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5-11-11 13:14:40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何立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重要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落实。
一、深刻理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对生产力发展一般规律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深刻把握,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从历史逻辑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当时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全面提升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中创新最活跃、技术最前沿、前景最广阔、影响最广泛的部分,代表生产力的演进方向。18世纪以来,生产力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活跃时期。回顾全球科技和产业革命历程,从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机械化,到19世纪中叶的电气化,再到20世纪60年代的信息化,每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都意味着全新通用技术普遍应用,推动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迭代升级,从蒸汽机、纺织机、铁路,到电力、石油、化工、汽车,再到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等,带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大跃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通过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带动,有效提升了整体社会生产力水平,大踏步赶上时代。
(二)从理论逻辑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克服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能够更快更好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历史担当,主动积极持续调整生产关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些重要技术和产业跻身世界先进行列。2024年我国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经济活动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8%,在新能源汽车、第五代移动通信、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具备了国际领先的研发制造能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突破,生产力发展正处于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的关键阶段。必须大力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一方面,要适应科技创新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攻关特点,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高效整合科技产业创新资源,加快新技术突破和推广应用。另一方面,要更好统筹生产与分配、流通、消费的关系,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最广泛地调动各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从现实逻辑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赢得大国博弈战略主动的内在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从国内看,要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打造自主可控、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从根本上讲要靠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国博弈说到底是生产力的竞争,焦点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必须时不我待、主动作为,加快形成更多标志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和产业创新成果,在大国博弈中赢得战略主动。
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丰富的内涵、广阔的舞台。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引入全新要素组合、改变已有生产力质态,而不是简单以业态来划分,必须对其内涵外延有正确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传统产业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沃土,农业、工业、服务业都可以通过科技赋能,催生发展新质生产力。
免责声明: 1. 本文转自网络/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参考,非商业用途。 2..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经济形势报告网]无关。内容真实性、准确性未经核实,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第一时间通过[邮箱/电话]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4. 转载时禁止篡改内容或用于违法用途。5. 本声明最终解释权归[经济形势报告网]所有。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