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常委会议解读 > 基调已定: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 积极地财政政策要更积极 详情

基调已定: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 积极地财政政策要更积极

2018-07-24 09:12:35

在年中政治局会议之前,国务院常务会议率先举行,给经济工作确定了一个基调。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将比之前更加积极,货币政策也会有显著宽松(比如对地方融资平台、对小微企业等),大基建也开始发力。当前真正该做的绝非央行放水、放松监管,因为影子银行失控、货币超发其实是我们目前所有痛苦的根源真正该做的应该是财政减税,而且是大力度的减税,减税的标志至少应该是明显的税率大幅下降,或者是税收增速的大幅下降。希望我们能够保持货币的定力,加大减税的魄力,这样才是真正有希望的政策组合。
 
 
7月23日傍晚,“中国政府网”公布了当天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通稿,为此前央行、财政部的那场争论,画上了句号,也为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确定了基调。
  
为了便于点评,把会议通稿拆分为9段,分别进行点评:
 
通稿正文1:会议听取了财政金融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汇报,要求保持宏观政策稳定,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根据形势变化相机预调微调、定向调控,应对好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点评:很显然,财政部和央行为代表的金融监管部门分别汇报了情况,然后国务院作出了“定向调控”的决定,明确“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当明确“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的时候,则意味着定向宽松开始了,目标是“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不能失速。
 
通稿正文2:财政金融政策要协同发力,更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更有力服务宏观大局。
 
点评:“财政金融政策要协同发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央行和财政部要同心协力,互怼之后还是要合作。
 
通稿正文3:一是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聚焦减税降费,在确保全年减轻市场主体税费负担1.1万亿元以上的基础上,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由科技型中小企业扩大至所有企业,初步测算全年可减税650亿元。对已确定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增值税留抵退税返还的1130亿元在9月底前要基本完成。加强相关方面衔接,加快今年1.3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在推动在建基础设施项目上早见成效。
 
点评:“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这在此前的预料之中,前两天已经预测:下半年财政会发力。一个是降税,一个是增加地方财政的支出。地方财政的钱哪里来?一是靠卖地、楼市,二是靠地方债。1.35万亿专项地方债,就是发力的表现。要知道,专项地方债是不计入地方政府财政赤字的,其实就是给地方政府财政发力的空间!
 
通稿正文4: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适度的社会融资规模和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措施。通过实施台账管理等,建立责任制,把支小再贷款、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利息免征增值税等政策抓紧落实到位。引导金融机构将降准资金用于支持小微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等。鼓励商业银行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券,豁免发行人连续盈利要求。
 
点评:注意,提到稳健的货币政策时没有提及“中性”;“保持适度的社会融资规模和流动性合理充裕”,意味着银行表外业务的管控可能会有所放松,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下滑的重要原因,是表外业务压缩过于激进。此外,还鼓励银行给小微企业贷款。
 
通稿正文5:三是加快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出资到位,努力实现每年新增支持15万家(次)小微企业和1400亿元贷款目标。对拓展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规模、降低费用取得明显成效的地方给予奖补。
 
点评:小微企业贷款是个难题,因为缺乏可以抵押的资产,银行觉得风险大,不愿意给贷款。“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可以解决银行的顾虑,这样每年至少可以支持15万家小企业,每家近百万元的贷款。国家的意思是,把有限的钱,尽量用在刀刃上,尽量不刺激资产价格上涨。
 
通稿正文6:四是坚决出清“僵尸企业”,减少无效资金占用。继续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机构及活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点评:互联网金融、非法集资等,仍然被严控。
 
通稿正文7:会议认为,激发社会活力,推动有效投资稳定增长,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巩固经济稳中向好势头、促进就业的重要举措。一要深化投资领域“放管服”改革,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在交通、油气、电信等领域推介一批以民间投资为主、投资回报机制明确、商业潜力大的项目。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完善外商再投资鼓励政策,加快已签约外资项目落地。
 
点评:“在交通、油气、电信等领域推介一批以民间投资为主、投资回报机制明确、商业潜力大的项目”。这个提法值得关注。在大基建收紧的情况下,需要有新的增长点,交通、油气、电信等领域,以前国企垄断性比较高,现在国家希望引入民间投资,以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对冲对外贸易中损失的岗位。
 
通稿正文8:二要有效保障在建项目资金需求。督促地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对必要的在建项目要避免资金断供、工程烂尾。
 
点评:“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这句话非常重要。它的意思是说,对于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的资金需求,银行还是要支持的。这跟此前清理地方债提出的要求,有了较大不同。而且提出“对必要的在建项目要避免资金断供、工程烂尾”,这也是着眼增加就业岗位的。此前下马的一些政府项目,看来会有选择地重新上马。
 
通稿正文9:三要对接发展和民生需要,推进建设和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会议通过了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要求安全环保优先,并支持民营和外资企业独资或控股投资,促进产业升级。
 
点评:“对接发展和民生需要,推进建设和储备一批重大项目”,这意味着大基建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怎么解决贸易摩擦带来的就业岗位的流失?
 
