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经济日报 / 2025-11-21 12:45:53
产业链、供应链是大国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也是维护经济安全和发展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引导产业链供应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这些都是对形成更有竞争力、更具韧性产业链供应链的科学指引和战略部署。
所谓产业链,是指基于最终产品生产所形成的上中下游各环节相关配套链条及配套体系。供应链则反映了产业链各环节之间以及围绕各环节的核心企业,为满足中间产品及最终制成品需求所形成的原材料、零部件、中间产品和服务传递交换的供需关系。产业链本质上是竞争力问题,决定了我们在全球分工中的位势;供应链本质上强调效率和安全的平衡,是经济稳定可靠运行的基础所在。正因如此,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至关重要,这体现在产业链供应链具有内在稳定性、自主性和柔韧性,能够在受到外部冲击后较快自我适应,在受到封锁打压时维持有效运转,在极端情况下保证基本功能。实现这一目标,根本上取决于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和产业体系的完整稳定。
整体上看,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不仅为赢得大国博弈提供了战略支撑,也为全球经济的顺畅运行提供了保障。从韧性、安全性和竞争力的维度统筹产业链供应链建设,既是应对当下各种风险挑战的迫切需要,更是面向未来、构筑国家发展新优势的长远之策。
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发展面临复杂严峻的内外环境。从国际看,地缘政治冲突日益加剧,美国视中国为“最大战略竞争对手”,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打压。从国内看,一些重要产业仍依赖外部技术,产业链稳定性不足,关键环节存在断点、堵点,经济循环还不够畅通。唯有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构建自主可控、以我为主的技术体系和产业生态,才能真正掌握发展主动权。过去的经济循环建立在国外主导的技术体系之上,是一种低水平动态平衡。面向未来,唯有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建立以我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和技术基础,才能使国内外需求有效转化为推动国内技术升级和产品迭代的内生动力,进而主动响应并引领全球市场需求,通过创新供给激发新需求,最终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这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必要举措。过去这些年来,受综合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我国纺织服装、电子产品组装等部分出口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成本敏感型环节,已出现较多向东南亚等地区转移的情况。贸易战、关税战等又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境内以美国为重要出口市场的产业链外移和分化。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国家以所谓“保护国家安全”为借口“筑墙设垒”,试图和中国“脱钩断链”,这些都会影响我国关键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因此,必须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筑牢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根基,从而系统增强我国在大国博弈中抵御冲击、驾驭全局的能力。
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保证。现代化产业体系应当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三个重要要求。完整性,就是要保持并增强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是衡量产业链关联度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先进性,就是要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自主拓展产业新赛道,体现了一个国家在全球产业竞争中的地位。安全性,就是要实现重要产业链自主可控、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我国产业体系部分领域仍存在结构性短板,在一些技术含量高的细分行业还有缺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更好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
现在,我国已在多个制造业领域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并在部分行业确立国际竞争优势。比如,纺织服装等传统制造业和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在产业链完整性、技术自主性等方面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但也要看到,我国在基础制造工艺设备、核心零部件、关键材料等方面仍面临进口依赖度较高、发展不充分等问题,特别是部分产品存在极端情况下被“卡脖子”的风险。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一直是重要课题,要着眼技术自主可控、产业基础再造、发展布局优化等继续发力,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重要支撑。
一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补短板强弱项,着力“补链”。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大财税政策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支持企业投入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基础环节。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推动短板产业补链,力争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都至少有一个替代来源,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
二是着眼创新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促进“强链”。一方面,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聚焦前沿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加快完善创新成果产业化机制。加大对专业化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的政策支持,促进科研成果与市场的对接。另一方面,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健全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研项目组织实施机制,对于少数集中度高、战略意义重大的产业链,通过牵头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研究任务等方式强化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从根本上保护企业从事基础研究和全方位创新的积极性。
三是优化产业布局,构建多层次有韧性的发展网络。合理的产业布局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空间基础和重要保障。要在国内国际两个维度优化布局,打造优势互补、安全高效的发展体系。对内,需因地制宜优化区域分工,引导各地基于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等因素,形成特色鲜明、协同联动的产业格局。关键要打破行政壁垒,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升区域产业链协同水平。对外,应深化全球产业协作,积极构建开放共赢的合作网络,在更深层次融入国际分工,通过高水平开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作者:王明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
免责声明: 1. 本文转自网络/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参考,非商业用途。 2..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经济形势报告网]无关。内容真实性、准确性未经核实,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第一时间通过[邮箱/电话]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4. 转载时禁止篡改内容或用于违法用途。5. 本声明最终解释权归[经济形势报告网]所有。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