换衔接来看,当前房地产市场处于周期性调整过程中,房地产投资跌幅持续扩大,财富缩水效应对消费形成了一定挤压;基建投资趋于饱和,效率边际走低,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边际走弱;出口增速,特别是高技术产品出口在海外政经环境演变的格局下出现下行压力,欧美等传统贸易伙伴在我国出口中的占比总体趋于下降。与此同时,新动能快速发展但尚未成势:新三样的较快发展且出口增速较高、高技术制造业的投资保持较快增长、装备制造业比重上升且有较强韧性等,但目前尚不足以完全弥补旧动能走弱的缺口,对于其他行业、就业及消费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待提升,并且部分新兴行业出现产能过剩。
 
3. 预期不稳持续影响经济修复的力度与节奏
 
当前预期偏弱的问题表现为全面性的信心不足。居民信心仍偏弱,提前还贷、超额储蓄现象仍存,居民支出结构也呈现出一定的消费降级现象。企业信心也有所不足,利润修复偏慢制约了企业的投资意愿,民间投资增速持续走低,2023年同比下降0.4%,不敢投、不愿投的状况或有所加剧,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下行至50.4%的低位水平。预期不稳之下市场主体扩表意愿不足,社融存量同比持续低于M2同比,特别是M1同比增速降至1.3%,触及历史统计的低位,表明微观主体活力不足。预期偏弱之下市场自发的融资需求也偏低,2023年政府债券融资占社融规模(月均值)达37.4%,相较2022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以上,为有统计以来的最高值。
 
4. 供需失衡较难短期缓解,最终消费复苏需要一定时间
 
过去几年,为应对短期冲击,宏观政策发力侧重于稳定生产,但直接针对终端消费的政策力度有所不足,供需失衡的矛盾凸显,特别是居民部门的终端消费需求偏弱。一方面,消费是收入和预期的函数,并且属于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慢变量,当前我国居民收入缺口也尚未完全弥合,居民信心也存在不足,消费特别是商品消费的修复节奏较为缓慢。另一方面,资产负债表的恶化也显著制约了消费的修复,股票下行与房产价格下行带来居民资产增速显著回落,从2017年的24%下行至2023的2.2%,2023年与2021年相比,银行理财累计缩水约2万亿,股票累计缩水5.4万亿,住房资产则缩水6.8万亿,财富缩水效应之下居民的消费意愿走弱。
 
(三)2023年大类资产表现延续分化
 
2023年,各类资产表现有所分化,避险资产表现整体优于风险资产。分类别看,
 
股票市场整体呈波动下跌走势,上证综指、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均有所下跌,跌幅分别为3.7%、13.5%、19.4%。以上证综指为例,年初在经济修复预期增强,上证综指涨幅较高;2-3月指数进入调整期,整体呈区间波动走势;4月后在经济修复边际放缓下,上证综指波动下行、且波动幅度有所加大,8月活跃资本市场政策密集落地、10月底万亿国债拟增发虽带动股票市场阶段性反弹,但仍不改整体下行走势。从市场风格指数看,大盘、中盘、小盘指数均有所下跌,跌幅分别为12.4%、11.7%、4.1%。
 
债市收益率整体呈M型走势,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中枢较2022年下行4.15BP至2.72%,降息落地、经济修复承压等因素影响下前三季度收益率中枢逐季下行,一、二、三季分别为2.88%、2.74%、2.63%,四季度受万亿国债增发、特殊再融资债启动发行影响,资金面边际收紧,收益率中枢上行至2.66%。
 
大宗商品整体呈先下后上走势,2023年商品指数下跌1.72%;分类看,上半年在欧美等经济体加息以及全球经济悲观预期下,原油价格呈区间震荡走势,三季度受沙特等产油国减产、供需偏紧等影响,原油价格快速上涨,带动能源指数上行,四季度受全球原油需求较为低迷、OPEC自愿性减产下减产率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原油价格回落,全年能源指数小幅上涨1.2%;黄金方面,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全球经济下行风险下,市场避险情绪升温,叠加美国通胀仍处于较高水平,黄金价格整体上涨,2023年底伦敦金价格约为2062美元/盎司,较2022年底上涨约13%。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