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金融科技 > 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 详情

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

人民日报 / 2025-05-23 12:44:56

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的核心突破与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29日在上海考察时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正迎来爆发式发展”。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意味着科学研究范式需要实现以方法论变革为起点、以组织模式变革为载体、以价值体系变革为内核的革命性重构,从而推动科学研究向人机协同的方向发展。
 
  从方法论视角看,人工智能突破了人类数百年来沿袭的“观察—假设—验证”的线性科学研究范式,催生出“数据密集—智能涌现—人机协同”的三元认知方法论,推动形成数据、算法、人类智慧相互激发的智能系统。这不仅能够突破传统科研受限于人力、时间及数据维度的瓶颈,可以将复杂问题转化为可计算任务,显著缩短研发周期;又有助于解决传统科研难以处理的多学科耦合问题,催生交叉创新,创造知识生产新范式;而且更擅长同时处理文本、图像、代码等异质信息,并在海量数据中捕捉隐性规律,形成超越人类直觉的创造力。比如,复旦大学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发的跨学科大模型,整合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在超导材料预测、台风路径模拟等方面都取得了更准确、更高效的成果。
 
  从科研组织方式看,人工智能推动科研组织从“孤岛式创新”向“分布式智能网络”变革,使传统科研组织的“中心—外围”结构向“节点—网络”结构转变,形成了新的科研组织模式。网络中的各主体共同平等参与人类知识生产,形成人机协同的全新科研团队,创新形成“人类提出需求—人工智能生成路径—计算机自动验证”的全链条科研路径。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还催生出“科研开源”和“科研元宇宙”等方式,能够动态汇集全球专业人士实现24小时不间断跨国协作。例如,“欧洲开放科学云计划”和“欧洲高性能计算共同计划”链接多国资源,研究人员可共享人工智能算力与实验数据,推动跨国协作创新,成倍提升实验效率。
 
  从价值体系看,人工智能推动科技与人文融合发展,对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类需要通过增强技术的人文维度来引导科技向善、为人类造福。人工智能破解了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融合的量化难题,极大拓展了科学研究的人文价值,让科技真正成为促进人类社会正向发展的动力。同时,人工智能对于海量数据和应用场景等方面的需求,进一步在资源获取、知识生产和成果评价方面推动科研范式向更加开放包容的方向发展,提高了科学研究的公平性。例如,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大模型选择开源,共同形成平台化工具体系,支持跨学科成果涌现,推动实现多学科协同的智能科研新范式。
 
  当前,我国在人工智能驱动科研范式变革方面积极探索,在科学知识生产方面形成三个方面的实践路径。一是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形成模块化的科研组织攻关能力。聚焦国家战略急需、应用导向鲜明、最终用户明确的攻关任务,通过“揭榜挂帅”机制等推动实现科研攻坚的动态组队。比如,建设“模速空间”人工智能大模型专业孵化和加速平台,已入驻100余家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又如,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量子通信攻关中,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将基础研究团队、工程转化主体与人工智能算力支持机构进行实时耦合,大大缩短了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周期。二是充分利用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将其转化为人工智能数据增强优势。突出应用导向是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优势,更加丰富多元的数据有利于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模型准确率。我国拥有庞大且多元的市场,丰富的应用场景和不同的区域发展程度有助于形成“梯度增强学习”优势,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提供了天然“试验场”。三是将中华文化与人工智能的模型思维进行整合。中华文化中的整体思维与人工智能复杂系统建模有着内在一致性,二者的融合有利于打破定性与定量分析的传统界限,拓展科研视野和应用边界。比如,一些科研团队借助人工智能图谱技术,将《黄帝内经》等典籍与历代医案构建成结构化的知识网络,实现中医理论体系的数字化建构。总的来看,我国在科学知识生产方面的实践路径,体现了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的创新。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