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十五五规划编制 > 合理设置社会民生领域的“十四五”发展规划目标及指标 详情

合理设置社会民生领域的“十四五”发展规划目标及指标

中国发展观察 文|顾严 范宪伟 / 2020-09-23 14:13:09

对“十四五”规划社会民生指标设置的建议

 
“十四五”规划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国家发展规划,也是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第一个国家发展规划。为更好发挥规划对社会民生领域的战略导向作用,建议处理好几个关键的关系,以“七有+综合”为框架来设置指标。
 
(一)指标设置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关系。以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规划指标要体现党的初心和使命, 社会民生领域指标应一以贯之体现为人民谋幸福的本质要求。人口、收入、就业、教育这四个始终在列的领域,“十四五”仍然要设置指标。在新的发展阶段,也要体现阶段性的特征,特别是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适当调减数量型指标, 调增反映质量、效率和效益的指标。
 
二是全面与重点的关系。社会建设和民生福祉涵盖范围广,涉及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卫生健康、住房和城乡建设、医保等政府部门以及工会、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社会民生领域规划指标的设置,一方面要降低遗漏重要事项的风险,尽可能反映出各个方面的宏观战略与微观诉求;另一方面要杜绝过多过泛,对标对表现代化的关键目标,尽可能瞄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
 
三是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等,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期盼,而且是世界各国百姓的共同期盼。国家发展规划中的社会民生指标,既要与国际接轨,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便于横向比较,明晰优势和差距;又要彰显中国特色,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也便于纵向比较,总结成绩和不足。
 
四是美好生活需要与经济财政能力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要求来设置社会民生的指标及其目标值,既能够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又能与基本国情、公共财力、治理能力相适应,避免出现超越发展阶段、不可持续、不切实际的过度承诺。
 
(二)以“七有+综合”为框架设置社会民生领域规划指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七有”。建议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一个综合维度,构建以“七有+综合”为框架的社会民生领域规划指标。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文章来源:《中国发展观察》杂志2020年第17期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