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深刻内涵和实施重点
人民日报 / 2025-05-22 12:44:33
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中不少文章都对扩大内需作出深刻论述。比如,《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指出:“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确保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指出:“扩大内需既关系经济稳定,也关系经济安全,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之举”;等等。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外需不确定性逐渐上升。扩大国内需求能够抵御外部冲击、持续推动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稳增长的当务之急,也是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的战略抉择,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长远之策。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不久前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我们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加快把党中央对于扩大内需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不断筑牢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的内需基础。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具有十分广阔的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化对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认识》中指出:“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正确认识消费和投资的关系,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强大生产能力,推动消费和投资良性循环,是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前提。从国民经济循环角度看,消费是最终目的,投资是实现这个最终目的的手段和工具。一方面,消费需求规模增加、结构变化,要求增大供给、改善供给,需要扩大投资。在这一过程中增加就业、提高收入,可以进一步增强消费能力并带动消费需求扩大。另一方面,投资需要适应消费,缺少消费需求支撑的投资是无效的,最终将通过市场出清而不复存在。同时,投资也能创造消费,创新性投资有利于催生新的消费产品和服务,激发新的消费需求。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需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
激发有潜能的消费,空间广阔。消费是国内大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在经济增长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当前,相对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130万亿元的超大经济体量和14亿多人口构成的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我国消费总量仍然相对不足,需要立足经济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和激发有潜能的消费。
在消费升级中把握消费潜能。2024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3万美元,居民消费加速从衣食住行向文教康乐升级。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2024年已经降到29.8%,但与发达国家大多小于19%的水平相比还有较大下降空间,释放出来的消费能力将由文教康乐等服务消费填补。当前,我国服务消费增长势头很好,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6.1%,接近消费的“半壁江山”,是消费恢复增长的重要支撑。服务消费占比随着收入增长而提高是普遍规律,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一般在60%左右,这表明未来我国扩大服务消费的空间还很大。与此同时,我国商品消费的升级趋势也非常明显。比如,这两年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增长速度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汽车消费仍有扩大空间,将转入置换升级与普及并重阶段。家电消费也进入更新替换期,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拉动下,2024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2.3%,未来一个时期家电消费朝着低碳、绿色、智能方向升级是大趋势。
从社会结构变化中寻找消费潜能。2023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为56.8%,与一些发达经济体在相似发展阶段约65%的水平仍有差距,未来发展还有潜能。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预计到2035年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将达到7亿人。中等收入群体构成了我国中高端商品和服务的消费主体,质量更优、性能更佳、内容更丰富的消费需求将更快增长。
从城乡区域消费梯次升级中释放消费潜能。近年来,我国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快于城市1—3个百分点,虽然新冠疫情冲击后的部分月份有所改变,但总的趋势没变,2024年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城镇快0.9个百分点。同时,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大多快于东部地区且一些年份增速差距拉大,二、三线城市消费增速逐渐快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随着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消费梯次升级蕴藏着新空间新潜能。
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中挖掘消费潜能。供给能够创造自身的需求。近年来,科技产品、数字技术不断催生新的消费热点,VR/A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装备、智能电视、智能手表、智能冰箱、智能空调、家用机器人等商品激发新的消费需求。根据有关测算,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已从2016年的2608.5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超7800亿元,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网络销售、即时零售等消费新业态不断发力,消费体验新场景新模式不断涌现,电子商务、直播经济、在线文娱蓬勃发展,智能化沉浸式服务体验有感可及。这些都将激发新的消费需求。
从消费理念变化中挖掘消费潜能。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理念正在悄然变化。绿色产品广受欢迎,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比上年增长35.5%,占全部汽车销售量比重达40.9%,较2023年提高9.3个百分点;国货“潮品”热点不断,汉服、各个领域的老字号备受青睐,据京东《2024国货消费观察》,近一年在京东上搜索热度TOP100品牌中“国品”占比持续超过70%,90后、00后年轻消费者国货消费金额占比超过60%;健康消费正成为一种新趋势,预防式健康产品、卫生防护用品、家用运动健身器材等各类健康消费市场火爆。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健康产业消费趋势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大健康产业总收入规模达到9万亿元。随着居民消费理念的变化,绿色产品、国潮国货、健康消费等增长空间巨大。
扩大有效益的投资,空间广阔。投资从短期看是需求,从长期看是资本积累。当前,我国劳均资本存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约2/3,制约了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升。发达国家高水平的劳均资本是多年不断投资积累形成的,我国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仍然需要不断扩大有效投资、不断积累资本。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支撑,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绿色低碳发展等,都蕴含着广阔投资空间。
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补短板蕴含投资潜力。在基础设施领域,许多建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正进入老化期,其中路龄超过15年设计年限的二级及以上高等级公路占比超过50%,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差距;在民生领域,2020年我国每千人口病床数只有高收入国家的约40%,每千名65岁以上老年人拥有的养老床位数只有德国的约60%、美国的约80%,距离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尚存差距。传统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补短板,都蕴含投资潜力。
产业转型升级蕴含投资空间。产业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2024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已经提高到16.3%,但与其他制造业大国相比仍有5个百分点左右的差距,高技术产业投资空间大。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前后,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50%—60%,而我国刚过40%,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设备更新、工艺换新、数智化转型等技改投资需求很大。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蕴含投资需求。2024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高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年均增加1000万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将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投资。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等也将带来农村投资提质扩容。同时,我国中西部地区还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未来一个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其他地区是大趋势。推动区域重大战略联动融合、深入推进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等也将带动“两重”投资扩大。
绿色低碳发展蕴含投资潜能。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加快推进电力低碳化清洁化、交通电动化绿色化、建筑低碳化零碳化转型以及工业提能效、降排放改造。据测算,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所需投资占GDP比重超过2%,这将形成巨量投资需求,是未来一个时期投资发力的重点领域。
需要看到,我们扩大投资是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短期看能够满足或创造即期最终消费需求,长期看则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为消费持续扩大注入源头驱动力。首先,我国居民消费已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通过投资发力改善供给体系质量,可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升级的多层次、高品质、多样化消费需求。其次,我国城乡区域之间发展还不平衡,改变这一格局需要投资加力补短板。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新型城镇化、乡村全面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也可以激发更多的消费需求。第三,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投资加力;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可以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为持续激发消费需求、实现投资消费在更高水平上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创造条件。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