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常委会议解读 > 国务院常务会议解读:调结构货币政策将更积极有为 详情

国务院常务会议解读:调结构货币政策将更积极有为

中国经济时报 / 2022-04-08 18:15:55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全球粮食、能源等大宗商品市场大幅波动,国内疫情近期多发,市场主体困难明显增加,经济循环畅通遇到一些制约,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4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适时灵活运用再贷款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更好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充分发挥货币政策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形成中国特色经济学、金融学理论体系。”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副教授姜松表示,货币政策长久以来一直被看成是一种总量调控政策,通过谋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和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目标,这不仅是货币政策“总量”内涵维度的功能体现,也是国外货币政策干预的实践逻辑。然而,在国内外环境复杂交错、疫情反复多发等不确定性因素下,宏观维度的总量问题往往内化成为各类结构性矛盾。在这样的情形下,如果货币政策只关注总量问题,而忽略结构性矛盾,显然会使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受阻,调控出现偏差。因此,在面临外部不确定性时,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就需要在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等方面求平衡。
 
姜松认为,此次会议提出要适时灵活运用多种政策工具,更好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意味着货币政策不仅要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更要在实现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城乡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发挥作用和大展作为。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需要加大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来缓解经济下行的压力。一方面需要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实体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要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支持力度,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来调结构,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融资。”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苏剑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通过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缓解整个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促进经济增长;二是要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加大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融资支持,来达到调结构、补短板的目的;三是要加大促进居民消费的货币政策支持力度。通过促进居民消费,达到提升内需,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如何发挥货币政策总量和结构的双重功能,此次会议也提出了三方面举措。一是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二是研究采取金融支持消费和有效投资的举措,提升对新市民的金融服务水平,优化保障性住房金融服务,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融资需求,推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较快增长。三是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融资,设立科技创新和普惠养老两项专项再贷款。
 
姜松认为,会议提出的三方面举措主要是从“结构”维度展开,主要包括乡村振兴、小微企业融资、新型城镇化、“双创”和老龄化等民生重点领域。
 
其中,第一项举措意在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用市场化手段,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化解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资金压力。第二项举措聚焦新型城镇化领域,以“新市民”这一群体为主线,设计货币政策操作思路和实践举措,不断满足新市民的安居需求、促进新市民创业就业、提升新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激活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第三项举措瞄准“双创”和人口老龄化这一结构性矛盾,创新设立“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再贷款两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提升银行信贷能力为目标,意在充分发挥我国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在服务科技创新、养老等方面的作用,实现货币政策调控和银行主体微观行为激励的有效衔接和统一。
 
“可以看出,会议所提出的三方面举措,环环相扣、精准发力,能够更加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姜松说。
 
同时,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货币政策要实现稳经济、稳增长的政策目标,还应从两方面着手。姜松表示,一方面要继续保持货币政策的主动有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针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力度,有效衔接宏观经济目标、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和社会环境目标,提升货币政策工具的前瞻性、精准性和自主性,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高效触达”,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断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另一方面,要建立货币政策工具、宏观审慎工具、财政政策工具的联动机制。通过各类政策工具联动,填补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作用的“空白区”“真空区”,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跨周期调节与逆周期调节的协同作用,兼顾合理流动性和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实现金融创新和风险防范的有效平衡,进而实现稳经济、稳增长的政策预期。
 
作者: 胡畔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2022年04月08日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