总评:
 
在年中政治局会议之前,国务院常务会议率先举行,给经济工作确定了一个基调。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将比之前更加积极,货币政策也会有显著宽松(比如对地方融资平台、对小微企业等),大基建也开始发力。这是不是印证了此前我的判断?——央行印一点,人民币贬一点,赤字和地方债多发一点,有效益的大基建多高一点,改革开放力度更大一点,股市楼市更活跃一点。
 
在中国当前的历史条件下,这是我们面对经济下滑压力,最现实、最有效、也最负责任的选择。那些希望中国经济按照西方模式“市场化出清”的人,没有看到那种剧烈波动的负面影响,是幼稚的。(刘晓博)
 
延伸阅读:
 
                                     财政减税 一石多鸟
真正该做的绝非央行放水、放松监管,因为影子银行失控、货币超发其实是我们目前所有痛苦的根源真正该做的应该是财政减税,而且是大力度、真心实意的减税,减税的标志至少应该是明显的税率大幅下降,或者是税收增速的大幅下降。希望我们能够保持货币的定力,加大减税的魄力,这样才是真正有希望的政策组合。
 

 
上周公布了2季度经济数据,紧接着21世纪等媒体报道央行窗口指导一级交易商、额外增加MLF额度买入中低等级信用债,而在周末一行两会集体发布了资管新规的配套细则,监管尺度有所放松,而市场也闻风而动,当天股市大涨债市大跌,这是不是意味着痛苦的去杠杆不做了,要重新开闸放水呢?
 
客观来说,目前的政策确实存在调整压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长下行。
 
最直观的压力来自于经济增长。2季度GDP增速降至6.7%,重新降至16年以来本轮经济反弹的最低点,在过去10年当中仅高于金融危机时09年1季度6.4%的增速。
 
从三驾马车来看,均在减速。其中代表外需的出口增速从17.6%降至12.3%,内需中的投资增速从7.6%降至5.2%,消费增速从9.8%降至9%,而且无论投资还是消费增速都是多年新低。
 
从生产法来看,2季度工业明显减速,而服务业增速居然有所反弹。但是服务业的回升主要归功于三大行业,交运仓储、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业,前两者的回升还好理解,一个代表物流行业、一个代表移动上网,都有旺盛的需求。但是金融业增速的回升有点不合逻辑,因为金融业做的是钱的生意,但明显到处都缺钱啊,货币和融资增速都在大幅下降,金融业怎么可能越来越好呢?
 
这其实说明目前除了部分新经济还在增长,大部分靠货币驱动的传统经济都在减速。
 
二是债务违约激增。
 
今年上半年,债务违约风险明显增加。
 
从债券市场来看,到目前为止债市新增13个违约主体,而17年全年只有12个违约主体,违约主体数量测算的信用债边际违约率为0.5%,远高于去年的0.29%。截止目前债市违约未兑付的本金大约800亿,占17万亿信用债存量的比重也约在0.5%。
 
而且从违约企业类型来看,只有7%是地方国企,而民营企业比例高达74%,其余19%的所谓中外合资企业其实也是民营企业,民企是债务违约的重灾区。
 
而从P2P行业来看,6/7两月爆雷的平台超过100家,多分布在江浙沪地区,后蔓延至北京和深圳,其中不乏累计成交额超百亿的平台。月均问题平台数量创下最近一年半以来的高峰,集中式的爆雷也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此外,由于股市持续下跌,多家上市公司股东公告质押股票存在强平或者面临强平风险。
去杠杆导致信用收缩。
 
而所有这一切,都与去杠杆引发的信用收缩有关。
 
经济增长和债务偿还都需要钱,而代表全社会融资的最重要指标是社会融资总量,今年上半年的新增社融为9.1万亿,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万亿,6月末的社融余额增速降至9.8%,创下03年有数据以来的新低。
 
