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智库 > 更有力度的政策协同促进消费扩量提质升级 详情

更有力度的政策协同促进消费扩量提质升级

学习时报 / 2025-10-22 12:59:45

从四个维度强化促消费政策的协同效应

 
基于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阶段性特征,促消费政策宜从四个方面强化协同发力。
 
一是以降低居民消费支出和经营主体成本为核心,完善财政贴息与金融信贷联动机制。在流动性较为宽松以及我国消费信贷占比与国际相比仍相对较低的情况下,需进一步引导资金流向消费领域。应落实《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的强化信贷支持消费的要求,用足贷款贴息、保险补贴、风险补偿等政策,提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比如,可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形成差异化动态化贴息机制,根据服务业经营主体的信用评级对贴息比例进行调整优化,提高资金使用的精准性。再如,对符合条件的服务业经营主体,采用“贴息+担保+保险”组合支持模式,增强其供给能力。还应积极运用数字技术对消费信贷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实现从客户申请、审批、放款到贷后管理的精准服务,以工具创新提升协同效能。
 
二是以新型消费业态为重点,促进监管与产业、投资等政策相配套。促进消费并非简单等同于沿着既有路径扩大数量,还需要持续推进消费内容和方式的迭代升级。以线上线下双向融合、多元业态融合、数字实体融合为特征的新型消费业态,正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的新兴事物,其产品形态、服务模式以及经营组织方式都呈现变革式调整。这就要求市场准入等监管政策需要与要素保障、税制调整、产业促进政策相协调,平衡好安全与发展、秩序与活力的关系。一方面,以标准、场景为牵引,推动形成包容审慎、更具柔性和韧性的准入管理机制,加速社会资源向新型消费业态集聚;另一方面,以保障消费者权益和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为重点,加快完善网络销售等监管制度和有关国家标准制定,促进新型消费业态健康发展。
 
三是以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和县域经济为载体,促进政策空间上协同。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一些省份则积极建设和发展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不同层级的消费中心城市是国内消费市场升级的中高级形态,是对接全球或全国消费市场、吸引全球及国内消费者的枢纽和平台。与此同时,我国消费市场日益呈现出向县域“下沉”的发展态势。研究表明,2024年,我国县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比重由2019年的36.8%提高到38.8%。消费中心城市和县域正在成为带动全国消费的两个新引擎,也应成为促消费政策协同的空间载体。在消费中心城市应重点加大税收、投资、对外开放等政策的协同,如引导更多优质商户成为离境退税商店,加大对特色商圈和街区建设投资,围绕名优品牌企业注册、立项备案、证照办理等事项,探索建立“绿色通道”和“商事登记跨境通”服务平台等。在持续扩大县乡消费方面,可适当提高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如针对中西部地区提高中央财政在消费贴息等方面的比重,免除地方支出比例,结合县域消费特点,有针对性地扩大“两新”范围。
 
四是以构建长效机制为导向,促进政策与改革相促进。实施一揽子增量政策,能够有效弥补现有存量政策的不足,通过逆周期调节促进消费持续好转,但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使各类政策发挥出最大张力。因此,要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战略部署,将短期内的增量政策和中长期全面深化改革部署有机结合起来,聚焦影响消费的深层次矛盾,用改革加力激发政策加力。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特别是提高居民初次分配收入水平,能够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倾向和预期。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失业保险、住房保障制度,进一步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比例,释放更多的资金用于消费。优化教育、卫生等资源配置,提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质量,可减少这些方面支出对其他消费的挤占。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和投诉与纠纷解决机制,可显著改善消费环境。这些改革正是使广大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重要举措。
 
作者:申兵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
 
免责声明: 1. 本文转自网络/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参考,非商业用途。 2..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经济形势报告网]无关。内容真实性、准确性未经核实,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第一时间通过[邮箱/电话]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4. 转载时禁止篡改内容或用于违法用途。5. 本声明最终解释权归[经济形势报告网]所有。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