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金融科技 > 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 详情

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

人民日报 / 2025-05-23 12:44:56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速各领域科技创新突破。”近年来,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加速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科学研究的基本逻辑与方法体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深刻把握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的理论逻辑,明晰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的突破口,探索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面临的问题挑战和我国应对方案,以人工智能引领加速各领域科技创新突破。
 
  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的历史逻辑与典型特征
 
  纵观近代以来的科学史,科研范式大致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一是以观察实验为核心的“经验范式”。这种范式以伽利略物理学为典型代表,强调对自然现象的描述、记录、总结和归纳。二是以数理模型为基础的“理论范式”。这种范式以牛顿力学和相对论为代表,强调通过数学建模对自然规律进行抽象和推演。三是以仿真模拟为标志的“计算范式”,强调利用电子计算机仿真科学实验,实现结果预测和可视化。这三种科研范式的变革主要体现在科研工具创新和效率优化方面,但本质上都遵循“观察—假设—验证”的传统研究逻辑。随着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升级迭代,数据积累和算力不断加强,推动科学研究从传统的以假设驱动转向基于海量数据驱动。这为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奠定了重要基础。
 
  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模型快速发展,开启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新阶段,推动人工智能全面融入科学、技术和工程研究。随着以ChatGPT和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取得重大突破,由海量数据和庞大算力“双轮驱动”的“智能化科研”逐步成为新一轮科研范式的核心特征,其内在逻辑表现为“数据密集—智能涌现—人机协同”,具体体现出三方面特征。一是以智能挖掘替代假设检验。传统科学研究主要依托理论推导和实验验证,而人工智能强调通过对海量数据中隐含规律的挖掘与分析,构建起以数据驱动和算力驱动为核心的科学研究体系,进而实现精准科研。比如,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在蛋白质结构预测上作出突出贡献的3位科学家,表彰他们开发的计算工具AlphaFold在蛋白质结构预测和计算设计领域的革命性影响。AlphaFold成功预测了几乎2亿种蛋白质结构,其对蛋白质结构的智能挖掘大大超过人类以往百年的科研积累,展现了人工智能在推动科学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以多元知识耦合激发智能涌现。人工智能技术具有显著的赋能作用和“渗透”特征,能够打破学科壁垒,拓展科研边界,催生交叉学科研究,以“人工智能+”助力打造跨学科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不仅能提高科研效率,更能够激发出新发现新知识。例如,华为云盘古大模型将思维链技术与策略搜索深度结合,极大地提升了数学能力、复杂任务规划能力以及工具调用能力,已在30多个行业、400多个场景中落地,有望协助众多产业研发创新的智能升级。三是人工智能逐步从“辅助工具”转变为“科研主体”,形成人机协同的科研组织模式。目前,人工智能大模型已逐步实现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流程覆盖。这并不是对人类科学家的取代,而是以新的范式协助人类提升科研效率。比如,在考古研究中结合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人机协同智能技术开发的文物虚拟修复,可以在不干预文物实体的前提下,实现对出土文物碎片的虚拟拼接、矫形、复原,大大提升文物复原等相关研究的工作效率,也可以根据不同研究和修复目的进行快速、无限次调整,以多种表达和展示满足不同受众和场景需求。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