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国经济 > 观点丨15位经济学家谈疫情过后的经济形势 详情

观点丨15位经济学家谈疫情过后的经济形势

上海财大青岛研究院 / 2020-04-26 23:38:39
 
观点丨15位经济学家谈疫情过后的经济形势
 
导 读
 
疫情突袭是一场巨大的考验。 然而,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在困境面前迎难而上、直面挑战,在逆境中寻找新机遇,逆势而生,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推动我们前行的动力。
 
今天,我们呈现了十五位经济学家对于疫情过后经济形势的思考和洞察,他们观点独到、语言犀利并充满人格魅力,有着丰富的学术成果,影响着国家大政、行业发展、市民生活。这些言论观点汇集于一篇,希冀可以点亮更多人的信心之灯,在复工复产之路上不断前进,进行新的开拓。 以下为内容精选。
 
文章目录
 
1.林毅夫:保企业是维护经济根基 宜急不宜缓
 
2.杨伟民:疫情对经济影响是短暂的经济长期向好不会变
 
3.刘世锦:第二波冲击刚开始 如果这些企业倒下对经济的伤害难以估量
 
4.周其仁:企业自己站稳后要拉两头
 
5.樊纲:本次疫情经济恢复可能与非典后不同,难有V形反弹
 
6.陈志武:扶持小微企业是关键,减税比新基建更有效
 
7.李稻葵:适当宽松货币政策退出时点或后移
 
8.许小年:防疫下半程企业怎么办?收缩业务,守好现金流,先活着
 
9.鲁政委:中国经济我把它总结为V型反弹可期
 
10.马光远:全球经济会短期衰退,但不会陷入长期萧条
 
11.连平:中国应抓住机遇补好短板 六大行业值得投资者关注
 
12.刘元春:今年GDP增速目标仍可设在5%至5.5%,建议发行特别国债2万亿
 
13.田国强: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与从消费端看中国新经济增长点
 
14.张逸民:战胜疫情的信心何来?
 
15.任泽平:让一切要素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一、林毅夫:保企业是维护经济根基 宜急不宜缓
 
林毅夫
现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南南合作发展学院院长、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中小微企业生存境遇确实严峻。如果出口国外市场倒塌,很多中小微企业恐怕很难熬过三个月。
 
中小微企业需要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比如减免租金、减免税收、减低税率、推迟社保医保缴费、推迟偿还贷款本息、提供新的贷款等。我们一定要重视中小微企业,因为它们提供了大量就业,破产倒闭会带来失业的增加。而且它们是很多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若是破产了要重建会有许多困难,保他们的生存就是保中国渡过难关后维持全球制造业大国地位的必要举措。
 
所以,保企业也就是保护我国的就业和维护我国经济的根基。此事宜急不宜缓,出手要快不能迟疑。
 
只要应对得当,利用近几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创造的有利政策空间,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稳定金融体系,增加信贷资金帮助实体企业渡过难关,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新基础设施等建设,并对受到疫情不利影响的城市和农村低收入和贫困家庭提供必要的生活资助,以扩大内需,在危机中保持稳定、增长和就业,那么全面脱贫的目标在今年就能完成。
 
而且只要做到这些,我国未来增长的质量也会提高,并且还能以防疫经验和物资帮助其他国家防控疫情,以我国的增长助力其他国家走出衰退或萧条。
 
如果这样的话,也将像2008年那场国际金融经济危机一样,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经济中的比重、地位和影响。
 
二、杨伟民:疫情对经济影响是短暂的经济长期向好不会变
 
杨伟民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进入关键期。从宏观看,我国经济正处在转方式、调结构、换动力的攻关期,疫情无疑增加了转、调、换的难度。
 
然而,必须看到,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短暂的、局部的、可对冲的,不会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疫情属于外在冲击,外在因素一结束,经济就会回到原来的轨迹。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主要集中于全年占比最低的一季度,二季度可能是修复期,下半年大概率可以恢复正常。同时,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是少数行业和特定地区,多数行业和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影响程度有限,目前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不少政策,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产恢复,这有助于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对冲影响。
 
面对疫情影响,只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坚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就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的目标。
 
 
三、刘世锦:第二波冲击刚开始 如果这些企业倒下对经济的伤害难以估量
 
刘世锦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
 
今后五到十年,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发展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结构性潜能,用一句时尚的话语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风口”。
 
