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十四五”时期中国工业发展战略研究 详情

“十四五”时期中国工业发展战略研究

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 2020-04-04 23:02:08

“十四五”时期中国工业竞争新优势的支撑条件与发展方向

 
 
三、“十四五”时期中国工业竞争新优势的支撑条件与发展方向
 
尽管中国工业发展面临内外部的压力和挑战,曾经赖以参与国际分工的低成本优势正在丧失,但是支撑中国工业竞争新优势的条件也已初步形成。
1、中国工业竞争新优势的支撑条件
 
(1)产业链配套完善。中国拥有全球最齐全的产业门类,细化的产业分工形成完善的产业配套和快速的供应链响应能力。而且随着中国工业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中间产品可以在中国本土生产,产业配套能力还将进一步增强。产业配套程度取决于产业门类、产业规模进而分工程度、技术水平等多种因素。目前,低成本发展中国家上游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配套能力薄弱。大多数低成本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规模与中国差距巨大,因此难以容纳齐备的产业门类,从而无法形成完善的上游配套体系;即使专注于少数产业,但由于规模有限,也很难发展出细致的分工关系。因此,中国制造业的供应链优势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短期难以超越的。发达国家的问题在于,经过“二战”后的产业转移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离岸外包,除了少数先进制造业的装备、零部件和材料有优势,产业体系、产业门类已经不完整,产业链配套能力相对较弱。即便增加先进机器的使用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弱劳动力成本高的劣势,但发达国家要弥补国内产业链的残缺并非易事,不得不面对高昂的采购成本,这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立足,创新和新技术的工程化和规模化生产也受到制约。
 
(2)综合要素成本低。受人口红利消退、生活成本提高等因素的推动,中国工资水平大幅度上涨,且土地、能源等生产要素价格较高,对中国工业传统的低价格优势造成一定影响。但成本和价格优势不仅取决于工资水平,而且是劳动力素质、装备水平、基础设施、产业配套条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劳动力素质的改善会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密集度与装备水平的提高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工资的上涨,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对于成本优势的发挥也起到重要作用。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虽然它们的工资水平明显低于中国,即使综合考虑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的单位劳动成本也更具优势,但落后的基础设施与产业配套制约了低成本制造优势的发挥,而且港口、公路、铁路、通信等基础设施与完善产业配套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工资水平仍然具有明显优势,而且中国的成本优势不仅体现在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加工组装环节,而且随着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劳动力进入工业领域,中国的劳动力红利已从数量红利转变为质量红利,使中国工业在研发设计、产品服务等方面都具备较低的成本,从而形成在全生命周期相对发达国家的成本优势。
 
(3)工程师红利凸显。先进制造业是工业的高附加值部分,也是全球制造业和全球价值链的制高点,因此成为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和增强制造业竞争力的着力点。相对于传统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对自然资源、区位条件、劳动力成本等初级要素的依赖性较低,其发展主要受制于高素质的研究开发与工程技术人才。21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理工科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培养了规模庞大的有一定专业知识储备的工程技术人员。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布的《2018科学与工程指标报告》,2000—2014年,中国科学与工程学专业大学毕业生总人数为1478.7万人,位居世界第一,比美国多65.1%。相对于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更高的发达经济体,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较低,对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更强。也需要看到,尽管目前中国已有1000多万受过理工科大学教育的工程技术人员,但也存在技能错配的突出问题,随着制造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对能够从事计算机和精密仪器操作的工程师和技术员需求持续上升。如果不能继续加大高等教育特别是理工科高等教育的发展力度,“工程师红利”的可持续性就会受到影响。
 
(4)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发展,中国工业的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并持续增强。从创新投入看,中国R&D强度已从1996年的0.6%提高到2018年的2.2%,虽然仍低于美国、日本、德国等传统工业强国,但已经高于英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以及欧盟平均水平。从创新产出看,中国科技论文发表数量、专利申请和授权量连续多年居世界前列。创新能力的增强有力支撑了中国钢铁、水泥、纺织等原材料工业以及服装、电子装配等产业产能的扩张,并使这些产业或产业链环节的技术水平进入世界一流之列,解决了许多先进材料、核心零部件、重大装备从无到有的问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前沿技术领域实现了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有力地支撑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国的制造业不仅能够按照用户的设计方案进行简单的加工组装,而且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产品开发和工程化;不仅拥有强大的模仿能力,而且具备了较强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一些高技术产品的技术水平甚至居于世界前沿。
 
(5)经济超大规模性。尽管全球化与国际产业分工是现代经济的显著特征,但一个国家的市场对该国产业的发展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具有经济超大规模性,体现为超大规模人口、国土空间、经济体量和统一市场,四大因素又叠加耦合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超大、范围经济效应超大、空间集聚效应超大、创新学习效应超大、发展外溢效应超大等五大特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20)。由于中国经济体量大、增长速度高,因而成为世界名副其实的增量大国,许多产业大部分的新增市场需求都来自中国。中国企业能够依靠持续增长的巨大市场需求培育壮大自己的能力和技术水平。例如,建筑机械特别是桥梁、隧道工程机械等行业利用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复杂的应用场景,不仅实现了对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的追赶,而且形成了中国自己的优势。本土市场持续增长的前沿需求对高技术产业发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日本、德国等工业强国的发展经验都表明,国内市场稳定增长的前沿需求是助推本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无价之宝”。例如,在半导体产业发展初期,美国国内的需求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总需求。以1956年为例,当年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的半导体产品消费额分别是8000万美元、500万美元、300万美元、200万美元、200万美元。美国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为其半导体技术研发、产品工程化和大规模商业化提供了宝贵的“试验田”,并为美国在全球领跑之后的ICT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鹏飞,2019)。中国国内市场规模大、成长性好,未来较长一段时期中国经济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消费国,同时随着人均GDP水平的提高,国内需求结构将会不断升级,对高技术消费品和投资品的需求持续增长。为应对国内外竞争压力和需求变化,中国产业也在不断升级,以使供给和需求更加匹配。
 
