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国经济 > 刘军伟:新发展格局下 成都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路在何方? 详情

刘军伟:新发展格局下 成都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路在何方?

每日经济新闻 / 2021-05-24 13:17:2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重庆、成都、西安等“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面向“十四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成都等内陆城市进一步拉进国内国际循环体系中;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战略部署,也让这些城市迎来更多政策利好和发展机遇。
 
刘军伟:新发展格局下 成都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路在何方?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高级经济师刘军伟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瞄准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目标,成都应当如何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为城市未来发展聚势谋局?
 
5月22日,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高级经济师刘军伟在2021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发展论坛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成都)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解读成都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现状与关键,并就此给出具体路径建议。
 
“得生产性服务业,赢战略主动权”
 
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率先探索有利于促进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途径,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其中,成都肩负怎样的职责与担当?
 
“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理应发挥畅通国民经济内循环和链接全球经济外循环的引领支撑作用,在更高层次上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筑吸引国内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进而迈向世界城市。”刘军伟表示。
 
聚焦枢纽通道链接力、开放平台支撑力、开放经济竞争力、资源要素运筹力、国际交往影响力等方面,刘军伟对成都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现状作出分析。
 
例如,在开放平台支撑力方面,他通过具体指标分析指出,成都开放平台体系构建相对完善,尤其综合保税区建设成效突出,但开放平台体系整体支撑力仍需进一步提升。
 
在此基础上,成都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关键是什么?
 
刘军伟及其团队研究发现,各类全球城市评价标准对全球城市的评价指标带有鲜明且单纯的经济指向性,主要体现在会计、广告、金融、保险、法律和管理咨询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也就是说,“得生产性服务业,赢战略主动权”。
 
刘军伟分析认为,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的关键在于形成国际供应链核心城市,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运筹供应链的现实所需。因此,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成都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全球市场及资源要素运筹力的生产性服务企业或机构。
 
路在何方?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成都融入‘双循环’的一个必然要求。”在刘军伟看来,只有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作用于国际供应链中的科技流、资金流、商流、物流、信息流,形成主导权和配置权——对外在国际供应链中占据关键位置,融入国际大循环;对内可以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引领区域供应链体系,融入国内大循环。
 
聚焦建强开放平台、健全枢纽体系、打通国际大通道、构建供应链服务网络四个维度,刘军伟进一步给出成都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路径建议。
 
例如,在建强高层次开放平台方面,争取设立更多开放功能平台,提升成都对国际国内资源要素集聚运筹能力。自贸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别合作园区等平台要发挥相应功能,形成错位协同的发展合力。
 
在建设高效率枢纽体系方面,通过强化亚蓉欧航空枢纽功能、强化泛欧泛亚陆港枢纽功能、提高枢纽衔接转换效率等,增强枢纽链接全球、辐射区域的功能,提升内外衔接效率。
 
在打造多向度战略大通道方面,通过构建通达全球、中转高效、功能完善的国际航线网络,构建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陆海大通道格局等,提升对外畅达全球能力和对内网络化连接水平。
 
在构建引领区域的供应链服务网络方面,通过推动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协同联动发展,加快构建以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两区一城”为主要支撑的高能级平台体系等,发挥成都生产性服务业量多质优的优势,加快构建引领四川、成渝地区的供应链服务网络。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