从增长动能角度看,小镇小城要新建改建大量居民住宅、公共基础设施,小镇小城之间要用轨道交通等连接,产业聚集的小镇小城也要有新的产业投资,这些不仅可以带动消费,也可带动大量投资。初步估算,今后十年,都市圈建设每年能够为全国经济增长提供至少0.5到1个百分点的增长动能,不仅为应对疫情冲击,更是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中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近期热炒“新基建”概念,从体量上说,基建投资的主体还是所谓的老基建。其实,不论老基建还是新基建,投对地方都是好基建。投到都市圈,出错的概率不大。
 
回到现实,都市圈建设面临不少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方面的阻力与约束。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文件发布后社会反应积极热烈,对解决都市圈建设面临的诸多体制机制政策问题,可以说恰逢其时,切中要害。这也再次说明,实质性深化改革是最好的刺激政策。
 
建议以落实中央文件为契机,推出以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都市圈建设的一揽子改革发展计划,包括有关城市,重点是人口持续流入、发展潜能大的大城市或城市群,加快制定或修订都市圈建设规划,并尽早公布,起到提振信心、稳定预期的作用;开工建设一批前期准备充分的都市圈轨道交通、通信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制定规划,并着手分期建设主要面向外来人口特别是农村进城人口的安居房工程;推动农地入市、宅基地流转,选择若干小镇,开展核心城市老龄人口下乡养老社区建设试点;调整户籍政策和其他人口流动管理政策,为外来人口在都市圈小镇小城安居乐业、就业创业营造有利环境;可选择粤港澳大湾区和若干发展潜力大的省会城市作为都市圈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率先突破,取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四、周其仁:企业自己站稳后要拉两头
 
周其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第一,目前因为这个疫情还在变化,黑天鹅翅膀还没有完全拉出来,现在要做可靠的预测有很大的困难。
 
预测不完全灵的时候,决策怎么做?怎么行动?我们还是要从自己的行当,从当前出发,把这个特征把问题梳理清楚。好多细节可以慢慢补充,但是你认知世界,你心里就会有一个底。
 
怎么应对,我看就是向好的企业学习。首先自己要站稳,你自己不能中招、你的员工不能中招,你的安全不能出问题,企业站住了赶快两头发力帮别人。
 
西贝的文化非常好,就叫成就他人。高管层成就基层,基层成就员工,员工成就顾客,顾客成就企业,我当时听了觉得非常有道理,站住了就赶快成就别人,成就别人就是成就你自己。
 
尤其这个时候在消费侧这方面,要根据经验,好好研究价格政策,产品品种组合政策,最好是两种钱都帮助他们划出来,一个是没挣到的钱让他也能花钱,价格上有一点弹性;一个是品质组合上,找出来,然后不要管疫情之前我们已经达到哪一步,重新画起跑线,准备再发力。
 
不敢说几个月,但是这个大势总会回来的,这一条应该八九不离十,问题就是你太早准备,太晚准备,这里头有很多商业上的问题。
 
五、樊纲:本次疫情经济恢复可能与费电后不同,难有V形反弹
 
樊纲
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
 
无症状感染者也会传染,这让新冠病毒更难对付,因此要求更长时间的防疫隔离与社交隔离,复工复产比非典后要慢。此外,新冠肺炎全球爆发,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也与非典大不相同。即使中国经济回归常态,中国企业也必须做好准备,应对国外工厂关闭、国际运输中断带来的第二波全球供应链震荡。
 
疫情之下,大批海外华人回国,中国还需应对输入性风险。如果2020年前两季度,中国GDP增速同比降至2%、3%的低位,这没有什么奇怪的。政府及时的财政及货币政策支持将发挥一定作用,中国经济下半年将出现企稳向好态势。然而,由于前述原因,加之国际经济和金融环境不利好,很可能下半年经济增长不足以把全年GDP增长拉回到保6目标。此次疫情后,中国经济不会出现2003年的“V”形反弹。
 
六、陈志武:扶持小微企业是关键,减税比新基建更有效
 
陈志武
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
 
我知道有不少人一谈起“新基建”就很激动,他们认为这可以帮助中国经济走出疫情的影响。客观讲,这不能解决正在恶化的就业问题,也不会给那么多因为疫情失业的人、因为疫情关闭的小微企业带来直接的实质性好处。2020年不会、2021年也不会。
 