(6)“互联网+”稳步推进。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成熟以及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蓄势待发,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通用目的技术的特征和影响愈发明显。未来的工业必将是工业技术(IndustrialTechnologies)与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ies)“两个IT”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高水平的数字化将是未来工业强国的典型特征。作为新工业革命核心的数字技术还具有自己的特性:一是具有典型的网络效应,最先获得足够用户基础的技术标准、商业模式及其相关企业会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并形成“赢家通吃”的市场格局,因此人口规模大、潜在用户多的国家就容易建立起用户基础,发挥网络外部性,培育出全球领先的企业。二是新兴数字产业发展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早期消费互联网的发展对后续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当前正在快速发展的第三次人工智能热潮的典型特征是“机器学习+大数据”,消费互联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海量的数据,在算力和算法实现突破后,它们能够利用数据优势发展自己的人工智能技术。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居民购买力不断提升,数字消费规模和潜力巨大;同时,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新兴领域的研发投入大、创新活跃,专利数、论文数、企业数量、融资规模等方面都居于世界前列。目前,中国的数字经济规模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世界数字经济呈现两强并立的格局(UnitedNations,2019)。近年来,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互联网+”、“智能+”、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企业上云等一系列战略和政策推动工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工业企业、互联网企业、软件企业也积极参与其中。高度发达的数字经济将成为中国工业竞争新优势培育的重要基础和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的强大动力,而中国工业具有的规模大、企业数量多、发展层次多样、应用场景丰富等特点,也为数字经济企业由以消费市场为主向产业领域迈进、由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2、中国工业竞争新优势的发展方向
 
面对新工业革命带来的颠覆性创新与生产范式变革,以及国内要素禀赋和需求结构、国际发展环境的变化,中国工业需要实现竞争优势的第二次转变。无论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独特且难以模仿和复制的竞争新优势既是中国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国工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实现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从生产要素看,未来中国工业竞争新优势仍然需要依托劳动力、土地等初级生产要素,但更重要的是利用并发展人力资本、产业生态、数据等高级生产要素,发挥由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企业家、经理人等构成的人口质量红利,保持产业链的完整性并推动在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起完善的产业生态,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深度挖掘数据的价值。从产业能力看,“十四五”时期中国工业仍然要保持大规模制造能力,同时继续强化创新型制造能力,培育并强化性能、质量、品牌、个性化定制等新的产业能力,加快实现从规模优势到创新优势的转变。未来中国工业的创新优势是一种综合性的竞争新优势,建立在良好的基础设施、齐全的产业门类、完整的产业链、完善的产业配套、领先的数字经济等高级要素的基础之上,代表新工业革命条件下工业发展的方向,是低成本、强创新、快速工程化、品牌力、智能化、个性化定制等能力的综合体现。从优势领域看,中国工业既要坚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解决国内巨大人口规模带来的就业压力,更要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资本、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与产业链环节,增强产业控制力、提高附加价值。
 
未来中国工业竞争新优势将是以高级生产要素为基础、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中高技术产业为外在表现的创新优势。六大支撑条件对中国工业竞争新优势的培育和壮大形成有力的支撑。①完善的产业配套有利于将中国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完善的产业链还会使制造企业具有更强的快速反应能力,不但能够响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应对因突发性事件引发的需求暴涨,还能够更好适应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发展方向;制造环节与研发设计环节在地域上的接近性能够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和产业公地,两个环节间人员的高效互动有利于推动新设计的工程化与产业化生产。②较低的综合要素成本不但是中国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键支撑,而且能够使中国工业在中高技术产品上形成明显的价格优势。中国在家电、通讯设备、消费电子等中高技术产品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较低的综合要素成本。③正在形成的“工程师红利”为研发设计、产品的工程化、规模化生产体系的优化、增值服务的开发与提供等技术含量更高、附加价值更大的先进制造业环节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而且使这些创新性的生产经营过程能够以较低的人工成本实现,从而在同等的质量性能下,中国的先进制造业产品具有更高的性价比。④不断增强的创新能力是中国工业创新优势的核心,既包括在传统产业和产业基础领域、也包括在高科技领域创新能力的增强,还需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沿技术产业抢占先机;既包括在产品研发设计、工程化产业化以及产业共性技术方面创新能力的增强,也需要基础科学领域创新能力的稳步提升。⑤经济超大规模性是少数工业大国独特的优势,居民与产业、消费品与投资品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和升级,为技术更高、质量更高、性能更强的产品提出更高的要求,能够为中国工业向中高端攀升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国内市场支撑。发达的数字经济使中国工业在智能化转型中占有先机,赋能工业企业价值链全流程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工业生产更柔性、更高效,更好地适应定制化、服务化的发展趋势。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