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智库 > 王昌林:全面解读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和主要标志 详情

王昌林:全面解读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和主要标志

新华财经 / 2021-01-29 10:28:20
 
全面解读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和主要标志
 
新华财经北京1月29日电  新华社《经济分析报告》1月28日刊发智库读中国专刊第2期,全文如下: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抉择,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但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和主要标志是什么?未来的主攻方向和主要着力点在哪里?
 
中国经济信息社“多想”学习会栏目(以下简称“多想”)独家对话多位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帮助读者更全面理解大变局、把握新格局。
 
本期对话嘉宾:王昌林
 
嘉宾简介:王昌林现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创新战略与政策等领域研究。
 
“多想”:如何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加强调自主创新”?我国应如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王昌林:科技自立自强就是要减少对国外技术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的依赖,建设科技强国,同时要增强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和引领作用,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手棋”和“当头炮”。
 
一是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我国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飞机制造等重要产业的核心技术、基础研发工具、关键部件和工艺设备等受制于人,存在明显断链风险,导致产业循环不畅。急需聚焦“卡脖子”环节,加强联合攻关,尽快取得实质性突破,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要集合优势资源,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对近期需要实现产业化的关键核心技术,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积极探索“企业为主导+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主力+政府支持+开放合作”的组织模式。对需要长周期持续投入的关键核心技术,以新的机制和模式组建若干国家级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开展长期攻关。
 
二是大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是创新的发动机,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的资源要素只有通过企业才能有效组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而促进经济循环。但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当前制约双循环的突出短板。2019 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1.3%,远低于发达国家2.5%-4%的水平,有研发活动企业的比重不足1/3,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研发投入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更大。迫切需要适应经济转型发展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求,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创新的经济政策支持,加快建立包容审慎的监管体制,采取切实措施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三是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活水,但我国研发资金中用于基础研究的比例仅为6% 左右,与发达国家相差数倍。我国科技水平在一些领域已经取得重大突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同时大国之间围绕科技革命制高点的争夺越发激烈,过去以引进吸收为主的技术创新方式已不适应当前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提高基础研究水平,完善基础研究体制机制,积极探索能够引领未来、代表进步方向的下一代技术,努力使我国基础研究进入世界领先水平,切实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四是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我国现行科技创新体制主要是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形成的,与当前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所要求的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还不适应,资源配置重复、科研力量分散、创新主体功能定位不清晰等问题比较突出。迫切需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使创新主体各归其位,释放我国巨大的创新、创业、创造潜力,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注入强大创新动力。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