主张靠“新基建”来刺激中国经济的这些人和企业,主要是可以直接从中受益的群体。但很遗憾的是,除了最前面的100家或者200家大型高科技公司直接受益以外,那些在这次疫情中面对生存挑战的千千万万小餐馆、千千万万夫妻杂货店并不能从中得到什么帮助。它们被关停了两个月,劳工成本照花、租金照付,但是没有收入,他们怎么样活下去?这些中小微企业每年创造了80%到85%的新增就业,如果这些企业活不下去,老百姓的就业马上就没了。
 
所以,决策层要看到,新的东西、尖端的东西是蛮好的,但现在不是要靠发展尖端技术救经济的时候。那些尖端技术如果成功,也要等很多年才能为整个社会带来帮助,但正在和将要受疫情冲击的老百姓和小微企业,怎么度过2020年、2021年呢?
 
从这次疫情中,很多人更加领悟到,简单追求经济增长数字是没有意义的。温饱都解决好了,更重要的是让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全面发展。尤其是,一旦发生病毒疫情这样的风险事件时,人们今后也能过好生活,不用再面对无路可走的局面。这才是现在稳定经济过程中重点要去发力的地方。
 
七、李稻葵:适当宽松货币政策退出时点或后移
 
李稻葵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Freeman经济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后续的经济政策空间,我认为有一点比非典时期有利,就是我们现在对外的经济依赖度大大下降了,中国经济相对自成体系,比如当前我国出口占总产值大概15%左右,而非典时很高,那时能占到20%-25%,甚至更高。因为我们现在的经济中,服务业比重较高,而服务业中大量是不可贸易的,不跟国外发生直接关系,所以这是一个有利空间。只要我们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的企业不要夭折,能够安全地复工,很多消费能够进行下去,这就行了。
 
我现在倒担心另一件事情,等疫情稍微缓和以后,老百姓开始消费了,这个时候生产得跟得上。比如汽车,现在据我了解,很多车场的车都卖光了,没有库存了。等到春暖花开,如果连续10天或20天零新增确诊病例,百姓可能就出去开始消费了。大家想换车,或是想出去跑一跑,开车也安全。
 
所以我建议相关的耐用消费品领域企业要赶紧复工,不要等消费者想买了,生产又跟不上,经济就受损失了。我认为这次疫情过去之后,很多老百姓对于消费和储蓄的关系可能也有新的体会,我倾向于认为很多百姓可能更愿意购置消费品,觉得生死面前,很多事情都不重要了,要切切实实地要改善生活质量,所以我们生产要跟上。
 
最关键就是在复工过程中,要把防控落实到位,严格地按照流程规范来。比如工人的集体宿舍的卫生标准要定好,在短期内多建一些临时性宿舍,把住宿条件要搞好,这样在复工的过程中就不会引发新的感染。这就是常态化,就是把平时的卫生、健康措施和复工结合在一块。
 
 
八、许小年:防疫下半程企业怎么办?收缩业务,守好现金流,先活着
 
许小年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终身荣誉教授
 
面对这种局势,我们一方面不必恐慌,要知道1929年是在哪些条件下发生的大萧条;另一方面,要认真地对待新冠肺炎造成的经济衰退,这个衰退是在中国40年改革开放史上所没有的,衰退的冲击和持续时间之长超过2008年。
 
中国经济的好转,可能要到年底了。本来我们觉得本土疫情结束之后,随着复工复产,经济能够恢复正常,但是几十年的全球化,中国经济已经离不开世界,世界经济也离不开中国。我们都绑在一起,任何形式的孤立主义都于事无补。
 
防疫下半程企业怎么办?收缩业务,守好现金流,先活着。同时我们向政府呼吁,财政政策应该先救民生,先救企业,特别是救中小企业,因为它涉及社会稳定。中小民营企业占城镇就业的80%,把中小企业稳定住了,社会稳定就没有大问题。只要企业在,哪怕规模收缩了也没关系。企业一旦倒了,将来重新办起来就很难。没有十几年的功夫一个企业是站不住的,现在轻易地让它倒下去,将来再扶起来可没那么容易。
 
除了企业守好现金流,谨慎经营,从国家的层面上讲,就是坚持改革——从改革要需求,从改革要效率,从改革要GDP。通过供给侧改革搞活市场,激活企业。只有企业发展了,才能够提供就业机会,才能增加民众的收入,才能拉动消费需求,所以企业是核心、是关键。
 
