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国经济 > 疫情对中国外贸产业链影响几何? 详情

疫情对中国外贸产业链影响几何?

湛述宏观 李湛 / 2020-05-11 11:43:43
摘要
 
制造业占据中国外贸行业的绝对优势,中国的出口结构已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但中国制造业还存在一些短板导致我们在部分原材料、零部件、生产设备等领域不得不依赖进口。
 
新冠疫情对中国外贸的冲击不仅表现为进出口增速的回落,更是对中国深度参与的全球价值链有较大影响。本文是我们《疫情如何影响中国外贸产业链?》报告的上篇,主要从整体和区域的层面分析了中国进出口结构的行业分布特点。
 
制造业占据中国外贸行业的绝对优势,说明中国企业加工和量产的能力全球领先。不过,自中美贸易摩擦起中国制造业进口占比明显下滑。传统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出口占比不到1/4,而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超过一半,说明中国的出口结构已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但机电产品附加值依然有待提升。采矿业、化工、电气设备和机械设备进口占比较高,反映出中国制造业还存在一些短板导致我们在部分原材料、零部件、生产设备等领域不得不依赖进口,在逆全球化盛行的背景下,容易受制于人。
 
中国对欧美制造业出口占比高达35%,欧美是中国重要的外需来源地。中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出口主要集中于化工、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和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品;韩国和东南亚七国除上述四类产品外,还包括钢铁。中国对农业和采矿业的进口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对制造业的进口以发达国家为主,这与全球贸易分工密切相关。
 
正文
 
1. 中国外贸基本结构分析
 
中国从2013年开始货物贸易总额基本上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是全球33个国家的最大出口国,65个国家的最大进口国,120个国家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根据WTO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为4.58万亿美元,比美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高出3630.7亿美元,占全球货物贸易比重的约11.5%。本章研究了中国进出口的行业分布结构特征以及中国主要进出口国家和地区的外贸结构。另外,本报告的研究对象以货物贸易为主。
 
(1)中国进出口的行业结构分析
 
从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占据中国外贸行业的绝对优势,制造业出口占比超过92%,进口占比超过60%,不过,自中美贸易摩擦起中国制造业进口占比明显下滑。我们将HS编码按照其所属行业和细分行业进行分类,具体分类方式见附录一[1]。如图1所示,中国出口结构中,农业、采矿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出口占比分别约为3%、2%、93.5%和1%;并且,自2015年以来,制造业占比基本上都是在92%以上。如图2所示,中国进口结构中,农业和其他行业进口占比约为6%和3%;采矿业和制造业进口占比此消彼长,2015年至今,采矿业进口占比大约从18%增至28%,制造业进口占比大约从70%降至60%。
 
2018年4月中美贸易摩擦正式拉开帷幕以来,中国制造业出口占比略有下滑(不超过1个百分点),但制造业进口占比明显回落。一方面,中美贸易摩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美国对中国中高端制造业和科技领域的打压。从美国对中国制裁的贸易清单来看,2500亿美元清单中机械设备(HS编码中的第16类)占比接近一半,相关产品税率提高以及美国制裁中国高新科技企业黑名单导致中国对其进口增速回落。另一方面,中美贸易摩擦使得中国政府清楚地认识到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打压将会长期存在,政府正加大力度补短板、加强对核心技术的研发以及保持产业链的完整性,国内相关产业的国产替代正在有序推进。
 
进一步分析出口的细分行业,2019年化工、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和传统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出口占比较高,以中游和下游制造业为主,说明中国企业加工和量产的能力全球领先。我们将制造业细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类,并且对产业链不同位置的行业做了一个简要分析。2019年中国出口金额为2.5万亿美元,如图3所示,农业、采矿业、钢铁、有色、化工、水泥玻璃、电气设备、机械设备、电子设备、运输设备、劳动密集型行业和其他行业的出口占比分别为3.1%、2.1%、4.4%、3%、9.5%、2.2%、26.9%、16.7%、3.2%、4.5%、23.3%和1.3%。可以看到,化工、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和传统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出口占比较高,以制造业中游和下游行业为主。
 
中国出口行业结构表明,中国在制造业的加工和量产方面是有优势的。一方面,中国是全球唯一的全产业链国家,产业链配套齐全,加上近十多年来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投入使得货物运输和人员往来非常便捷,大幅降低了生产、制造的成本,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中国劳动力的成本虽然有所上升,但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劳动力的专业能力、敬业精神和勤奋程度比大多数国家要好很多,劳动产出比较高。
 
传统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出口占比不到四分之一,而机电产品(电气设备、机械设备、电子产品、运输设备)出口占比超过一半,说明中国的出口结构已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但机电产品附加值依然有待提升。2019年,传统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出口占比为23.3%,而机电产品(电气设备、机械设备、电子产品、运输设备)出口占比为51.3%,中国的出口结构已经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但目前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可能还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附加值有待提高,我们从后文进口结构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中国制造业还存在不少的短板。
 