而社融增速还不足以代表真实的融资变化,因为政府融资以及很多其他的影子银行活动不在社融的统计当中,所有的融资都直接或间接通过银行进行,因此我们不妨看一下银行的总资产。截止今年6月份中国银行业总资产为257万亿,同比增长仅为6.9%。
 
而按照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的研究,目前全社会的平均融资成本高达7.6%,这已经远高于银行的资产增速,说明目前的融资增速已经保证不了存量债务的利息偿还,必然会带来债务违约风险以及经济下行压力。
 
问题是,该怎么办呢?在我们看来,要解决信用收缩的问题,有三个可以选择的办法:
 
一是靠央行放水。
 
从央行的角度来看,今年做的事情已经不少了。
 
首先,货币政策其实已经做了调整,6月份货币政策例会表态要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明显不同于以往讲的“合理稳定”,已经暗示了货币政策转向了中性偏松。
 
从年初到现在,央行已经3次定向降准,累计释放2.3万亿基础货币,相比于央行35万亿的总资产,这一规模已经非常可观了。
 
而针对信用市场的冻结,央行还创设了MLF抵押品机制,鼓励公开市场交易商购买低等级信用债,并可以从央行手中换取流动性。
 
从效果来看,其实已经有一些了。比如在货币市场,目前7天回购利率R007已经降至2.7%,比去年末3.7%的高点下行了100bp,已经降至16年末的低位水平。而在信用市场,上周AA级企业债利率也终于开始下降。
 
放水没有未来、举债没有空间。
 
但是,如果还是靠央行大水漫灌,其实是没有未来的。
 
在08年之后,我们已经经历过三轮超级宽松周期,央行分别在08年、12年和15年放松了货币政策,从结果来看,确实在随后的一年都出现了经济的反弹,但是都不可持续,结果是货币越来越多,债务越来越高,地产泡沫越来越大。
 
而且放水要想有效,必然是发动经济主体再度举债。但是在经过三轮举债之后,经济的总负债和GDP的比值已经达到历史顶峰的250%,其实已经没有举债空间了。
 
很多人说250%的负债率也不算多,人家日本的负债率都400%了,不也活得好好的吗?
 
确实负债率多高是顶没有定论,但是首先不能跟日本比,因为日本是个特例,除了日本以外的国家负债率基本都在300%以下,比如美国也只有250%左右,和我们基本相当。另外,我们其实不应该和发达国家比,因为发达国家是高福利社会,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而BIS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的平均负债率只有175%,比如印度是128%,巴西是141%,以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而言负债率已经太高了。
 
如果把中国三大经济主体分拆来看,目前负债率最高的是企业部门,其负债/GDP高达159%,处于全球最高位,未来只能去杠杆,没有举债空间。
 
而居民部门负债/GDP也达到55%,虽然貌似低于美国等80%-100%的水平,但考虑到中国居民占GDP分配的比例远低于美国,用居民部门负债/居民收入衡量的中国居民负债率已经接近100%,和美国已经差不多了。
 
最后看上去唯一能举债的是政府部门,目前中国政府部门直接负债/GDP的比值大约为36%,但是这只统计了国债和地方债,没有考虑到以地方融资平台、PPP、政策性银行、社保和医保资金压力等形式存在的大量隐性负债,这其实说明政府的举债空间也没有那么大。
 
目前,我们的广义货币M2总量已经接近180万亿人民币,相当于26万亿美元,比美国还多一倍。而在20年以前,中国的M2只有10万亿人民币,不到美国的一半,如果我们老是不停放水,别人不停紧缩,那么汇率该怎么办呢?
 
可以降准,不要降息;可以宽货币,不要宽信用。
 
客观来看,我们认为这一轮央行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还是和以往有明显区别。
 
以往三轮放水,央行都是降准、降息一起来。降准相当于宽货币,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而降息相当于宽信用,刺激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
 
而这一次我们的主要目的应该是避免信用冻结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而不是再度刺激经济和地产泡沫。因此适当的定向降准是可以理解的,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能力。而且目前中国大型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依然高达15.5%,而历史上最低的法定准备金率只有6%,这说明存款准备金率存在巨大的下调空间。
 
但是另一方面,应该尽量不要降息,因为这相当于对地产泡沫火上浇油。而且目前中国的贷款基准利率只有4.35%,处于过去几十年的最低点,其实也没有多大的下调空间。
 
因此,只要央行坚持使用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不去主动降低利率,就和以往的全面放水不太一样。
 