九、鲁政委:中国经济我把它总结为V型反弹可期
 
鲁政委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经济我把它总结为V型反弹可期。”鲁政委说。在他看来,中国经济受到疫情影响,发生突然性的下滑,在疫情控制之后,也会及时出现反弹。疫情后,未来的经济走势将会是之前新增确诊病例曲线的映射。疫情到了顶峰之后,下降地非常快,经济的反弹也可能是V型的,因为经济活动已更早恢复正常。
 
鲁政委认为,要真正实现经济走出V型轨迹要利用好两方面的力量。第一,市场的自发需求。随着国内经济由前期停摆的状态,走向全面复工,市场自发的需求会开始涌出来。第二,政策托底的力量。何为政策托底的力量?美丽乡村建设、老基建和新基建。
 
“我们近期一系列会议为中国经济实现V型反弹打下了基础。2月1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要通过跨区域点对点劳务协作等有序组织农民工返岗,结合脱贫攻坚和当地建设等支持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3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和实施力度。要抓紧研究提出积极应对的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鲁政委说。
 
十、马光远:全球经济会短期衰退,但不会陷入长期萧条
 
马光远
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评论员、上财青岛研究院兼职教授
 
 
只要全球重视并行动起来,事情就不会太糟糕。病毒只是暂时让全球经济“冰冻”起来,而不是像经典的危机一样摧毁了人类经济。这个“冰河纪”不会太长,冰河时代结束,春暖花开,冰川消融,一切都会重新回来,yesterday once more 。
 
当然,在冰川纪,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活下来,有一些企业肯定会死掉,有一些人的财富会永远失去,大量的失业在很多国家都会出现。但对全球经济的肌体不会造成毁灭性和长期性的伤害。病毒会让全球经济短期衰退,但随着病毒退去,全球经济的报复性反弹是大概率。全球经济会短期衰退,但不会陷入长期萧条。
 
十一、连平:中国应抓住机遇补好短板 六大行业值得投资者关注
 
连平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委员会主任
 
“从投资的角度考量,首先需要对疫情冲击后的行业基本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以下几个特征是较为明显的:一是疫情冲击下服务业短期内砸出了深坑,反弹是可以期待的,交通、仓储、住宿、餐饮、电影、汽车、旅游等行业都将出现明显反弹;许多消费会迟到,但一定不会缺席。二是复工复产推进后,需求将明显释放,制造业也将快速恢复。三是房地产一季度销量冲击较大,全年投资放缓,资金压力大、投资下行,未来市场会有所分化:一二线城市‘常驻’需求会有释放,但三四线城市‘候鸟需求’较难改善。四是受世界经济衰退影响,进出口贸易需求可能后移,尤其是出口将承受很大的压力,但服务贸易逆差会大幅减少。”连平介绍道。
 
他给出了投资者可关注的具体行业:一是医疗行业,占GDP比重可能从目前的6.4%上升至7%以上,随着境内外需求骤然大幅上升,卫生、疫防、治疗、设备、保健等几个细分行业将会有不错的表现。二是线上消费行业:短视频、旅游、电商、线上购物、无人化服务、线上教育培训、办公软件等。三是高新技术产业,是国家鼓励技术进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政策优惠和支持等行业。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2019年产值增长8.09%左右,占GDP可能会达到15%,包括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疗、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五是与基建和房地产有关的行业:铁路、公路、轨道交通、工程机械、建筑材料、建筑工程等。六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七个领域:5G、工业互联网、特高压、城际高铁和轨交、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
 
 
十二、刘元春:今年GDP增速目标仍可设在5%至5.5%,建议发行特别国债2万亿元
 
刘元春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按照目前的测算,在疫情控制中采取的各项政策配合在5000亿左右,而疫情冲击下的主体救助正在开展,复工复产的推动举措也在全面展开,出台的财政救助已经达到8000亿左右(IMF统计目前政府出台的财政救助也大约在1.3万亿)。
 
事实上,在遵循“冲击与政策匹配原则”、“当前刺激与中期结构性调整匹配原则”、“社会救助与经济刺激同步推进原则”、“收入分配与救助匹配原则”、“供给与需求匹配”、“消费与投资平衡原则”等前提下,未来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力:一是大规模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业主疫情纾困;二是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低收入阶层补贴,特别是大量非规范就业人群的救助;三是复工复产大规模的需求启动刺激,可以考虑大规模消费刺激和政府采购行动,以推动市场循环的快速启动;四是分类考虑外向型经济主体的救助,以对冲即将到来的外部超级冲击;五是加快启动以新基建、都市圈建设为先导的投资规划。
 
