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智库 > 优化供给与普惠政策双轮驱动提振消费 详情

优化供给与普惠政策双轮驱动提振消费

2025-11-26 12:51:1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大力提振消费”作出系统部署,强调扩大优质消费品和服务供给,加大直达消费者的普惠政策力度。这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新的目标方向。当前,我国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凸显,需要进一步提升居民消费率,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在“扩大优质消费品和服务供给”与“加大直达消费者的普惠政策力度”两方面协同发力,惠民生促消费密切结合,将进一步增强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深刻认识扩大优质供给与强化普惠民生的意义
 
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领域和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中具有重要地位。
 
首先,扩大优质消费品和服务供给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9.5万元,城镇化率超过60%,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正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不断丰富消费供给尤其是服务消费供给,是解决“供需错配”问题的重要途径。这不仅是短期激发内需潜力的有效途径,更是长期推动产业升级,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必然要求。
 
其次,加大直达消费者的普惠政策力度是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和解除消费后顾之忧的关键举措。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等直达消费者的普惠政策,能够直接提升民众的支付能力和消费意愿,特别是对于大宗商品和基本服务,效果更为显著。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持续加大投入,能够稳定居民消费预期。这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为大力提振消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优质供给与普惠民生相辅相成、互为条件。没有持续扩大的优质供给,普惠政策可能面临“有钱买不到好东西好服务”的窘境,难以真正提升民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而没有普惠性的政策支持和坚实的社会保障,潜在消费需求就无法有效转化为现实购买力,优质供给也将失去广阔的市场空间。二者协同推进可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符合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持续扩大优质消费品和服务供给
 
扩大优质消费品和服务供给,必须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在商品消费、服务消费、城市消费、农村消费等方面系统推进供给升级,构建多层次、高品质的供给体系。
 
一是提升商品消费品质,夯实消费基本盘。商品消费规模大、带动力强,目前仍是我国消费基本盘,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基础。要在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支持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的基础上,推动开展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支持有条件地区在取消二手车限迁、发展汽车后市场等方面先行先试。推动国货潮品消费升级,推动老字号创新发展,打造一批国货精品展销平台。促进外贸优品内销,建设一批外贸品牌内销平台,推动“同线同标同质”消费发展。
 
二是优化服务消费供给,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服务消费潜力大、业态新,是我国未来消费增长的主要引擎。要推动服务消费提质扩容,通过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相结合有效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在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推出更多开放举措。加快银发经济发展,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开发适老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场景。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支持家政服务员技能升级。促进文娱旅游消费升级,支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演艺集聚区,培育冰雪经济、滨海旅游等特色服务消费带。发展“互联网+服务”,培育在线教育、智慧医疗等数字服务新业态。
 
三是推动城市消费创新发展,提升消费国际化水平。城市消费集聚性强、引领作用突出,是我国消费发展的主要载体。积极推进消费创新,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城市建设,积极发展首发经济、推动消费场景创新、支持优质消费资源与知名IP跨界合作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开辟消费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在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试点的基础上,推进更多城市开展国际化消费环境建设试点,优化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服务,提升跨境支付便利度。鼓励实施城市商业提升行动,打造一批智慧商圈、特色商圈,结合城市更新改造形成一批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步行街。完善城市社区便民服务网络,建设一批集养老、托育、家政等服务于一体的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四是提升农村消费供给水平,释放县域消费潜力。农村消费市场广阔、潜力巨大,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支撑。要健全县乡村三级商业网络,推动县域商业设施提质升级,改造提升一批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和农村新型便民商店。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县域电商产业集聚区。推动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农产品产地市场、集配中心和冷链物流设施。培育农村特色消费场景,发展乡村民宿、农耕体验、休闲康养等乡村消费新业态。加强农村消费环境建设,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提升农村商品和服务质量。
 
切实加大普惠民生保障力度
 
落实四中全会关于民生保障和扩大内需的部署,将普惠性政策与民生保障支出紧密结合,确保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夯实消费能力基础。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通过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手段,促进社会公平。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只有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才能“暖起来”,经济才能“热起来”。
 
增强普惠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确保直达快享。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建立针对低收入家庭、老年人等特定群体的精准识别机制。优化政策设计,简化申领流程,确保消费券、补贴等能够快速、准确直达目标消费者,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明确各级政府支出责任。重点加强“一老一小”、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稳定的民生投入,解除居民消费后顾之忧,释放消费潜力。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筑牢民生安全网。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只有让人民群众对未来生活有稳定的预期,才敢于消费、乐于消费。
 
作者:董超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党委委员、流通与消费研究所所长
免责声明: 1. 本文转自网络/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参考,非商业用途。 2..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经济形势报告网]无关。内容真实性、准确性未经核实,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第一时间通过[邮箱/电话]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4. 转载时禁止篡改内容或用于违法用途。5. 本声明最终解释权归[经济形势报告网]所有。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