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国经济 > 5月宏观经济运行“成绩单”出炉 中国经济继续呈现恢复态势 详情

5月宏观经济运行“成绩单”出炉 中国经济继续呈现恢复态势

央广网 / 2020-06-16 18:22:25
原标题:5月宏观经济“成绩单”亮点观察:工业生产稳定回升、固定资产投资降幅继续收窄、消费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5月宏观经济运行“成绩单”出炉。根据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的数据,5月份,积极因素逐步增多,经济继续呈现恢复态势,总体上符合预期。其中,工业生产稳定回升、固定资产投资降幅继续收窄、消费市场持续改善等,都是5月宏观经济运行中呈现出来的一些亮点。
 
如何评价5月份经济的整体表现?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5月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全面推进,生产需求继续改善,就业物价总体平稳,积极因素逐步增多,经济继续呈现恢复态势,总体上符合预期。
 
具体来看,工业方面呈现稳定回升态势。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增速比4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53%。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8%,降幅比1-4月份收窄2.1个百分点。
 
恒大研究院原首席宏观研究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罗志恒解读,从数据看,随着复工复产推进,供需两端都在复苏。其中,生产端的复苏要好于需求端,但是还没有回归到正常水平。分经济类型和行业来看,有两个特点值得关注。他说:“第一,从企业规模和性质来看,中小企业以及私营企业复工复产的成效要好于整体,比如私营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好于整体4.4%的情况。这是因为在经济复苏这一阶段,中小企业以及私营企业的弹性较大、相对更灵活。第二,分行业来看的话,新经济新动能表现比较突出,像是工业机器人这一块的增速一直都处于一个比较好的态势。”
 
针对下一阶段的工业生产恢复,国家统计局工业司副司长江源认为,困难和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比如,行业和产品回升力度有所减弱,41个行业中有25个行业出现增速回落或降幅扩大,产品增长面较上月有所下滑;消费品行业出现下滑;出口订单不足,工业出口交货值由增转降。
 
接着来看投资。1-5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6.3%,降幅比1-4月份和一季度分别收窄4.0和9.8个百分点。1-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的特点包括:基础设施投资降幅明显收窄、高技术产业和社会领域投资增速由负转正、民间投资继续恢复等。此外,5月份工程机械产品产销两旺,挖掘机销量同比增长68%,这一小切口的数据也能反映出投资的继续回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解读,可以看到,稳投资、扩内需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已发挥成效,但仍需在促投资上加大力度。他说:“今年以来,针对疫情的冲击,在增加有效投资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包括新基建、传统基建、对企业投资等多方面的支持。从5月份的数据来看,这些政策的综合效果开始显现,但是相对于全年这样一个目标任务,在积极增加有效投资这个方面,我们还应该进一步加大力度,这样才能使得下半年我们投资增长有所恢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
 
再来看消费。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涨幅连续4个月回落。回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付凌晖解释,回落主要是由于部分食品价格回落较多。比如,5月份,猪肉价格上涨81.7%,连续3个月回落;鸡蛋、鲜菜价格分别下降14.5%和8.5%,比上月扩大11.1和4.8个百分点。付凌晖预计,后期市场价格稳中有降可能性较大。
 
在消费市场方面,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下降2.8%,降幅在4月份收窄8.3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次收窄4.7个百分点。
 
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研究员、服务业处处长陈丽芬解读,网上消费和汽车消费活跃都是5月份消费市场的亮点。“随着促进复工复产政策密集出台,各地纷纷开展促消费活动,有力地恢复了消费市场的活力和人气,提振了消费信心。数字消费持续升温,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推动网上消费增速加快。汽车消费是重点消费领域,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挖掘汽车消费的潜力。随着鼓励支持汽车消费政策的持续发酵,汽车消费的广阔前景逐步显现。”陈丽芬说。
 
下一阶段,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统计师张敏表示,随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持续推进,以及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消费市场将逐步回归正常。
 
受北京疫情形势影响,原定在线下举行的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也临时改为网上发布。针对北京疫情出现反弹、是否会对下阶段全国经济恢复造成影响?付凌晖回应,近期,国内部分地区疫情形势有所变化,对经济的影响还有不确定性。二季度经济恢复既存在有利因素,也面临困难挑战,经济增长能否转正还要看6月份经济恢复情况如何。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