 
十三、田国强: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从消费端看中国新经济增长点
 
田国强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
 
 
首先,一般来说,人都有惯性,生活、工作方式难以很快改变,但一些特殊事件发生,却往往会大大加快改变的速度,新生事物往往成为新常态。
 
这次差不多疫情就是这样的事件,会形成一定的惯性和路径依赖,就像电子商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一样,“宅经济”也具有省却消费者的物理移动而享受到同样乃至更有针对性的服务的便利性,会形成一定的用户黏性。
 
其次,中国经济正在从制造业主导的经济形态,向服务业主导的经济形态转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已经超过50%并还在继续增长,而许多服务业正越来越多地互联网化,逐步转移到“线上+线下”的模式,这种“互联网+”的服务经济形态适应了新崛起的年轻一代消费人群的消费习惯。
 
再次,“宅经济”本质上也是一种互联网经济,只不过是将互联网这个工具更加深入地嵌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场景中,而互联网工具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减少了过去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大大减少了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成本,人们可以有更大的、可比较的经济自由选择空间,并且可以通过公开的售后评价对服务供给方提升质量带来压力,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
 
从长期来看,疫情之后中国医疗保健行业将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其背后是中国和世界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卫生需要。并且,在中美经贸摩擦复杂化的背景下,美国很有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内进一步推动包括医药企业在内的美资企业回流本土,也会加大对中国高科技行业的技术封锁。这对中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十四、张逸民:战胜疫情的信心何来?
 
张逸民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荣誉退休教授
 
从科技实力来看,疫情发生后,我国多位学科专家快速地经过会诊调查确认了疫情的病原,公布了病毒的基因组序列数据,这些基因组数据为研究分析该病毒的进化来源、治病病理机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国家相关科研机构基于新型病毒基因组序列数据迅速研发出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大大提高了患者类型的准确判定。诸多研究成果让大家对新冠病毒的特性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从而克服了因疫情不明而带来的恐慌,开始理性地与新冠病毒抗争。
 
工业实力可分为工业建设和工业生产。工业建设方面,“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建设进展迅速,未来可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以抑制疫情扩散。工业生产方面,以新冠病毒试剂盒和一次性口罩的生产为例,在国家相关科研机构研发的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下发后,各大药企立即进行研发和规模化生产,大量的测试剂盒得以在短时间内投放市场使用;在确认新冠病毒可以人传人后,民众对口罩的需求量剧增,导致市场上产品供不应求。不过随着厂家动员起来以后,口罩产量实现了快速提升。
 
从国民实力来看,在应对这次突发疫情时,我国国民总体表现出色,体现出了卓越的动员能力。广大医护人员不顾自身安危、逆行冲向第一线;陆海空三军军医大学和各地医院的医护人员也放弃休假星夜驰援武汉疫区。他们的壮举,为抗疫前线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除了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外,我国各地民众自发在家实施隔离,过了一个安静的春节。这种民间的自发隔离行为极大地减少了病毒的传播机会,充分体现出我国国民面对危机时强大的动员能力和执行能力。
 
总而言之,今日的中国科技先进、物资充足、人民万众一心。相信未来2-3个月,我们就能打赢这场人民健康保卫战,且付出的代价会比2003年应对SARS时小得多。
 
 
十五、任泽平:让一切要素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任泽平
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副总裁级)兼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充分且公平的竞争,竞争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各类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基础。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通俗点讲,我们认为,要素市场化改革就是,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让人口、技术、土地、资本、数据等生产要素充分公平自由地流动,让农民工也能市民化,让“外来人员”子女也能就地上学,让寒门也能出贵子,让人才能够施展抱负,让个人奋斗能够实现社会阶层流动的中国梦,让人地挂钩供求平衡居者有其屋,人不再有三六九等,身份不再有体制内外之别——让一切生产要素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新创业源泉充分涌流!
 
《意见》在市场化理念上有很大进步,给勇敢的改革派多一些掌声。但是我们也要有清醒的认识,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如何让好的文件能够落地是更难的事。各项权力都有分部门把手,往往改别人可以改自己不行,因此,要有顶层设计和思想解放,要有抓铁有痕、铁石留印的决心和举措。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