进一步分析进口的细分行业,2019年采矿业、化工、电气设备和机械设备进口占比较高,反映出中国制造业还存在一些短板导致我们在部分原材料、零部件、生产设备等领域不得不依赖进口,在逆全球化盛行的背景下,容易受制于人。2019年中国进口金额为2.07万亿美元,如图4所示,农业、采矿业、钢铁、有色、化工、水泥玻璃、电气设备、机械设备、电子设备、运输设备、劳动密集型行业和其他行业的进口占比分别为6.8%、24.9%、1.6%、3.1%、11.7%、0.5%、24%、9.2%、5%、4.7%、5%和3.5%,采矿业、化工、电气设备和机械设备进口占比较高。
 
中国的进口行业结构反映出中国制造业还存在一些短板,易受制于人:一是中国在能源(石油、天然气等)、铁矿石等资源型原材料方面难以实现自给自足。以原油为例,据统计,2018年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的地区中,中东、中南美和北美洲占比分别为48.3%、18.8%和13.7%,合计80.8%,而亚太地区只有2.8%;2018年中国原油产量为1.89亿吨,消费为6.28亿吨,进口依赖度接近70%。同时,中国的原油进口量从2015年开始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在以石油为基础的现代工业体系中,中国的原油供应较为依赖进口,这意味着一旦国际原油供应出现短缺,对我们的冲击将会非常大。
 
二是部分缺乏核心技术的零部件,我们需要从国外进口,这是相关行业的关键环节,一旦缺失,可能会导致整个行业瘫痪。我们可以从进料加工的角度分析哪些出口行业需要依赖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的进口。由于数据可得性的限制,官方并未公布不同行业贸易方式的具体进出口金额,但是在商务部的课题报告《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研究报告》中有披露HS编码下不同类别产品具体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和一般贸易出口额。结合官方数据中,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比例大约为1:8,我们可以近似认为加工贸易基本上由进料加工组成。从图5可以看到,2018年,机电产品(电气设备、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和运输设备)的加工贸易出口占比较高,均超过26%,说明出口的机电产品中,将近三分之一的部分需要依靠进口。
 
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表明中国的中高端制造业还存在明显的技术短板,比如芯片、精密仪器的制造、发动机等。而这些零部件核心技术的研发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有所突破,短时间内可能难以找到相似性能的替代方案。乐观的情况是可以通过牺牲部分性能寻找替代品保证产业链的正常运转;悲观的情况是即便是性能较差的替代品也找不到,导致整个产业停摆。在贸易全球化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通过进口完成相关产品的加工、生产和组装。但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逆全球化思潮越来越盛行,美国在科技领域对中国相关产业的打压从未放松,典型的事件是美国对中兴和华为的制裁,我们需要做好应对预案。
 
三是中国发展智能制造或制造业机械化生产的部分重要生产设备需要依赖国外进口,一旦原有设备出现故障或者需要升级,可能造成产能供应不足。中国制造业的产能虽然全球领先,但是生产这些产品的部分设备,我们自己无法供应。比如,芯片制造要使用的光刻机,最先进的设备来自荷兰的ASML公司,但ASML公司每年光刻机的产量不足一百台,一旦ASML公司限制中国企业对该公司生产的光刻机的使用,我们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势必受阻。虽然ASML公司反对美国对其施压,即美国要求其暂停向中国出售最先进的设备;但是,这种小概率事件也不是完全不会发生,我们需要加快国内芯片制造行业的发展。
 
(2)中国主要进出口国家和地区外贸结构分析
 
我们对2019年中国主要进出口国家和地区(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七国[2])的外贸商品行业分布做了一个分解,详细信息参见附录二和附录三。考虑到中国出口绝大部分为制造业商品,我们对出口地域分布的分析集中于制造业。对进口地域分布的分析则包括农业、采矿业和制造业。
 
不同地域出口行业结构方面,中国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七国的制造业出口占比达到58%,其中,欧美占比为35%,欧美是中国重要的外需来源地。如图6所示,2019年中国的制造业出口中,中国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东南亚七国的制造业出口占比分别为17%、18%、6%、4%和13%,合计58%。欧盟是中国制造业出口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对美国和欧盟制造业出口占比达到35%,说明欧美在中国的出口需求中占有重要地位。
 