二是靠监管放松。
 
这一次的信用收缩,源头其实就在于去杠杆下的金融监管加强,影子银行全面规范。
 
从12年到17年,商业银行的资产从120万亿将近翻一番到250万亿,这背后的主要其实是影子银行,基金子公司、券商资管还有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通道业务,帮助银行逃避表内资本监管,从而使得货币超发。
 
而从17年开始,随着资管新规的起草、征求意见到正式出台,影子银行先后开始萎缩,最终导致了社融当中非标融资的全面下滑,从而拖累了社融增长。
 
因此,如果金融监管放松,确实是有助于缓解信用紧缩。而在上周末(7.21-7.22)三部委发布的资管新规细则,确实在监管尺度上有所放松,因此市场的反响也特别热烈,毕竟谁都想过好日子,不想过苦日子。
 
去杠杆节奏放缓,绝非再度加杠杆。
 
从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其实可以理解金融监管的适度放松,因为影子银行的发展壮大不是一日之功,因此在短期内将影子银行全部都关掉并不现实。所以资管新规给各家银行留出了两年半的缓冲期,同时在操作上给各家银行更大的自由度,比如说自己来掌握影子银行的回表节奏,老产品清不掉的可以暂时续作,新产品在期限匹配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配置非标资产。
 
但是,去杠杆节奏放缓,绝对不代表再度加杠杆。因为影子银行发展失控的主因是通道业务,而在出台的细则当中通道业务依然被严令禁止,同时打破刚兑的方向也没有变化,因此影子银行也不会死灰复燃。央行明确表示老产品的规模必须控制在《指导意见》发布前存量产品的整体规模之内,所投资新资产的到期日不得晚于2020年底,其实只是减缓了影子银行的萎缩节奏,而不是重新大力发展影子银行。
 
过去影子银行发展失控导致的惨痛教训还历历在目,这样的错误相信我们不会再犯了。
 
三是靠财政发力。
 
其实除了靠央行放水、监管放松之外,靠财政发力也可以缓解信用紧缩。
 
财政一方面通过税收从经济当中收钱,另一方面通过支出把钱花出去。因此财政拿的钱越少,花的钱越多,经济当中的钱也就越多。
 
而财政花钱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加大财政支出的力度,而这其实也是我们在过去三轮经济减速周期当中的做法,包括09年、12年和15年,都能观察到财政支出实际增速的明显回升,以及财政赤字率的明显扩大。
 
而当前要改善信用收缩,其实也可以考虑再度增加财政赤字率,这其实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毕竟财政发力的副作用应该远小于货币放水。
 
而且可以改变财政花钱的方式,从加大财政支出转变为减少财政收入,也就是加大减税的力度,而且一定要实打实的减税。
 
这几年政府一直在鼓励减税降费,但是从今年上半年的税收增长来看,我们的税收增速是14.4%,其中增值税同比增长16.6%,企业所得税增长12.8%,个人所得税增长20.3%,其中没有一项低于10%的GDP名义增速。
 
如果税收增速和经济增长相当的话,上半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还有个人所得税就分别多交了1900亿,600亿,以及700亿,合计多交了3200亿。这说明我们居民和企业的真实税负水平非但没有下降,反而还在大幅上升。如果把这部分多交的税退给实体经济,那么全年就可以减税6400亿,直接拉动0.8%的GDP增速。
 
而且我们看美国的经济、股市不断上行,其实货币还在收紧,就是靠减税在激发经济的活力,这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别老想放水,真的该减税!
 
总结来说,我们认为到目前为止央行层面的政策值得肯定,货币定向宽松,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但是并未直接降息刺激经济。
 
而金融监管政策只是尺度调整,放缓了去杠杆节奏,让影子银行平稳关闭,从而让去杠杆更可持续,但绝非重新发展影子银行再加杠杆。
 
而真正该做的绝非央行放水、放松监管,因为影子银行失控、货币超发其实是我们目前所有痛苦的根源,如果还是饮鸩止渴,可以缓解一时之痛,但换来的是无尽的痛苦。
 
真正该做的应该是财政减税,而且是大力度、真心实意的减税,减税的标志至少应该是明显的税率大幅下降,或者是税收增速的大幅下降。而且减税的好处有很多,可以直接减轻居民和企业的负担、而放水举债其实是加重了实体的长期负担,减税也可以稳定经济增长,而且把钱从政府还给实体经济还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用好了真的是一石多鸟。
 
希望我们能够保持货币的定力,加大减税的魄力,这样才是真正有希望的政策组合。(海通证券)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