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城市更新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
学习时报 / 2025-11-26 13:15:11
“十五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活动的中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载体,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时代新征程,要准确把握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阶段的历史方位,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当前,城市更新工作在系统性推进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四方面亟待破解的突出问题。其一,创新发展动能仍显不足,产业升级与科技应用深度有待加强。部分城市在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步伐相对滞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瓶颈。科技创新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不足,科技创新对城市建设的赋能作用尚未充分释放。特别是在智慧城市建设和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领域,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平台整合与场景应用仍存在堵点,制约了城市运行效率的整体提升和对“城市病”的有效治理。其二,宜居空间供给存在短板,住房保障与社区服务体系尚需完善。超大特大城市和热点城市居住用地比例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保障性住房供给与工薪收入群体、困难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之间仍存在差距。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构建及相关基础制度完善需加快步伐。房屋品质、物业管理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对“好房子”的期待相比仍有提升空间。完整社区建设任重道远,服务设施和便民生活圈建设仍需精准发力,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三,绿色低碳转型基础不牢,生态保护与设施建设需系统推进。低影响开发理念在部分城市建设实践中落实不到位,自然山水格局与城市建设的融合度有待提升。城市开发建设密度和强度的科学管控机制有待强化,刚性约束力仍需增强。城市生态修复、连续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构建以及绿色开放空间的织补提升工作尚处于持续推进阶段。绿色建筑推广、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以及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仍需付出更大努力。其四,治理效能提升面临挑战,体制机制与技术应用融合有待深化。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与现代化治理要求相比仍有差距。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支撑决策、指挥调度的效能需持续提升。城市治理重心和资源向基层下沉的机制尚需完善,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有效路径仍需探索。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实现程度有待提高。
这些问题相互关联、错综复杂,必须坚持系统观念,采取精准有效的策略予以综合应对。
以创新为动力,塑造城市发展新动能。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孵化器、试验田、加速机,是科技进步的最大平台,为5G、物联网、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创新空间。同时,科技创新为城市发展提供不竭动能,增强城市的运转效率、活力和动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加强生产性服务业支撑,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以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为切入点和驱动力,合理规划和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智能化道路、车城网平台,拓宽应用场景,将数字化城市道路设施、市政设施、感知设施、车辆等,纳入统一平台管理,提升车路协同水平,解决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停车难等“城市病”问题,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筑牢城市发展基础。
以宜居为目标,营造高品质生活空间。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群众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是城市发展一以贯之的基本目标。强化规划引领,严格落实《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关于居住用地的比例规定,有效提高超大特大城市、热点城市的居住用地比例,为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奠定坚实物质基础。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满足城镇工薪群体和各类困难家庭基本住房需求,因城施策增加改善性住房供给,着力提高居住水平、降低住房负担、促进住房公平,努力实现有房住、住得好、住得起。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完善商品房开发、融资、销售等基础制度。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实施房屋品质提升工程和物业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加快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推进建设完整社区,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构建城市便民生活圈,建设全龄友好型城市,让城市发展的最终成果更广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以美丽为底色,推进城市发展绿色转型。城乡建设是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和主战场。要坚决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低影响开发,不要破坏原有的机理。依托自然山水建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创新城乡建设管控和引导机制,合理确定开发建设密度和强度,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保护城市山体自然风貌,修复江河、湖泊、湿地,构建连续完整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织补提升绿色开放空间,加强城市公园和绿地建设,建设更多“口袋公园”、社区公园和带状绿地,完善城市生态网络。加强城市垃圾分类和处理、噪声和空气污染防治,提升城市应对内涝灾害的能力。发展绿色建筑,对既有建筑实施节能改造,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城市发展绿色转型,让美丽中国在城市中绽放绚丽光彩。
以韧性为支撑,筑牢城市运行安全底线。安全是发展的基础,运行安全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城市发展要把安全放在首位,筑牢城市安全底线。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城市发展与安全,建设韧性城市。建立地下管网“一张图”体系,打造地下管网规划、建设、运维、管理全流程的基础数据平台。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监测预防燃气爆炸、桥梁坍塌、城市内涝、管网泄漏及其导致的路面塌陷等重大安全隐患,增强城市重要设施安全保障能力。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分级、智能、精准管控重大风险源,最大限度降低事故风险。构建城市安全风险谱系,健全常态化风险隐患监测预警、排查整治机制,提升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的安全感。
以文明为灵魂,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守护好城市的历史文脉,统筹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保护与民生、保护与利用、单体保护与整体保护,持续在真重视、真懂行、真保护、真利用、真监督上下功夫。树立系统整体保护理念,健全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注重以用促保,活态传承,做到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活用。建立健全城乡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切实抓好规划,稳妥开展修复修缮,加强对既有建筑改建、拆除管理。创新技术标准、实施路径,积极探索适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方式。推进制定修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加快标准研究与制定,推动各地结合实际开展地方立法、出台地方标准,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开展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现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
以智慧为手段,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现代化城市要有现代化治理。充分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治理效能。发挥好“一委一办一平台”作用,“一委”即城市管理委员会,由城市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负责高位统筹协调,为城市管理工作把方向、定政策、作决策、解难题;“一办”即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作为城管委具体办事机构,协调、推动、落实具体工作,承担指挥调度、协调服务、监督考核等职责;“一平台”即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是城管委及城管办统筹、指挥、调度、监督城市管理工作的平台,是城市管理统筹协调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城市治理重心和配套资源向基层下沉,推进城市管理进社区、物业服务进家庭。加快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推动实现城市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公共服务“一网通享”。借助科技手段畅通参与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和居民参与城市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作者:马庆林 住房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免责声明: 1. 本文转自网络/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参考,非商业用途。 2..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经济形势报告网]无关。内容真实性、准确性未经核实,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第一时间通过[邮箱/电话]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4. 转载时禁止篡改内容或用于违法用途。5. 本声明最终解释权归[经济形势报告网]所有。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