制造业出口地域分布中,中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出口主要集中于化工、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和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品;韩国和东南亚七国除上述四类产品外,还包括钢铁。如表1所示,中国对美国主要的制造业出口行业为化工、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占制造业出口的比例分别为8.2%、26.2%、21.3%和30.3%,合计86%;中国对欧盟主要的制造业出口行业为化工、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占制造业出口的比例分别为9.1%、25.1%、20.5%和28.5%,合计83.2%;中国对日本主要的制造业出口行业为化工、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占制造业出口的比例分别为10.6%、24.9%、20.5%和28%,合计84%;中国对韩国主要的制造业出口行业为钢铁、化工、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占制造业出口的比例分别为8%、12.9%、36.7%、13%和16.5%,合计87.1%;中国对东南亚七国主要的制造业出口行业为钢铁、化工、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占制造业出口的比例分别为7.8%、11.6%、27.8%、15.5%和22.6%,合计85.3%。
 
不同地域进口行业结构方面,中国对农业和采矿业的进口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对制造业的进口以发达国家为主,这与全球贸易分工密切相关。如图7所示,2019年,农业进口中,中国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七国的农业进口占比分别为9%、12%、1%、1%和14%,合计37%;采矿业进口中,中国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七国的采矿业进口占比分别为1%、2%、0.4%、2%和8%,合计13.4%;制造业进口中,中国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七国的制造业进口占比分别为8%、18%、13%、12%和15%,合计66%。
 
由于发展中国家主要以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所以中国的农业和采矿业进口大多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特别地,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农业进口占比较高:一方面,美国和欧盟农业基本上是以家庭农场的模式生产,规模化程度和机械化水平较高,物美价廉,是中国农产品市场的重要补充之一;另一方面,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中国加大了对美国农产品的进口力度,以缩小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
 
对于制造业来说,全球三大制造业中心分别在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以德国为中心的欧盟以及以中国为中心的亚太。其中,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掌握大多数附加值较高的中高端制造业产品的核心技术;而亚太其他国家多在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低端位置。所以,从中国制造业主要的进口地域分布来看,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制造业进口占比高达51%,中国对制造业的进口以发达国家为主。有意思的是,虽然美国掌握全球多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制造业产品附加值高,但是由于其近百年来的全球化产业链布局战略,本土的中低端制造业产能大多已经转移至其他国家,2019年美国制造业占其GDP的比例只有11%。这也是美国并不是中国最大制造业进口国的原因之一。
 
从制造业进口地域分布来看,中国对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中游制造业进口以化工为主。下游制造业中,美国和欧盟下游制造业细分行业进口占比均较高,同时受到价值链分工和品牌的影响;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七国则有不同类型部分下游细分机电产品占比较高,这与其制造业价值链分工有关;另外,东南亚七国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进口占比偏高,反映出国内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可能由于人力成本的原因部分出现了产业外迁的现象。
 
中国对美国主要的制造业进口行业为化工、电气设备、机械设备、电子产品、运输设备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占制造业进口的比例分别为21.4%、19.4%、16.7%、11.9%、17.2%和7.9%,合计94.5%;中国对欧盟主要的制造业进口行业为化工、电气设备、机械设备、电子产品、运输设备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占制造业进口的比例分别为22.1%、13.7%、19.4%、8.6%、21.1%和8.4%,合计93.3%;中国对日本主要的制造业进口行业为化工、电气设备、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和运输设备,占制造业进口的比例分别为19.1%、26.2%、21.8%、9.5%和10.9%,合计87.5%;中国对韩国主要的制造业进口行业为化工、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和电子产品,占制造业进口的比例分别为20%、48.9%、13.4%和8%,合计90.3%;中国对东南亚七国主要的制造业进口行业为化工、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占制造业进口的比例分别为15.9%、51.3%、12.2%和9.6%,合计89%。
 
考虑到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掌握的高科技核心技术的数量依次递减,中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口的主要机电产品种类依次递减也在情理之中。韩国和东南亚七国在电气设备方面的进口占比非常高,主要是因为韩国的半导体行业较为发达,拥有东芝、三星、海力士等国际知名企业;而东南亚七国由于劳动力成本低廉、政府引进外商优惠政策较多,近些年代工厂相当多,但这不代表东南亚七国生产的机电产品附加值高。
 
此外,我们注意到美国、欧盟和东南亚七国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进口占比都偏高,这其中的原因应该是有区别的。考虑到美国和欧盟的劳动力成本较高,我们认为,中国对美国和欧盟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进口占比偏高,应该与其高端奢侈品的品牌效应有关,随着国内部分居民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对国际知名品牌的奢侈品需求也相应增加。而对于东南亚七国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进口占比较高而言,应该是由于其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国内部分低附加值行业出现了产业外迁的现象。从图8可见,中国对东南亚七国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进口增速明显高于行业平均增速可以验证该观点,特别是在2019年9月美国正式对中国另外3000亿美元清单商品加征关税后,这种转移明显加速了。
 
作者简介:李湛 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邹欣 (首发:财新)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